下面談談關東義和團的事,談關東義和團就不得不涉及沙俄,又不得不涉及東清鐵路。爲簡化起見就先説説關東的沙俄勢力及其特性,至於更多的關於東清鐵路及沙俄東擴就放在後面再談。
關東地區在滿清一朝雖然一直對關内的漢人關閉,但卻不對外設防,因而時常遭受到沙俄的侵撓,清初沙俄不占優勢,而稍有收斂。而在清末關東主要遭受兩個外部勢力的侵入,一是沙俄、二是日本。而經過“三國幹涉還遼”後,關東的主要外來侵蝕就以沙俄爲主了。日本經過了中日戰爭後不得不暫緩其海外侵擊行動,因爲它的國力不够,需要時間恢復。李鴻章代表滿清朝廷簽訂了《中俄密約》及訂立了修築東清鐵路的合同,則進一步巩固了沙俄在關東一家獨大的地位。
談到沙俄,就常常使我注意到它有一個被人忽略了的特徵,就是當時它僅僅爲一個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農奴制度的改革並不彻底,使其在帝國主義列强中仍然是一個工業不發逹、生産能力低下、經濟發展較慢的國家,但這並不影響俄國沙皇及其統治集團擴張領土稱霸世界的野心,雖然它並不敢向歐洲方向擴充。因此而專攻西伯利亞及關東地區,大肆向東進軍。當時沙俄在爭奪霸權、瓜分吞食華夏過程中與其它列强相比較顯示出特别重視動用武力的意願。那麼社會文明程度落後、國家首腦及統治集團野心膨脹與重視武力殺伐、征服外族擴張領土之間有沒有密切的關聯性呢?
把這一疑問放在華夏及關東的歷史進程中來比對,得出的結論是不但有,而且似乎是必然的。秦是七國中最野蠻的化外之國,但它滅了六國;蒙古的文明遠落後於宋朝,宋敗於遼、金、元;滿清八旗與明朝相比文明大大落後,明敗於滿清八旗。這數次的改朝換代其最大的特點都是重視動用武力,大加殺伐,完全不是國力、科學技術以及國民的文明程度的交鋒。四年解放戰爭,八路軍、新四軍以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國軍,更加證明了其關聯性。
統治者從來不會把這個現象宣告天下,紅朝太祖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只把表面原因宣示了出來,因爲這種關聯性還要加上另一個必要要素才能成立。這個要素就是“炮灰”的使用,也就是沖鋒陷陣的兵卒和平民。秦爲虎狼之師、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八旗鐵騎馬踏中原,這在在都是以肉軀鋪就的道路。四十年以前,掌權者每每告知子民,他們奪得政權是因爲民心所在,是人民選擇了他們,那時我們還眞就相信了。什麽時候我不相信的?是自從我瞭解了長春圍困戰的事實。那場圍城是華夏内戰兩方勝負的分水嶺,以十萬新組建的解放軍把十萬國軍圍困在長春城内,解放軍圍而不戰,國軍死守城内以待增援。這個戰役是遼瀋戰役“第一個大的圍城戰役”,也就是説,這個圍城戰是解放軍在心理上打敗國軍的起點。從那個點伊始,國軍步步敗退,而解放軍則節節勝利。人們常常會發出疑問,爲什麼共産黨使用了如此短暫的時間就最終取得了政權?爲什麽國軍那麼多精鋭部隊的將領選擇了投降?我認爲答案之一就是這些投降的軍人在此之前可能還有心一戰,或換一種説辭,在圍城之後他們已經心膽俱裂了,丧失了鬥志,除去投降他們别無選擇,也可以説只有如此他們的心境才能平穏一些。圍城的雙方軍人各十萬,總共二十萬兵卒,雙方死傷不過幾千人。但您是否知道長春圍城時死了多少平民?這就是答案!與交戰雙方無涉之平民成爲了國共爭奪政權的工具。
解放軍執行的是“不給敵人一粒糧食一根草,把長春蔣匪軍困死在城裡”,而國軍又執行“饑民出而不准再進”政策,結局就是導致大量逃難民眾被困於兩軍防線間的「真空地帶」。期間歷時一百五十余日,解放軍進行了圍困和經濟封鎖,並利用鐵絲網、壕溝不讓難民出來,其間使用的手段包括並不限於打罵、捆綁離開者並開槍射擊欲逃離的難民。人不進食,幾日可亡?科學上應該有論斷,而這是一百五十余日,雙方官兵就親眼目睹着那些婦、幼、老、弱、病、殘者慢慢地活活餓斃。其慘狀令人目不忍睹。有願知者請閲讀遠藤譽所著《卡子:沒有出口的大地》,這本書有日文、英文和中文版本。爲什麼要看這位日本人寫的文字?因爲她是親身經歷者,且不受言論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