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在写抗战系列文章期间,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知是谁的一些人,往往以上帝视角鸟瞰历史,轻佻留言蔑视国军抗战,尤其伤人伤心……
希望此文能够让更多人知道一个农业弱国对一个工业强国的八年抗争的不易,能够尊重自己族群的抗战英烈,仰望自己族群不朽的抗战史。
1946年5月,抗战胜利,上海名流数十人联名向政府请求确定每年8月8日为“父亲节”:
“中国八年抗战,终究得到了最后胜利,这八年中阵亡将士不可计数,而这辈将士,前赴后继,杀敌致果的忠勇精神,实受父亲平日教养和随时激励的结果,所以父亲对于这次抗战胜利的影响,十分伟大。
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加维然女士,发起母亲节,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因为她们对于国家有伟大贡献;我们应该效法先例,规定父亲节,同时纪念这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父与兄,因为他们对国家也有伟大影响,使父和母同沾其光。”
这次请求得获国民政府批准。
是日,人们佩花以作父亲节的纪念:
父亲健在者,佩以红花。
逝世者,佩以白花……
这一往事,少为人知。
如今读来,也可侧见中国八年抗战艰苦卓越,实为民族的记忆深处的一面自重、自强、自信的旗帜。
旗帜摇曳,历史当然不能忘却。
抗战期间,在中苏边境张鼓峰、中蒙边境诺门坎地区,拥有绝对兵力、火力优势的苏军两度与日军第二流师团第19师团主力,第三流师团第23师团主力决战。
战后,苏军回忆张鼓峰、诺门坎事件,对日军不顾性命的抵近炮击、步兵集群冲锋等战术记忆犹新,尤其感慨认为:
“当时,就像跟死人作战”。
当年,日军深受武士道洗脑,但凡作战就如美国丧尸大片翻版,官兵迎面弹雨呼啸冲锋,全然不畏死亡。
白崇禧将军曾用四字评价日军,即:
快,硬,锐,密。
四点归一,就是狠。
抗战后期,曾经在张鼓峰打得苏军两眼冒火的日军第19师团调往南方,参战林葛安湾激战,转而与兵力和火力占有绝对优势的美军大战。
这一次,斗志昂扬的日军第19师团悲剧降临。
日军同样以对付苏军、中国军队的方式,抵近炮击、迎面弹雨,以步兵集群冲锋等丧尸战法,反击登陆美军。
然而,日军在远东战场屡试不爽的冲锋,却遭遇美军空前强大、空前密度的猛烈火力压制,反击失败,伤亡惨重。
最后,2万余人的日军第19师团被打残打破,再无发起正面作战信心。就此,日军正规军转而变成了游击队。
他们每日只得以小股游击孤军与美军缠战。
日军在当地缠斗、游击半年有余。熬至日本投降,第19师团向美军投降,依然有建制完整的近万人。
由此战例,即可看到火力对于战争的制胜作用,也可看到日军之顽强、凶悍。
说起日军之顽强、凶悍,确属事出有因。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军队主要由贵族、武士们组成,战争实为贵族、武士们的专属游戏,与普通群众无关。
战争既然与群众无关,群众自然也就乐得清闲。
然而,群众毕竟不是陶渊明。历史证明,在远东,再怎么群众的群众,也绝耐不住清闲啊。
于是,日本群众迎来了明治维新的好时光。
当时,日本改革军制,建立全民军训、适役青年军训及动员体系,辅以军国主义鸡血注射,日本民众就此在一夜之间群情振奋,整齐划一,摆成战斗鸡的姿态,全民踢腿,踏入愤青大道。
各类日本文人适时出现,他们热情洋溢量体裁衣贴身洗脑,保证了日本全民人手一份鸡血注射。
就此,被文人国师们激励、洗脑,信奉为天皇、帝国而战死成神,荣进靖国神社,也就成为当时日本民众的精神追求。
人人可以参军,就像人人可以喝肉汤一样,很快就成为日本人的最高人生追求。
于是,射击、投弹、拼刺、敢死冲锋,也就成为日本不分男女老少每天睁眼就要作的功课。
也正因为日本群众如此热血沸腾,最终全民步入了广岛、长崎的蘑菇云阴霾,可谓可恨可怜。
反之,当时中国军阀林立,政令散乱,南京中央政府尚未真正完成统一。
武器匮缺,军令不畅,军队番号繁杂,各路军队看似人数众多、庞杂,但是,受制物质条件,现代军队必不可少的常规训练,更是极为欠缺。
直到抗战突然爆发了,各路军队、军阀这才猛然清醒,想起了团结抗日。
然而,这时经历实战锻炼的精干军队毕竟太少,只得仓促扩军。
于是,匆忙应征而来的,主要为老实巴交的农民、学生、市民。
未经训练,人们提刀杀猪尚且手软,晕血,何况要上阵杀人?
两军单兵的军事素质、技术差距,可想而知。
兵员素质之外更为险恶的是当时中日国力差距。
以中日两国步兵的单兵装备为例,有着自成体系的完备的国防工业,日军步兵更占优势。
人人熟知的三八式步枪在研制之初,即专门考虑在中国、蒙古、西伯利亚作战,专门设计了防尘盖。
同时,为保障身矮手短的日本人能够在拼刺和精确射击上占据上风,三八式步枪配装军刺。
——除却采用小口径子弹降低后坐力以提高射击精度,三八式步枪更被认为是二战中最长的步枪。
营养良好,训练有素的日军单兵虽然身矮手短,近战搏杀往往占尽便宜。
台儿庄会战期间,即有我军9名战士近战拼刺日军3名士兵,最终全部殉国的记载。
战场上,官兵的军事专业素养和技术对抗,瞬间即可决定成败、生死。
现在网络很多人因为无知当年情况,无知中日两军受制客观形成的差距,而振振有词嘲笑国军抗战窝囊,确实非常不该。
抗战期间,中日军队战力差距极大,除却官兵素质悬殊,更有武器装备悬殊影响。
侵华日军通常以步兵中队、大队作为基础战术部队。
日军根据会战规模、目的,分别以师团、旅团、支队作为其战役兵团。
日军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不能简单、肤浅地类比国军的师、旅、团、营、连等作战单位。
当年,作为亚洲唯一的现代化军队,日军编制与作战任务关联度极高,经常以部队编制去配合、对应作战任务,编成各种战术群、战役群投入战场。
此外,就是中日军队装备和支援火力的差别。
通常,按照当时中日两军装备对比,一个日军野战中队投入战场,即可得凭借其官兵职业素质及战时常规配置火力加强,轻松压制1、2个国军步兵营。
当时中国军工能力孱弱,甚至无法保证刺刀生产,很多部队匆忙上阵装备大刀。除却宣传之外,大刀队上战场,威力几无,类似徒手,为此牺牲了大量青年精英。
抗战初期,国军海军、空军很快消耗殆尽,步兵作战唯有以民24式重机枪、迫击炮作为主要火力对抗日军。
国军缺乏重武器,射程有限,多数时候处于防御状态。
因而,国军既缺乏现代战争认识,更受武器装备缺乏远程火力限制,临战配置火力往往追求射界宽广及凭经验去占据高地,或者依托高地两侧有利地形。
如此火力点射界宽广,目标却也明显。
迫击炮和机枪射程,毕竟比不过大炮射程。
于是,这样一个国军旅、团级别的防御阵地,如果日军以野战大队派出一个中队单位发起地面进攻,那么,在日军这支战术分队的背后,即有日军旅团、联队单位配属重炮、山炮,以及口径较小的联队炮、大队炮等等炮火支持。
如是重点攻击目标,日军还可以得到战机、战舰及师团重炮的远程火力支援。
这样,区区一个日军中队的正面攻击,火力就会无限放大,变得犀利,猛烈。
正面猛攻之外,这个日军大队再以其他二个中队在两翼迂回。
甚至,日军会携带高精度作战地图、数门山炮、重迫击炮进行纵深穿插、渗透。
如此一来,以当时国军装备和兵员素质,即便最精锐的黄埔系军队,以师、团规模抵御日军一个大队,碍于火力对比、射程悬殊,于是,面对日军大炮轰步兵冲的攻势,最好办法也只能坐守阵地,被动挨打,苦撑至日军弹药消耗殆尽,再以近战反击。
万一,国军伤亡惨重无法坚持到日军弹药消耗殆尽,国军防御也就必然崩溃、战败……
其中,比较典型的台儿庄会战之滕县保卫战,进犯日军为日军第10师团第33旅团编成的濑谷支队(战时加强了独立机枪大队、独立装甲车中队、野炮兵联队、临时山炮兵中队),攻城部队为日军步兵第10联队(约缺一个半大队),攻城实际兵力为日军3-5个步兵中队千余人。
从数字上看,我方守军为川军将领王铭章率领的数千人,兵力为日军3-6倍。
然而,攻城日军却又配属了重机枪32挺、轻机枪72挺、各种火炮合计54门,火力全开,何止领先10倍、20倍……
国军无法抵挡,不能后退,唯有血战,死而后已。
王铭章将军就此殉国。
由小见大。
抗战诸多会战均是由诸多战斗组成。
可见,无论万家岭大捷,长沙会战,国军处于完全弱势火力下赢得的每次会战胜利,无不是以血肉之躯实施机动防御,苦撑直至日军消耗殆尽,而后发起反击,赢得的胜利。
抗战中国,既是穷国,更是弱国。
中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导致军队武器弹药自给率极低,一旦被日军围堵断绝海上通道,或者失去了美、英国得到军火供应和财政援助的可能,中国就将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所以抗战开始,中国既不与日本宣战,国民政府更是通过各种途径呼吁美国不要实行中立法, 不要在中国进行生 死存亡的搏斗的道路上设置障碍。
最终,中国苦撑八年取得抗战胜利,其间苦苦支撑之苦,远非今天看完抗战神剧的观众们可以理解。
事实上,纵观抗战战史,日军正是凭借其优势火力和官兵素质,无论发起战役、战术攻击,都是频繁使用正面突破,纵深穿插,两翼包抄,以少打多,最终击破国军防线。
日军凭借火力优势的简单、高效的战法,使得看似兵力占优的国军往往顾此失彼,处处被动。
现代化战争的成败受火力影响,远不是靠几句生吞活剥的孙子兵法就可以用兵如神,予以扭转的。
事实上抗战八年的绝大多数时候,日军现代化军队凭借地空协作,步炮协同,步坦协同等等现代战法主动出击,频繁使得拥有兵力人数优势的国军在血战力战之后,付出巨大牺牲,却战果黯淡。
为此,国军每每总结正面战场的会战经验,总会强调日军技术兵器优势。
敌军炮空火力旺盛,能收到压制我炮兵之效,为(日军)战况迅速发展之主因。
(日军)炮兵即能应时发射。
(日军)进至我军阵地最近距离之瞬间,(日军炮兵)复能立即延伸火力。
我军无论攻防,受敌害最大者为日军炮兵。
诸如此类总结泛见战史,然而国军却苦于装备不济却无法做出反制战法,持续八年,被动挨打,其间之悲壮和无奈,尤其让后人读史而唏嘘、惋惜。
抗战中、后期,侵华日军主力师团配有山炮兵联队,由一个装备12门野炮的野炮大队,二个装备12门山炮的山炮大队组成。
此外,日军师团作为基本战役作战群投入战场,还可以得到来自方面军、军的战机、战车、大口径野战重炮等远程火力的加强、支持。
1939年武汉会战之后,日军调整、编成特设师团若干投入正面战场,其师团火炮配置更是大大加强。
日军正面战场野战步兵联队基本装备联队炮之外,每个师团更是装备12门105毫米野战炮,以及24门75毫米山炮。
日军火炮之多,以至于当时日军炮兵大队编有挽马经常超过500匹,远超当年的日军骑兵大队。
对应而言,同期的黄埔精锐步兵师,不过配有12门山炮,全师无炮的杂牌国军更不在少数。
如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龙文章团长能够拥有一门小小的战防炮,其实真是运气。
在美援至华之前,中国全军拥有105毫米野战炮总数不过40余门。
至于国军的战区、方面军、集团军和军等单位,在重大会战期间,能够用作加强步兵师作战的战机、战车、野战重炮等远程火力,数量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于是,为数少得可怜的重炮成为国军抗战重器。
因此,当年,如刘峙、汤恩伯、胡宗南等抗战名将,为了保炮想尽办法,甚至不惜放弃战术胜利转而撤退……
他们由此被人骂成逃跑将军,其实事出有因。
中日军队在技术兵器和远程火力的对比过于悬殊,使得国军在实战中只能选择机动避战,伺机而动。
这是以步兵为主的平面化、近代化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最为悲壮的无奈。
中国当时的最精锐的远征军,多数时候也是徒步进入战场。
因为国军没有远程火力威胁,日军战机、重炮每每攻击,总可以从容机动、展开、瞄准、开火。最大程度发挥远程火力威胁。
抗战八年,日军空袭一直国军挥之不去的战略阴霾。
抗战爆发初期,中国空军以少得可怜的战机,迎战当时现代化空军大国日本。
当时,中国空军以寡敌众,顽强作战,悲壮牺牲,前后三次几乎全军覆灭。
然而,因为战力微弱,中国空军能够对战场的支援,正如日军陆航的总结评论我方空军,在野战中实无大效用。
此后,日军不仅有恃无恐对中国抗战大本营重庆进行无差别战略轰炸,同时,在长沙会战、枣宜会战、浙赣会战等作战中,日本战机直接加强日军师团方面的作战,也使得日军火力更为凶猛。。
日军战后记载,日军“多以飞机轰炸,代替炮兵,发挥威力甚大”。
正是两者之间的火力悬殊,使得国军作战不得不进行战略退避,依靠山川险阻,以草鞋行军而想方设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才有可能于会战中,以数倍甚至十倍兵力,抵挡、化解日军攻势。
如此,由华北到淞沪,由徐州到武汉,由广州到长沙,由石牌到衡阳,无数本是市民、农民、学生的战士,还是义无反顾脚踏草鞋,身着单衣,手握一支步枪去抵抗,去牺牲。
无数无名无姓的人们以牺牲、以血肉铸成长城,最终,为历史赢得了八年持久抗战的惨胜。
正如抗战名将张自忠将军书题:为民族争生存而奋斗!
无疑,一个农业弱国对一个工业强国的八年抗争,这是战史的奇迹,为此,那个时代的无数中国青年精英前仆后起,献出了生命,……
他们以牺牲换来的惨胜,不仅为民族夺得生存的机会,更为中国于二战之后崛起,奠定了根本的基础。
转瞬,今年正值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却也是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人们太喜欢以上帝视角去鸟瞰历史,也太喜欢淡忘一些本该铭刻的记忆,然而,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抗战军人,无论他们有名无名,既为当年血肉长城,守护了自己的家国、族群,现在也应为后人仰望的民族的历史与丰碑。
作者:流浪的橡树
怎么去看一个农业弱国对一个工业强国的八年抗争
sandstone2 (2025-08-15 10:07:23) 评论 (3)
题记: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在写抗战系列文章期间,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知是谁的一些人,往往以上帝视角鸟瞰历史,轻佻留言蔑视国军抗战,尤其伤人伤心……
希望此文能够让更多人知道一个农业弱国对一个工业强国的八年抗争的不易,能够尊重自己族群的抗战英烈,仰望自己族群不朽的抗战史。
1946年5月,抗战胜利,上海名流数十人联名向政府请求确定每年8月8日为“父亲节”:
“中国八年抗战,终究得到了最后胜利,这八年中阵亡将士不可计数,而这辈将士,前赴后继,杀敌致果的忠勇精神,实受父亲平日教养和随时激励的结果,所以父亲对于这次抗战胜利的影响,十分伟大。
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加维然女士,发起母亲节,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因为她们对于国家有伟大贡献;我们应该效法先例,规定父亲节,同时纪念这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父与兄,因为他们对国家也有伟大影响,使父和母同沾其光。”
这次请求得获国民政府批准。
是日,人们佩花以作父亲节的纪念:
父亲健在者,佩以红花。
逝世者,佩以白花……
这一往事,少为人知。
如今读来,也可侧见中国八年抗战艰苦卓越,实为民族的记忆深处的一面自重、自强、自信的旗帜。
旗帜摇曳,历史当然不能忘却。
抗战期间,在中苏边境张鼓峰、中蒙边境诺门坎地区,拥有绝对兵力、火力优势的苏军两度与日军第二流师团第19师团主力,第三流师团第23师团主力决战。
战后,苏军回忆张鼓峰、诺门坎事件,对日军不顾性命的抵近炮击、步兵集群冲锋等战术记忆犹新,尤其感慨认为:
“当时,就像跟死人作战”。
当年,日军深受武士道洗脑,但凡作战就如美国丧尸大片翻版,官兵迎面弹雨呼啸冲锋,全然不畏死亡。
白崇禧将军曾用四字评价日军,即:
快,硬,锐,密。
四点归一,就是狠。
抗战后期,曾经在张鼓峰打得苏军两眼冒火的日军第19师团调往南方,参战林葛安湾激战,转而与兵力和火力占有绝对优势的美军大战。
这一次,斗志昂扬的日军第19师团悲剧降临。
日军同样以对付苏军、中国军队的方式,抵近炮击、迎面弹雨,以步兵集群冲锋等丧尸战法,反击登陆美军。
然而,日军在远东战场屡试不爽的冲锋,却遭遇美军空前强大、空前密度的猛烈火力压制,反击失败,伤亡惨重。
最后,2万余人的日军第19师团被打残打破,再无发起正面作战信心。就此,日军正规军转而变成了游击队。
他们每日只得以小股游击孤军与美军缠战。
日军在当地缠斗、游击半年有余。熬至日本投降,第19师团向美军投降,依然有建制完整的近万人。
由此战例,即可看到火力对于战争的制胜作用,也可看到日军之顽强、凶悍。
说起日军之顽强、凶悍,确属事出有因。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军队主要由贵族、武士们组成,战争实为贵族、武士们的专属游戏,与普通群众无关。
战争既然与群众无关,群众自然也就乐得清闲。
然而,群众毕竟不是陶渊明。历史证明,在远东,再怎么群众的群众,也绝耐不住清闲啊。
于是,日本群众迎来了明治维新的好时光。
当时,日本改革军制,建立全民军训、适役青年军训及动员体系,辅以军国主义鸡血注射,日本民众就此在一夜之间群情振奋,整齐划一,摆成战斗鸡的姿态,全民踢腿,踏入愤青大道。
各类日本文人适时出现,他们热情洋溢量体裁衣贴身洗脑,保证了日本全民人手一份鸡血注射。
就此,被文人国师们激励、洗脑,信奉为天皇、帝国而战死成神,荣进靖国神社,也就成为当时日本民众的精神追求。
人人可以参军,就像人人可以喝肉汤一样,很快就成为日本人的最高人生追求。
于是,射击、投弹、拼刺、敢死冲锋,也就成为日本不分男女老少每天睁眼就要作的功课。
也正因为日本群众如此热血沸腾,最终全民步入了广岛、长崎的蘑菇云阴霾,可谓可恨可怜。
反之,当时中国军阀林立,政令散乱,南京中央政府尚未真正完成统一。
武器匮缺,军令不畅,军队番号繁杂,各路军队看似人数众多、庞杂,但是,受制物质条件,现代军队必不可少的常规训练,更是极为欠缺。
直到抗战突然爆发了,各路军队、军阀这才猛然清醒,想起了团结抗日。
然而,这时经历实战锻炼的精干军队毕竟太少,只得仓促扩军。
于是,匆忙应征而来的,主要为老实巴交的农民、学生、市民。
未经训练,人们提刀杀猪尚且手软,晕血,何况要上阵杀人?
两军单兵的军事素质、技术差距,可想而知。
兵员素质之外更为险恶的是当时中日国力差距。
以中日两国步兵的单兵装备为例,有着自成体系的完备的国防工业,日军步兵更占优势。
人人熟知的三八式步枪在研制之初,即专门考虑在中国、蒙古、西伯利亚作战,专门设计了防尘盖。
同时,为保障身矮手短的日本人能够在拼刺和精确射击上占据上风,三八式步枪配装军刺。
——除却采用小口径子弹降低后坐力以提高射击精度,三八式步枪更被认为是二战中最长的步枪。
营养良好,训练有素的日军单兵虽然身矮手短,近战搏杀往往占尽便宜。
台儿庄会战期间,即有我军9名战士近战拼刺日军3名士兵,最终全部殉国的记载。
战场上,官兵的军事专业素养和技术对抗,瞬间即可决定成败、生死。
现在网络很多人因为无知当年情况,无知中日两军受制客观形成的差距,而振振有词嘲笑国军抗战窝囊,确实非常不该。
抗战期间,中日军队战力差距极大,除却官兵素质悬殊,更有武器装备悬殊影响。
侵华日军通常以步兵中队、大队作为基础战术部队。
日军根据会战规模、目的,分别以师团、旅团、支队作为其战役兵团。
日军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不能简单、肤浅地类比国军的师、旅、团、营、连等作战单位。
当年,作为亚洲唯一的现代化军队,日军编制与作战任务关联度极高,经常以部队编制去配合、对应作战任务,编成各种战术群、战役群投入战场。
此外,就是中日军队装备和支援火力的差别。
通常,按照当时中日两军装备对比,一个日军野战中队投入战场,即可得凭借其官兵职业素质及战时常规配置火力加强,轻松压制1、2个国军步兵营。
当时中国军工能力孱弱,甚至无法保证刺刀生产,很多部队匆忙上阵装备大刀。除却宣传之外,大刀队上战场,威力几无,类似徒手,为此牺牲了大量青年精英。
抗战初期,国军海军、空军很快消耗殆尽,步兵作战唯有以民24式重机枪、迫击炮作为主要火力对抗日军。
国军缺乏重武器,射程有限,多数时候处于防御状态。
因而,国军既缺乏现代战争认识,更受武器装备缺乏远程火力限制,临战配置火力往往追求射界宽广及凭经验去占据高地,或者依托高地两侧有利地形。
如此火力点射界宽广,目标却也明显。
迫击炮和机枪射程,毕竟比不过大炮射程。
于是,这样一个国军旅、团级别的防御阵地,如果日军以野战大队派出一个中队单位发起地面进攻,那么,在日军这支战术分队的背后,即有日军旅团、联队单位配属重炮、山炮,以及口径较小的联队炮、大队炮等等炮火支持。
如是重点攻击目标,日军还可以得到战机、战舰及师团重炮的远程火力支援。
这样,区区一个日军中队的正面攻击,火力就会无限放大,变得犀利,猛烈。
正面猛攻之外,这个日军大队再以其他二个中队在两翼迂回。
甚至,日军会携带高精度作战地图、数门山炮、重迫击炮进行纵深穿插、渗透。
如此一来,以当时国军装备和兵员素质,即便最精锐的黄埔系军队,以师、团规模抵御日军一个大队,碍于火力对比、射程悬殊,于是,面对日军大炮轰步兵冲的攻势,最好办法也只能坐守阵地,被动挨打,苦撑至日军弹药消耗殆尽,再以近战反击。
万一,国军伤亡惨重无法坚持到日军弹药消耗殆尽,国军防御也就必然崩溃、战败……
其中,比较典型的台儿庄会战之滕县保卫战,进犯日军为日军第10师团第33旅团编成的濑谷支队(战时加强了独立机枪大队、独立装甲车中队、野炮兵联队、临时山炮兵中队),攻城部队为日军步兵第10联队(约缺一个半大队),攻城实际兵力为日军3-5个步兵中队千余人。
从数字上看,我方守军为川军将领王铭章率领的数千人,兵力为日军3-6倍。
然而,攻城日军却又配属了重机枪32挺、轻机枪72挺、各种火炮合计54门,火力全开,何止领先10倍、20倍……
国军无法抵挡,不能后退,唯有血战,死而后已。
王铭章将军就此殉国。
由小见大。
抗战诸多会战均是由诸多战斗组成。
可见,无论万家岭大捷,长沙会战,国军处于完全弱势火力下赢得的每次会战胜利,无不是以血肉之躯实施机动防御,苦撑直至日军消耗殆尽,而后发起反击,赢得的胜利。
抗战中国,既是穷国,更是弱国。
中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导致军队武器弹药自给率极低,一旦被日军围堵断绝海上通道,或者失去了美、英国得到军火供应和财政援助的可能,中国就将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所以抗战开始,中国既不与日本宣战,国民政府更是通过各种途径呼吁美国不要实行中立法, 不要在中国进行生 死存亡的搏斗的道路上设置障碍。
最终,中国苦撑八年取得抗战胜利,其间苦苦支撑之苦,远非今天看完抗战神剧的观众们可以理解。
事实上,纵观抗战战史,日军正是凭借其优势火力和官兵素质,无论发起战役、战术攻击,都是频繁使用正面突破,纵深穿插,两翼包抄,以少打多,最终击破国军防线。
日军凭借火力优势的简单、高效的战法,使得看似兵力占优的国军往往顾此失彼,处处被动。
现代化战争的成败受火力影响,远不是靠几句生吞活剥的孙子兵法就可以用兵如神,予以扭转的。
事实上抗战八年的绝大多数时候,日军现代化军队凭借地空协作,步炮协同,步坦协同等等现代战法主动出击,频繁使得拥有兵力人数优势的国军在血战力战之后,付出巨大牺牲,却战果黯淡。
为此,国军每每总结正面战场的会战经验,总会强调日军技术兵器优势。
敌军炮空火力旺盛,能收到压制我炮兵之效,为(日军)战况迅速发展之主因。
(日军)炮兵即能应时发射。
(日军)进至我军阵地最近距离之瞬间,(日军炮兵)复能立即延伸火力。
我军无论攻防,受敌害最大者为日军炮兵。
诸如此类总结泛见战史,然而国军却苦于装备不济却无法做出反制战法,持续八年,被动挨打,其间之悲壮和无奈,尤其让后人读史而唏嘘、惋惜。
抗战中、后期,侵华日军主力师团配有山炮兵联队,由一个装备12门野炮的野炮大队,二个装备12门山炮的山炮大队组成。
此外,日军师团作为基本战役作战群投入战场,还可以得到来自方面军、军的战机、战车、大口径野战重炮等远程火力的加强、支持。
1939年武汉会战之后,日军调整、编成特设师团若干投入正面战场,其师团火炮配置更是大大加强。
日军正面战场野战步兵联队基本装备联队炮之外,每个师团更是装备12门105毫米野战炮,以及24门75毫米山炮。
日军火炮之多,以至于当时日军炮兵大队编有挽马经常超过500匹,远超当年的日军骑兵大队。
对应而言,同期的黄埔精锐步兵师,不过配有12门山炮,全师无炮的杂牌国军更不在少数。
如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龙文章团长能够拥有一门小小的战防炮,其实真是运气。
在美援至华之前,中国全军拥有105毫米野战炮总数不过40余门。
至于国军的战区、方面军、集团军和军等单位,在重大会战期间,能够用作加强步兵师作战的战机、战车、野战重炮等远程火力,数量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于是,为数少得可怜的重炮成为国军抗战重器。
因此,当年,如刘峙、汤恩伯、胡宗南等抗战名将,为了保炮想尽办法,甚至不惜放弃战术胜利转而撤退……
他们由此被人骂成逃跑将军,其实事出有因。
中日军队在技术兵器和远程火力的对比过于悬殊,使得国军在实战中只能选择机动避战,伺机而动。
这是以步兵为主的平面化、近代化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最为悲壮的无奈。
中国当时的最精锐的远征军,多数时候也是徒步进入战场。
因为国军没有远程火力威胁,日军战机、重炮每每攻击,总可以从容机动、展开、瞄准、开火。最大程度发挥远程火力威胁。
抗战八年,日军空袭一直国军挥之不去的战略阴霾。
抗战爆发初期,中国空军以少得可怜的战机,迎战当时现代化空军大国日本。
当时,中国空军以寡敌众,顽强作战,悲壮牺牲,前后三次几乎全军覆灭。
然而,因为战力微弱,中国空军能够对战场的支援,正如日军陆航的总结评论我方空军,在野战中实无大效用。
此后,日军不仅有恃无恐对中国抗战大本营重庆进行无差别战略轰炸,同时,在长沙会战、枣宜会战、浙赣会战等作战中,日本战机直接加强日军师团方面的作战,也使得日军火力更为凶猛。。
日军战后记载,日军“多以飞机轰炸,代替炮兵,发挥威力甚大”。
正是两者之间的火力悬殊,使得国军作战不得不进行战略退避,依靠山川险阻,以草鞋行军而想方设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才有可能于会战中,以数倍甚至十倍兵力,抵挡、化解日军攻势。
如此,由华北到淞沪,由徐州到武汉,由广州到长沙,由石牌到衡阳,无数本是市民、农民、学生的战士,还是义无反顾脚踏草鞋,身着单衣,手握一支步枪去抵抗,去牺牲。
无数无名无姓的人们以牺牲、以血肉铸成长城,最终,为历史赢得了八年持久抗战的惨胜。
正如抗战名将张自忠将军书题:为民族争生存而奋斗!
无疑,一个农业弱国对一个工业强国的八年抗争,这是战史的奇迹,为此,那个时代的无数中国青年精英前仆后起,献出了生命,……
他们以牺牲换来的惨胜,不仅为民族夺得生存的机会,更为中国于二战之后崛起,奠定了根本的基础。
转瞬,今年正值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却也是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人们太喜欢以上帝视角去鸟瞰历史,也太喜欢淡忘一些本该铭刻的记忆,然而,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抗战军人,无论他们有名无名,既为当年血肉长城,守护了自己的家国、族群,现在也应为后人仰望的民族的历史与丰碑。
作者:流浪的橡树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在写抗战系列文章期间,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知是谁的一些人,往往以上帝视角鸟瞰历史,轻佻留言蔑视国军抗战,尤其伤人伤心……
希望此文能够让更多人知道一个农业弱国对一个工业强国的八年抗争的不易,能够尊重自己族群的抗战英烈,仰望自己族群不朽的抗战史。
1946年5月,抗战胜利,上海名流数十人联名向政府请求确定每年8月8日为“父亲节”:
“中国八年抗战,终究得到了最后胜利,这八年中阵亡将士不可计数,而这辈将士,前赴后继,杀敌致果的忠勇精神,实受父亲平日教养和随时激励的结果,所以父亲对于这次抗战胜利的影响,十分伟大。
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加维然女士,发起母亲节,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因为她们对于国家有伟大贡献;我们应该效法先例,规定父亲节,同时纪念这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父与兄,因为他们对国家也有伟大影响,使父和母同沾其光。”
这次请求得获国民政府批准。
是日,人们佩花以作父亲节的纪念:
父亲健在者,佩以红花。
逝世者,佩以白花……
这一往事,少为人知。
如今读来,也可侧见中国八年抗战艰苦卓越,实为民族的记忆深处的一面自重、自强、自信的旗帜。
旗帜摇曳,历史当然不能忘却。
抗战期间,在中苏边境张鼓峰、中蒙边境诺门坎地区,拥有绝对兵力、火力优势的苏军两度与日军第二流师团第19师团主力,第三流师团第23师团主力决战。
战后,苏军回忆张鼓峰、诺门坎事件,对日军不顾性命的抵近炮击、步兵集群冲锋等战术记忆犹新,尤其感慨认为:
“当时,就像跟死人作战”。
当年,日军深受武士道洗脑,但凡作战就如美国丧尸大片翻版,官兵迎面弹雨呼啸冲锋,全然不畏死亡。
白崇禧将军曾用四字评价日军,即:
快,硬,锐,密。
四点归一,就是狠。
抗战后期,曾经在张鼓峰打得苏军两眼冒火的日军第19师团调往南方,参战林葛安湾激战,转而与兵力和火力占有绝对优势的美军大战。
这一次,斗志昂扬的日军第19师团悲剧降临。
日军同样以对付苏军、中国军队的方式,抵近炮击、迎面弹雨,以步兵集群冲锋等丧尸战法,反击登陆美军。
然而,日军在远东战场屡试不爽的冲锋,却遭遇美军空前强大、空前密度的猛烈火力压制,反击失败,伤亡惨重。
最后,2万余人的日军第19师团被打残打破,再无发起正面作战信心。就此,日军正规军转而变成了游击队。
他们每日只得以小股游击孤军与美军缠战。
日军在当地缠斗、游击半年有余。熬至日本投降,第19师团向美军投降,依然有建制完整的近万人。
由此战例,即可看到火力对于战争的制胜作用,也可看到日军之顽强、凶悍。
说起日军之顽强、凶悍,确属事出有因。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军队主要由贵族、武士们组成,战争实为贵族、武士们的专属游戏,与普通群众无关。
战争既然与群众无关,群众自然也就乐得清闲。
然而,群众毕竟不是陶渊明。历史证明,在远东,再怎么群众的群众,也绝耐不住清闲啊。
于是,日本群众迎来了明治维新的好时光。
当时,日本改革军制,建立全民军训、适役青年军训及动员体系,辅以军国主义鸡血注射,日本民众就此在一夜之间群情振奋,整齐划一,摆成战斗鸡的姿态,全民踢腿,踏入愤青大道。
各类日本文人适时出现,他们热情洋溢量体裁衣贴身洗脑,保证了日本全民人手一份鸡血注射。
就此,被文人国师们激励、洗脑,信奉为天皇、帝国而战死成神,荣进靖国神社,也就成为当时日本民众的精神追求。
人人可以参军,就像人人可以喝肉汤一样,很快就成为日本人的最高人生追求。
于是,射击、投弹、拼刺、敢死冲锋,也就成为日本不分男女老少每天睁眼就要作的功课。
也正因为日本群众如此热血沸腾,最终全民步入了广岛、长崎的蘑菇云阴霾,可谓可恨可怜。
反之,当时中国军阀林立,政令散乱,南京中央政府尚未真正完成统一。
武器匮缺,军令不畅,军队番号繁杂,各路军队看似人数众多、庞杂,但是,受制物质条件,现代军队必不可少的常规训练,更是极为欠缺。
直到抗战突然爆发了,各路军队、军阀这才猛然清醒,想起了团结抗日。
然而,这时经历实战锻炼的精干军队毕竟太少,只得仓促扩军。
于是,匆忙应征而来的,主要为老实巴交的农民、学生、市民。
未经训练,人们提刀杀猪尚且手软,晕血,何况要上阵杀人?
两军单兵的军事素质、技术差距,可想而知。
兵员素质之外更为险恶的是当时中日国力差距。
以中日两国步兵的单兵装备为例,有着自成体系的完备的国防工业,日军步兵更占优势。
人人熟知的三八式步枪在研制之初,即专门考虑在中国、蒙古、西伯利亚作战,专门设计了防尘盖。
同时,为保障身矮手短的日本人能够在拼刺和精确射击上占据上风,三八式步枪配装军刺。
——除却采用小口径子弹降低后坐力以提高射击精度,三八式步枪更被认为是二战中最长的步枪。
营养良好,训练有素的日军单兵虽然身矮手短,近战搏杀往往占尽便宜。
台儿庄会战期间,即有我军9名战士近战拼刺日军3名士兵,最终全部殉国的记载。
战场上,官兵的军事专业素养和技术对抗,瞬间即可决定成败、生死。
现在网络很多人因为无知当年情况,无知中日两军受制客观形成的差距,而振振有词嘲笑国军抗战窝囊,确实非常不该。
抗战期间,中日军队战力差距极大,除却官兵素质悬殊,更有武器装备悬殊影响。
侵华日军通常以步兵中队、大队作为基础战术部队。
日军根据会战规模、目的,分别以师团、旅团、支队作为其战役兵团。
日军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不能简单、肤浅地类比国军的师、旅、团、营、连等作战单位。
当年,作为亚洲唯一的现代化军队,日军编制与作战任务关联度极高,经常以部队编制去配合、对应作战任务,编成各种战术群、战役群投入战场。
此外,就是中日军队装备和支援火力的差别。
通常,按照当时中日两军装备对比,一个日军野战中队投入战场,即可得凭借其官兵职业素质及战时常规配置火力加强,轻松压制1、2个国军步兵营。
当时中国军工能力孱弱,甚至无法保证刺刀生产,很多部队匆忙上阵装备大刀。除却宣传之外,大刀队上战场,威力几无,类似徒手,为此牺牲了大量青年精英。
抗战初期,国军海军、空军很快消耗殆尽,步兵作战唯有以民24式重机枪、迫击炮作为主要火力对抗日军。
国军缺乏重武器,射程有限,多数时候处于防御状态。
因而,国军既缺乏现代战争认识,更受武器装备缺乏远程火力限制,临战配置火力往往追求射界宽广及凭经验去占据高地,或者依托高地两侧有利地形。
如此火力点射界宽广,目标却也明显。
迫击炮和机枪射程,毕竟比不过大炮射程。
于是,这样一个国军旅、团级别的防御阵地,如果日军以野战大队派出一个中队单位发起地面进攻,那么,在日军这支战术分队的背后,即有日军旅团、联队单位配属重炮、山炮,以及口径较小的联队炮、大队炮等等炮火支持。
如是重点攻击目标,日军还可以得到战机、战舰及师团重炮的远程火力支援。
这样,区区一个日军中队的正面攻击,火力就会无限放大,变得犀利,猛烈。
正面猛攻之外,这个日军大队再以其他二个中队在两翼迂回。
甚至,日军会携带高精度作战地图、数门山炮、重迫击炮进行纵深穿插、渗透。
如此一来,以当时国军装备和兵员素质,即便最精锐的黄埔系军队,以师、团规模抵御日军一个大队,碍于火力对比、射程悬殊,于是,面对日军大炮轰步兵冲的攻势,最好办法也只能坐守阵地,被动挨打,苦撑至日军弹药消耗殆尽,再以近战反击。
万一,国军伤亡惨重无法坚持到日军弹药消耗殆尽,国军防御也就必然崩溃、战败……
其中,比较典型的台儿庄会战之滕县保卫战,进犯日军为日军第10师团第33旅团编成的濑谷支队(战时加强了独立机枪大队、独立装甲车中队、野炮兵联队、临时山炮兵中队),攻城部队为日军步兵第10联队(约缺一个半大队),攻城实际兵力为日军3-5个步兵中队千余人。
从数字上看,我方守军为川军将领王铭章率领的数千人,兵力为日军3-6倍。
然而,攻城日军却又配属了重机枪32挺、轻机枪72挺、各种火炮合计54门,火力全开,何止领先10倍、20倍……
国军无法抵挡,不能后退,唯有血战,死而后已。
王铭章将军就此殉国。
由小见大。
抗战诸多会战均是由诸多战斗组成。
可见,无论万家岭大捷,长沙会战,国军处于完全弱势火力下赢得的每次会战胜利,无不是以血肉之躯实施机动防御,苦撑直至日军消耗殆尽,而后发起反击,赢得的胜利。
抗战中国,既是穷国,更是弱国。
中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导致军队武器弹药自给率极低,一旦被日军围堵断绝海上通道,或者失去了美、英国得到军火供应和财政援助的可能,中国就将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所以抗战开始,中国既不与日本宣战,国民政府更是通过各种途径呼吁美国不要实行中立法, 不要在中国进行生 死存亡的搏斗的道路上设置障碍。
最终,中国苦撑八年取得抗战胜利,其间苦苦支撑之苦,远非今天看完抗战神剧的观众们可以理解。
事实上,纵观抗战战史,日军正是凭借其优势火力和官兵素质,无论发起战役、战术攻击,都是频繁使用正面突破,纵深穿插,两翼包抄,以少打多,最终击破国军防线。
日军凭借火力优势的简单、高效的战法,使得看似兵力占优的国军往往顾此失彼,处处被动。
现代化战争的成败受火力影响,远不是靠几句生吞活剥的孙子兵法就可以用兵如神,予以扭转的。
事实上抗战八年的绝大多数时候,日军现代化军队凭借地空协作,步炮协同,步坦协同等等现代战法主动出击,频繁使得拥有兵力人数优势的国军在血战力战之后,付出巨大牺牲,却战果黯淡。
为此,国军每每总结正面战场的会战经验,总会强调日军技术兵器优势。
敌军炮空火力旺盛,能收到压制我炮兵之效,为(日军)战况迅速发展之主因。
(日军)炮兵即能应时发射。
(日军)进至我军阵地最近距离之瞬间,(日军炮兵)复能立即延伸火力。
我军无论攻防,受敌害最大者为日军炮兵。
诸如此类总结泛见战史,然而国军却苦于装备不济却无法做出反制战法,持续八年,被动挨打,其间之悲壮和无奈,尤其让后人读史而唏嘘、惋惜。
抗战中、后期,侵华日军主力师团配有山炮兵联队,由一个装备12门野炮的野炮大队,二个装备12门山炮的山炮大队组成。
此外,日军师团作为基本战役作战群投入战场,还可以得到来自方面军、军的战机、战车、大口径野战重炮等远程火力的加强、支持。
1939年武汉会战之后,日军调整、编成特设师团若干投入正面战场,其师团火炮配置更是大大加强。
日军正面战场野战步兵联队基本装备联队炮之外,每个师团更是装备12门105毫米野战炮,以及24门75毫米山炮。
日军火炮之多,以至于当时日军炮兵大队编有挽马经常超过500匹,远超当年的日军骑兵大队。
对应而言,同期的黄埔精锐步兵师,不过配有12门山炮,全师无炮的杂牌国军更不在少数。
如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龙文章团长能够拥有一门小小的战防炮,其实真是运气。
在美援至华之前,中国全军拥有105毫米野战炮总数不过40余门。
至于国军的战区、方面军、集团军和军等单位,在重大会战期间,能够用作加强步兵师作战的战机、战车、野战重炮等远程火力,数量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于是,为数少得可怜的重炮成为国军抗战重器。
因此,当年,如刘峙、汤恩伯、胡宗南等抗战名将,为了保炮想尽办法,甚至不惜放弃战术胜利转而撤退……
他们由此被人骂成逃跑将军,其实事出有因。
中日军队在技术兵器和远程火力的对比过于悬殊,使得国军在实战中只能选择机动避战,伺机而动。
这是以步兵为主的平面化、近代化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最为悲壮的无奈。
中国当时的最精锐的远征军,多数时候也是徒步进入战场。
因为国军没有远程火力威胁,日军战机、重炮每每攻击,总可以从容机动、展开、瞄准、开火。最大程度发挥远程火力威胁。
抗战八年,日军空袭一直国军挥之不去的战略阴霾。
抗战爆发初期,中国空军以少得可怜的战机,迎战当时现代化空军大国日本。
当时,中国空军以寡敌众,顽强作战,悲壮牺牲,前后三次几乎全军覆灭。
然而,因为战力微弱,中国空军能够对战场的支援,正如日军陆航的总结评论我方空军,在野战中实无大效用。
此后,日军不仅有恃无恐对中国抗战大本营重庆进行无差别战略轰炸,同时,在长沙会战、枣宜会战、浙赣会战等作战中,日本战机直接加强日军师团方面的作战,也使得日军火力更为凶猛。。
日军战后记载,日军“多以飞机轰炸,代替炮兵,发挥威力甚大”。
正是两者之间的火力悬殊,使得国军作战不得不进行战略退避,依靠山川险阻,以草鞋行军而想方设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才有可能于会战中,以数倍甚至十倍兵力,抵挡、化解日军攻势。
如此,由华北到淞沪,由徐州到武汉,由广州到长沙,由石牌到衡阳,无数本是市民、农民、学生的战士,还是义无反顾脚踏草鞋,身着单衣,手握一支步枪去抵抗,去牺牲。
无数无名无姓的人们以牺牲、以血肉铸成长城,最终,为历史赢得了八年持久抗战的惨胜。
正如抗战名将张自忠将军书题:为民族争生存而奋斗!
无疑,一个农业弱国对一个工业强国的八年抗争,这是战史的奇迹,为此,那个时代的无数中国青年精英前仆后起,献出了生命,……
他们以牺牲换来的惨胜,不仅为民族夺得生存的机会,更为中国于二战之后崛起,奠定了根本的基础。
转瞬,今年正值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却也是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人们太喜欢以上帝视角去鸟瞰历史,也太喜欢淡忘一些本该铭刻的记忆,然而,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抗战军人,无论他们有名无名,既为当年血肉长城,守护了自己的家国、族群,现在也应为后人仰望的民族的历史与丰碑。
作者:流浪的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