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很多年了,清明时节大多也不在国内,因此清明扫墓我从未真正参与过。虽然去年清明我人在国内,但因为夫家扫墓通常是在清明节当天一早进行,我们是凌晨赶到他家的,等我知道他们要去扫墓时,老公家的兄弟们已经要出发了,还特别嘱咐我再去睡一会儿,不必跟去。对于当地的风俗我也不甚了解,家里人怎么安排,我便怎么做。
今年为了避开清明当天的人流高峰,我们提前两天回了老家。先回到我父母家,恰好第二天,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天,父母要去给爷爷奶奶扫墓,问我们愿不愿意一起去。我欣然答应,于是第一次跟着爸妈前往乡下小叔家附近的公墓,给已故的爷爷奶奶和小叔扫墓(小叔多年前便去世了)。那天一起前往的除了我和老公,还有住在公墓附近的小婶、堂弟,从上海赶回来的堂妹一家三口,我姐姐、姐夫,还有一位远房的叔叔和堂弟。扫墓的流程其实很简单,就是磕头,焚烧些纸钱、金元宝,还有一些黄色的纸张,仪式简洁,进行得也很快。
下图是在小婶家门口拍的,油菜花旁边的树好像是一颗桔子树。

午饭是在小婶家吃的,堂弟和小婶仍住在老家。早就听说堂弟厨艺了得,但我一直没机会品尝。这次终于赶上,午餐由堂弟一人掌勺,做了十八道还是二十道菜,我都记不清了。有五香牛肉、红烧小黄鱼、凉拌海蜇、自家灌的香肠、炒大虾,还有当季的红芒子虾——这是我们老家的特色虾,学名红毛虾,必须用生炝的做法,才能吃出最鲜的滋味。每次清明回家,这道菜几乎是桌上的“钉子户”。
下图就是红毛虾,我们老家都是这么炝着吃。

下面也是生吃的白虾,这是回公婆家吃的,听说价格只有红毛虾的三分之一。这虾吃起来一点都不比红毛虾差,不知道为什么价格差别这么大。

小黄鱼也是我从小吃到大的一种海鱼,肉很鲜嫩。五香牛肉在我们那里其实算是比较奢侈,小时候没有吃过,因为我们那里没有卖的。现在啥都能买到。?

许多菜我记不住名字了,但有一道炒羊肚让我印象深刻。据说这羊肚是远房叔叔家自己养的羊,过年时宰了,这块羊肚一直在冰柜里放着,这次这么多亲戚团聚才拿出来。我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家里也养过羊,却是第一次吃羊肚,没想到味道如此鲜美。很难得能和这么多亲戚聚在一起,心里无比开心、也觉得珍贵。
午饭后,我那位远房的堂弟开车送我和老公去公婆家。第二天一早,老公家这边也要去扫墓。今年是我第一次正式跟随老公一起参加家族扫墓(去年虽然人在夫家,但因为哥哥姐姐们说我不用去,我就没参与)。我们先去了一个杂草丛生的地方,那是老公的小叔带着我们去的。据说那是老公爷爷的爷爷的墓,地方偏僻,也没有墓碑,只有一个长满野草的小土堆。大家先动手除草,然后在墓前堆起两个圆柱形的土丘,简单磕头、焚烧纸钱,表达对先祖的敬意。
下图是坟场边上的一堆芦苇,萧瑟的味道。

之后我们又去了村里的生产队,那儿有一个公用的骨灰安放处,大家在那儿给我婆婆也进行了祭拜。至此,老公家的扫墓仪式也告一段落。清明期间,很多在外工作的人都会赶回老家祭祖,那天村里的小路特别堵,车一辆接一辆地排着。现在的农村,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很少见到这么热闹的景象,可见大家对祖先的祭拜依然十分看重。
这次回到公婆家,让我最开心的,是能和老公的兄弟、嫂子、姐姐姐夫,还有外甥一家团聚。虽然大家都在国内,但一年能见上一两次也算不错了。我格外珍惜这样的相聚时光,每一次都充满欢笑和温暖。
清明回乡的这几天,不管是去小婶家还是去公婆家,沿路处处是风景。大片金黄的油菜花铺满田野,美得耀眼。各种豆类的花也都竞相绽放:荷兰豆、豌豆、蚕豆,开得繁盛又娇艳。成片成片绿油油的麦田,随风轻拂起层层波浪,仿佛大地在轻声低语。站在田埂上望出去,天朗气清,鸟语花香,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心也随之沉静下来。
蚕豆在老家才刚刚开花,广州这边已经有卖的了。

这是荷兰豆的花,很漂亮。跟豌豆花的区别就是豌豆花是白色的。?

一大片的麦田,绿油油的,很美。?

短短几天的清明假期很快就结束了。回广州时,我们还带上了老公最爱的头茬韭菜和香芹,都是家里自种的,鲜嫩得很。妯娌听说我有骨质疏松,特意准备了两大袋现磨芝麻糊,是她买好原料在店里现场打的。前几天跟她一起旅行,她才告诉我,里面用了三斤芝麻,还有核桃、黑豆、黑米、燕麦(还有一种我一时想不起来)各一斤混合而成。泡开水喝,或者拌酸奶都很香。大嫂一向细心体贴,这么多年,只要她知道我爱吃什么,或者觉得我该补点什么,每次见面都一定为我准备好。
如今大家的生活条件都不差,很多东西随时都能买到,但像这样带着用心和关爱的东西,还是让人特别温暖。走的时候带上一点老家的味道,也带走一份惦念;下一次再回来时,牵挂也就有了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