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Nexflex上看了一部很火的电视剧《Adolescence》,联想到我之前看过的一部中国电影《抓娃娃》,感慨在高度电子化的今天,Z世代的青少年是完全不同于以前所有时代的人类,如何教育他们,将会是现今世界,或者是人类的一大难题。
一个13岁的孩子,居然成为了杀人犯。这个难以置信的事情,是《Adolescence》所讲述的故事。杰米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劳动家庭的孩子,身材瘦弱但长相清秀且聪颖过人,他在情绪控制方面有缺陷,导致他将同校的一个女孩杀害。故事刚开始,他的父母坚信警察是误抓,直到看到了被监控录下的视频。杰米的父亲当场崩溃。他完全想不通自己这个尚未成年、瘦弱得有些胆怯的儿子,怎么就成了杀人犯。电视剧的观众也有同样的疑问。
但这部电视剧的主旨不是为了要破解这个疑案,或是要给与观众一些教育或启示。相反,它甚至没有给与任何答案,而是通过几乎纪实一般的办案过程,来展示当今社会、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某种危机。
例如,在警察到学校调查的过程中,展示了学校的各种乱象:学生们彼此之间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学生们对教师毫无礼貌毫无尊重,而教师们,要么是对教学懈怠,要么是疲于应付学生的无礼。课堂上的教学缺少互动,取而代之的是对电子化的高度依赖。
该剧的第三集里,是一整集的心理学家与杰米的对话。看得出来,杰米是一个相当早熟且聪明的孩子。他很清楚一般成年人是如何看待像他一样的青少年的。所以当心理学家尝试通过一般性的提问来了解他的心理的时候,他不但发出嘲笑,甚至还会挑衅。我相信,杰米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智能力,完全是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结果。
的确,Z世代的孩子和所有从前的孩子都很不一样了。Z世代的孩子深受网络社交媒体的影响。他们在网络上自我学习。他们懂很多成年人都不懂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完全是科学的,但也并非是反科学的。这些知识无所不在地影响着Z世代的孩子,而他们的父母,却根本不知道也不了解。Z世代更相信网络上传递的信息而不是父母教师传授的知识。随之而来的结果,是Z世代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比以往更加深不可测的代际鸿沟。Z世代的孩子们连语言都是不同的,他们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懂而成年人不了解也不懂得的网络语言。Z世代的孩子们可以将自己紧锁在室内、安静得像是不存在,但他们也可能毫无预警地爆发,干出某种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就像这部《Adolescence》所描述的那样。因为他们仍然是孩子,他们的心智并不真的成熟到可以自控的程度。
中国产电影《抓娃娃》,则反映了当今中国父母对于他们的下一代是否能够承担继承家族产业大任的极度焦虑。
《抓娃娃》讲的是一个暴富的企业老板,担心自己的孩子无法健康成长为自己巨额财富的接班人。于是化巨资开展了一个特别行动计划。计划包括聘请一个教育专家伪装化身为奶奶,贴身24小时地使用欺骗的方法,为儿子马继业贴身灌输“孝道”思维。他将自己的住家打造成一个“贫穷但充满爱和智慧”的基地。让儿子在这种真实的虚假环境中长大/生活了十几年。其目的在于激发儿子“要奋斗,要摆脱贫穷,要上清华北大”的雄心壮志。
这种“只有在贫穷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摆脱贫穷的意志”的思维,虽然令人啼笑皆非,但却是真真实实地存在于众多父母的意识当中的。电影中的“没有贫穷也要创造出贫穷”的大企业主,虽然腰缠万贯,富可敌国,但对于如何才能将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为一个理想的接班人,却毫无头绪。他唯有从自身的成长过程中获得灵感。以致他能够理解并且相信的教育方法,竟然是欺骗!是的,这个雄心勃勃的父亲凭借着自己的财富,开展了一项以欺骗为基础的培养教育计划。他在这项计划中扮演了一个贫穷但有爱的父亲,努力地将“爸爸很穷,孩子,我们就靠你出人头地了!”的理念十几年如一日地灌输给儿子。他相信这种教育方法可以为他培养出一个理想的财产继承人。但在我看来,当这个孩子发现自己付出了多年爱心照顾的残疾奶奶其实是个健康人,当他发现经常在自己面前哭穷的父亲其实是个亿万富翁时,他是否真的会秉持父亲所期待的“诚实善良”的品格,并且能够明辨现实和虚假,是值得高度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