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随意吹

海风随意吹 名博

85岁卖房,精疲力竭

海风随意吹 (2024-08-29 11:18:24) 评论 (92)

 

转眼朋友吉米85岁的生日到了,打电话去祝贺。(他的大致情况,我曾在博文《粗心大意,得到五万五》中介绍过他跟太太住在波士顿,在同一所房子里住了27年了。虽然老两口现在身体尚可,自理毫无问题,但是打理房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为了更轻松地度过晚年,他们决定搬去老年社区居住。 

左挑右选,选中了一个喜欢的。这个老年社区,先交50万押金,然后每月付房租和护理费。现在老两口选择的是“独立生活”(independent living),因此月费一万多。那里的老人公寓有单间、一卧一浴、二卧一浴、二卧二浴。他俩选择了二卧二浴,可是现在没有空房,据说要等六个月到一年。估计是在等某位投入上帝的怀抱吧。由此可见,老人院也不那么容易,除了照顾老人,还要会算命。 

老两口曾拥有四套出租屋,前几年(80),就开始处理房产正巧房市不错,四套全部顺利出售现在他俩衣食无忧,有足够的钱支付养老院的费用自从做出了去养老院的决定之后,他们开始准备卖自己的住宅 

卖自住房跟出租房还真不一样。他俩计划花半年时间,清理休整,以便在九月初的劳动节上市。

休整部分就花了不少工夫,自己住惯了,对房子的小毛小病已经熟视无睹。这个门关起来有点儿紧,厨房的垃圾处理机不太给力,洗衣房的瓷砖地有几块破碎了,等等之类。等到要卖了,请中介来看一下,小毛病在外人眼里成了大毛病。于是,请了工人来修这修那相当繁忙。 

最难的不是休整,而是清理自己的东西。断舍离不仅是扔掉旧东西,也是向自己过去告别。那些陪伴了自己多年的物件,承载着无数记忆。吉米夫妇光是为了舍弃照相本,就纠结多日。哪些照片该扔,哪些该留?前前后后几次筛选,还寄来一堆他俩在北京的留影,以为我这个中国人出于对祖国的眷恋,会留下他们的记忆?没办法,我们自己也在断舍离,也在处理旧照片,欣赏了一下他俩年富力强时的模样之后,只得跟留影拜拜了。 

由此想到,断舍离这件事,可能外人来做更容易,难怪那些专业清理师,都是大刀阔斧 

有一年去吉米家,看到他家厨房柜子满满腾腾,大盘子上叠着小盘子,小盘子上放着碗,要拿个大盘子,需要把上面的碗啊盘啊先搬到厨房的柜台上,至于拿个大色拉碗,更是要爬上梯子,到橱柜的最高一格去寻找。家里的瓷器如此泛滥,吉米太太说,还有几箱新的,尚未拆封,躺在地下室里呢。 

当时,我庆幸自己喜欢简洁,不必为了用个盘子,浪费那么多拿盘子的时间。可是不囤积盘子,不代表不囤积其他多西,书橱里的字典排了两大排,现在早不用了,都在网上查,明知无用,扔了又有点舍不得。听到老两口的断舍离之辛苦,我把字典扔掉一排了,英汉汉英,没什么人要看,直接去了蓝色的回收桶。 

这就是人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吧,都要经过“获得”阶段,逛商店搜网店,寻找自己喜欢的某样东西,到手了,乐不可支。不知不觉,到了“舍弃”阶段,拿在手里,每样东西都是自己喜欢的,丢了,又捡回来,放在那里一阵,再丢出去。估计这清理厨房,虽然不如清理照片那么纠结,也花费了老两口许多时间。近来,酷爱说话的吉米,在电话上也不多说了,只是重复 So much stuff, so much stuff (那么多东西,那么多东西)。 

回首去看人生,是不是可笑也可悲?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辛辛苦苦得到了,最后还要辛辛苦苦扔掉有点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然而,伴随着空忙一场的是心情起伏,悲欢离合,人的感觉大概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断舍离的过程比较痛苦,尤其是老人,因为看到了生命的终点。老两口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不知我的感觉对不对,东部白人(杰米是盎撒,太太是犹太人)遇到问题比较愿意去看心理医生据说,为了丢弃东西意见不合,两人有时竟然互不搭理了。我觉得看心理医生不错,旁观者清,一码归一码。要是跟亲戚子女唠唠叨叨,扯进许多往事,更是一团乱麻,加倍的剪不断理还乱了。 

再过四五天劳动节就到了,可以想象,老两口这几天正废寝忘食,向终点冲刺。愿他俩的房屋劳动节能如愿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