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的那些事-五

有些是随兴而发的感言,有些是深思熟虑后的想法,不一而足.
打印 (被阅读 次)

五.超重的手提行李

外出旅行拍摄,我们需要携带的摄影设备比较多。与风光摄影不同,三百毫米以上的长焦镜头是必备,有些野生动物还需要使用600毫米的超长焦镜头。不同的镜头就要配上不同的相机。这样每次出行我们每人至少要携带两个以上的全幅相机以及数个镜头。这些设备既重又贵,必须随身携带。这样我们的随身手提行李就永远超重。为写此文我特意对经常随身携带的设备组合称了一下重。我最极端的两台相机加300和600毫米两个长焦的重量为32磅。我们最近的一次出行携带的设备最少,两台相机加300,70-200和24-70三个镜头也有28磅。更不要说有了无人机后还要多带一整设套。因此,我随身携带的行李长期在30磅左右,妻子由于使用多种不同的设备,而且数量比我多,她的随身行李比我的还要重。有不少朋友对前面的文章评论时说为避免托运行李延误影响行程,建议不要带托运行李。我反驳说因为他们不是严肃的摄影者,因此不能理解我们为何必须携带托运行李。想一下,装完必带的设备后,我们的随身行李就已经装满且超重了。那么其它的辅助设备、换洗衣服、防晒防咬以及盥洗用品等等旅行必带品放哪里呢?就拿三脚架来说,我们拍摄野生动物一守几个小时是常事,有时甚至会守一天。我们的设备都很重,长时间手持是不现实的,往往需要三脚架的助力,而且必须是承重较大的脚架。这样的脚架只能装在大行李箱中。我们两人会尽量把各种必须品压缩到一个箱子中。两个脚架加各种充电器、电插板、适用于不同国家的电插座等辅助设备就已经很重了,留给其它随身衣物的空间就不多了。到热的国家还好说,到冷的地方因要带的随身衣物较厚,只一个托运箱子都会不够用。我们的箱子往往会装到极限,飞机的托运行李限重普遍在50磅(23公斤),我们箱子的重量多落在49-51磅之间。

各航空公司对手提行李的限重不一,多的是8公斤,不到18磅,少的是5公斤,只有11磅。不同的航空公司对手提行李重量限制的严格程度也不同,有的只是有规定但从来不查。有的则是必查不误。因此购机票选择航空公司时也有学问。

第一次因随身行李超重给我们下马威的是荷兰的KLM,那是2015年从多伦多飞布达佩斯。值机时要求我们将随身行李过称。发现超重,要求把设备取出放到托运行李中减重。对此我给出各种解释,但对方不为所动,要求必须减重,否则不给出票。双方僵持了好一会,我们终于认输,把行李打开,取出设备,但没有装进托运行李,而是装到随身的包中。这一切都是在对方的注视下完成的。有了台阶,就不再坚持难为我们,让过关了。拿到登机牌后,找一个地方把包里的设备再放回手提行李,心里暗自得意。我还记得登机时又看见那位为难我的乘务员,她狠狠瞪了我一眼。我却一脸的无辜象。这赖得着我么,谁让日本人把设备做得这么重。有了这个教训,返程的时候我们就把一些设备先放到包中,顺利值机后再放回设备箱中。而我们一位同行的来自美国的朋友却因携身行李超重被迫取出设备单独托运,既为设备的命运担心,还额外付了不少费用。吃一堑长一智,我发现欧洲航班对携身行李控制较严后,再订机票就会尽量避免它们。

值机时我最怕的是要求把随身行李称重。被抓住后我最常用的解释是,这些摄影设备太贵重,放在托运行李中怕被损坏,如坚持让我托运的我需要对方给出书面担保。然后会打开箱子让对方看一眼。这招有时管用,比如2016年在博茨瓦纳和今年乘卡塔尔航班要求只能带一件随身行李时(背包和随身行李箱只能选一件,另一件免费托运),这里的关键是对方懂得这些设备的精贵并通情达理。最怕遇到那种知识不多且只会循规蹈矩的女人。我这里不是贬低女人,确实是我在国内外办事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遇到稍微复杂一点的事只会死死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不愿越雷池一步。最后帮我拍板解决问题的往往是中年男人。2022年在澳大利亚乘维京航空从悉尼去达尔文时就遇到这么一位,死活不让过,旁边的很多乘客都看着我两在那激烈争吵,她既不愿为因此而可能造成的设备损坏负责,也不允许我携带超重的行李登机,吵急时就表示拒绝为我办理登机手续。遇此僵局妻子只好出来打圆场,还是让我从箱子里取出一两件设备,放到背包中,将重量减少到对方可接受的程度才过了关。我发现遇到我们这种情况,航司客服往往也很为难,一方面我们随身行李确实远远超重,违反公司的规定;另一方面乘客的随身内的设备也确实贵重,托运会有损坏的可能,造成乘客和公司之间的麻烦。这是一种两难的选择。我这人性格倔强,遇到这种事时往往会和对方争吵,容易把事僵住。这时妻子的柔性就会起作用。一般从箱子中取出点设备放到背包中对方就会让过去,因为她们也需要台阶下,然后睁一眼闭一眼为我们开绿灯。

类似的事最近在达拉斯机场值机时竟然又让我们遇到了,这次是加航。根据我们的经验,北美航空公司对随身行李的限重要求管理最松,几乎从来不会要求称重。可这次在达拉斯在加航值机时却遇到了想也没想过的问题。办理值机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小经理带着几个黑女孩,不知怎么她们就看着我的随身行李不顺眼,放着行李的超重不管,而是说我的随身行李尺寸超标,非要我往旁边的那个随身行李测试框中放。放的时候我稍压了一下就进去了。小经理说不许压,压就是超标。这下把我惹毛了,争辩说看一下我的护照,去过那么多地方,坐过上百家飞机,没有放不下的行李舱。再说了,这是加拿大公司为携带乘机特制的,当然符合标准。但加拿大产登机箱的说法并没有打动她。我又拿出设备过于贵重、若托运恐怕受损、要她为我立字据为可能的损坏承担责任这一杀手锏时,她仍不为所动,很可能她是认为我在唬她。坚持说不托运就不给办登机手续,争吵中她透漏出她们并不是加航的,而是被雇的第三方。怪不得我的加拿大设计的登机行李箱的说法打不动她呢,就一小美国人。县官不如现管,她说不给办登机牌我还就没办法。见僵住了,妻子就又出手了,从本来就半空的箱子中拿出两件设备,然后再往行李测试框中一放,这次一下就下去了。对方看到后无话可说,只好放行。离开她们后,故技重施,把掏出的设备再放回去。登机后看到行李舱远比最小的那种大许多,根本不会有一点问题。其实这就是一个没有多少经验的空司客服的误操作,只要箱子能放进测试框中,不管是不是用力推进去的,都可以放进哪怕是最小的行李舱。这点我们百试不爽。她却不知道,非要严格照章办事,平白让得理不让人的我连讽刺带挖苦地活受了半天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