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岸边的众塔之林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
打印 (被阅读 次)

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爱沙尼亚(Estonia)的首都塔林(Tallinn)位于芬兰湾南岸,有绵延45公里的海岸线,在欧洲的十字路口左右徘徊。塔林于1248年建制,1285年加入以德意志北部城市为主的商业和政治同盟 “汉萨同盟”,1291年被丹麦人统治,1561年成为瑞典领土。大北方战争时期,以塔林为据点的瑞典军队在1710年向俄国投降。Linn在爱沙尼亚语中意为 “城市”,Tallinn有三重含义: Tanni Linn (丹麦之城)、Tali Linn (冬季之城)、Talu Linn(别墅城堡)。塔林是北部欧洲唯一保存中世纪建筑风格和外表的城市,其老城(Vanalinn)于1997年入选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登高远望,众塔之林鳞次栉比,中文译名十分传神。

爱沙尼亚先后被丹麦、瑞典、俄罗斯统治,1918年2月24日,塔林市民发表了独立宣言。后来塔林又被德军占领、纳入苏联版图,1991年8月爱沙尼亚脱离苏联,塔林成为爱莎尼亚共和国首都。爱沙尼亚语与芬兰语同属乌拉尔语系的芬兰-乌戈尔语族,二者可以相通,但与属于印欧语系的北欧其他国家语言完全不同。塔林的市徽是红底白十字,据说丹麦国旗即诞生于此。另外两个波罗的海邻国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是波罗的海语族中仅存的两种语言,与爱沙尼亚语没有关系。2018年五月里乘坐Tallink邮轮40小时游,一衣带水,昔发朝至。晚间等到十点拍温馨谢幕的夕阳,凌晨四点半爬起来拍喷薄而出的旭日,只有这一晚一早各半小时的风景最美。

中世纪的塔林是战略上一个重要据点,西欧、北欧与俄国之间贸易的交叉点。塔林老城周边被2.4公里长的中世纪城墙环绕,城墙上至今还保留18个堡垒。1265 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桑比里亚(Margaret Sambiria)下令建造第一堵墙,因此得名 “玛格丽特墙”,14世纪扩建。左下图的胖玛格丽特墙堡(Paks Margareeta)始建于16世纪初,先后被用作火药和武器仓库、监狱,与旁边的大海岸门一起是通向海港的出口。右下图的 “偷窥厨房塔”(Kiek in de Kök)高38米、墙厚4米,从塔内可以看到附近房屋的厨房。以前老听人说: “塔林老城就是个小号的斯京老城”,百闻不如一见,还真不是那么简单,必有其独到之处,不然为啥选人家当 “世遗”却不选咱家呢。

13世纪北方十字军时期当地人皈依基督教,塔林老城有很多中世纪教堂,众塔之林中这些教堂尖顶十分醒目。始建于12世纪的圣奥拉夫(Oleviste kirik)教堂,主保圣人为11世纪的挪威国王Olav二世。这座教堂是作为海洋地标修建的,1549-1625年间教堂塔高159米,为当时世界最高建筑,现在塔高123米。与北部欧洲其他国家一样,16世纪宗教改革后,爱沙尼亚成为基督新教国家,现在是活跃的浸信宗教堂。冷战时期教堂尖塔曾用作苏联的广播发射塔和监视点,塔林距芬兰湾对岸的赫尔辛基只有80公里,当年是 “东方阵营”最前线了。塔林的许多高塔都可登顶俯瞰全城,本人就选了最高的圣奥拉夫教堂,旋转而上的楼梯真难爬啊。

两座中世纪路德宗教堂:左图的圣尼古拉教堂(Niguliste kirik)始建于1230-1275年间,由来自哥特兰岛的威斯特伐利亚商人建造,供奉渔民和水手的保护神圣尼古拉。这个教堂二战后期部分被苏军炸毁,用了28年时间重建,在教堂外墙上镶嵌了一些残砖旧物。二战以来这个教堂就没有自己会众,现在是博物馆,主要关注中世纪以来的教会艺术。右图是建于13世纪上半叶的圣灵教堂(Püha Vaimu kirik),塔林第一个用爱沙尼亚语布道的教堂,1535 年,第一批用爱沙尼亚语出版的《教义问答》摘录在这里印刷。教堂外墙上悬挂着塔林最古老的公众时钟,是巴洛克风格雕塑大师克里斯蒂安·阿克曼(Christian Ackermann)17世纪末的作品。

塔林老城分为“上城”和“下城”两部分,上城位于主教座堂山(Toompea)上,基督教和东正教的主教座堂都建在上城。主教座堂山是一座石灰岩小山,历史上一直是塔林和爱沙尼亚的权力中心,上流社会、宗教阶层和达官贵人居住的地方,浓缩了近千年刀光剑影、风云变幻。在爱沙尼亚神话中,这座小山被称为古代米民族英雄卡列夫(Kalev )的坟墓,是他悲伤的妻子为纪念他而竖立的。山上有很好的Kohtuotsa观景平台,右图是写在观景台悬崖上的一段话: “亲爱的,收起相机,享受风景。”

圣母主教座堂(Toomkirik)始建于13世纪早期,由丹麦人建造,是爱沙尼亚最古老的教堂,也是主教座堂山在17世纪大火中唯一幸存的建筑。这里最初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堂,宗教改革后成为塔林的新教路德宗主教座堂,但仍然保留了耶稣受难像。教堂墙壁上挂满了贵族家徽,里面还有几位名人陵墓,其中包括16世纪瑞典最杰出的军事将领De la Gardie和他的妻子。他原是一位法国贵族,在与瑞典的一次战争中失败倒戈,为瑞典国王John三世赏识并招为驸马,也就是说他是瑞典开国君主Gustav Vasa老国王的孙女婿。与塔林其他基督教堂一样,圣母主教座堂内外都是简约质朴的北欧风格,没有欧陆教堂那种繁复精美。

东正教亚历山大·涅夫斯基(Aleksander Nevski katedraal)主教座堂是环波罗的海最大的教堂建筑,内部金碧辉煌,但与其他东正教堂一样不能拍照。其主保圣人是13世纪罗斯统帅和政治家涅夫斯基。这座俄罗斯复兴式教堂建于1894-1900年间,为纪念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全家在1888年一次严重的火车事故中奇迹般地幸免于难,可惜30年后,他的长子、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却没有逃过被满门抄斩的噩运。左下图的座堂山城堡始建于10-11世纪,最初是木制的,是历代统治者的权力中心所在地。18世纪初俄国夺得爱沙尼亚的统治权后,重建了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宫殿。1918年爱沙尼亚独立后,这里成为议会。右下图是施滕博克府(Stenbocki maja),爱沙尼亚政府所在地。

塔林下城,顾名思义,位于主教座堂山下,以市政广场(Raekoja plats)为中心。自从13世纪塔林加入汉萨同盟之后,下城被德国贵族长期统治,商人和中产阶级统一由市议会管理。因此这一带成为市民的城市、中世纪的贸易中心,也决定了塔林今日的风貌。始建于13世纪的塔林老市政厅是北部欧洲唯一的哥特式市政厅,也是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古老的市政厅。市政厅尖顶上的风向标 “老托马斯”(Vana Toomas),他是塔林16世纪的城市守卫、利沃尼亚(Livonian)战争的英雄,因此成为塔林的标志之一,但尖塔在毁于1944年的苏军大轰炸后重建。广场周边遍布餐馆、咖啡吧和各式老店,欢乐无比。

市政广场的两个网红去处:上方二图是供应原汁原味中世纪体验的“老汉萨餐厅”(Olde Hansa),菜肴号称根据 700 年历史的食谱烹制,估计味道令人生疑,门口的迎宾姑娘让人顿生穿越感。下方二图是1422年开张的欧洲最古老的仍在经营的药店之一:市政厅药店(Raeapteek Antiik),已经连续营业了600年。1581-1911年间这里由同一家族共十代人经营,连俄国沙皇都在这里订购药品。药房一边是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展示中世纪的制药工艺及各种稀奇古怪的神药原料,我认出来的有蛇、蝙蝠和蟾蜍(癞蛤蟆)。中世纪的医学和科学与巫术紧密相关,想起斯京最老的 “猫头鹰药店”,不过才200多年历史,可以说是小巫遇见一个大大的巫。

老城里中世纪建筑比比皆是,左上图的塔林市剧院(Linnateater)由 16 座相互连接的中世纪商人房屋组成,右下图的爱沙尼亚应用艺术与设计博物馆曾是17世纪的粮仓,均坐落在著名的宽街儿(Lai Street)上。左下图是港口附近的圣西蒙和女先知汉娜教堂(Püha Siimeoni ja Naisprohvet Hanna kirik),最初是1752-1755 年间俄罗斯军人在沉船的残骸上建造的东正教教堂,苏统期间教堂关闭,钟楼和圆顶被拆除,1999 年爱沙尼亚教会获准使用后重修,是该国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木制教堂之一。右下图是爱沙尼亚著名作家爱德华·维尔德(Eduard Vilde,1865-1933)纪念碑,他是爱沙尼亚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被认为是该国的第一位职业作家。

塔林街头随拍:1955年建造的爱沙尼亚唯一一艘航海蒸汽机动船Admiral号,在波罗的海上航行了40年,现在是一家餐厅;港口附近的Nautica购物中心和一栋公寓楼上的壁画,后者是为庆祝爱沙尼亚独立百年举办的街头涂鸦艺术节 Mextonia的一幅作品;结伴出游的瑞典大妈们,全世界的大妈都差不多。

虽说船游两夜一天,然而在塔林的时间只有大约七小时,十分紧张。本来打算再乘邮轮去一次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写一篇《波罗的海岸边双城记》。谁知一拖就遭遇三年大疫及俄乌战争,至今未能成行,只好先把“众塔之林”写出来。那年去塔林,船上有一个经由该城去芬兰的中国旅游团,占了全船游客的一小半。回程遇到一群像是出差的北京人,船上餐厅里中瑞游客欢聚一堂,红、啤、二锅头干杯Skål喝到High。五年过去,那样的景象似乎很难再见到,世界变了模样。

相关博文链接:巴洛克之城维尔纽斯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1/34159.html

 

春后雨前S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全球战略' 的评论 : 谢谢!
全球战略 发表评论于
谢分享!引发美好回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