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似简淡若菊——贝馥如先生的求学之路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
打印 (被阅读 次)

在唐山 (西南) 交大125年的历史上,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英文教授贝馥如 (1894-1984)。在她近90年的漫长一生中,有50年是在交大唐院度过的,曾经是学校中唯一的女教授。她终生未婚,以校为家,淡泊低调,温和纯良,她是同辈们口中优雅的"密斯贝"、学生们心中可敬的"贝先生"、孩子们眼中慈祥的"贝公公"。在唐山交大几代学人的心目中,她是女神一般的存在。然而对于贝馥如在36岁加盟交大之前 (即她一生前五分之二部分) 的生平过往,人们却知之甚少,文献档案更是鲜有记载。笔者对于清末民初开放女禁、兴办女学和女子留学等问题十分感兴趣,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竟然发现了贝馥如的踪影。在尘封的史料中一点一滴地搜索贝馥如和她的同学们的求学之路,一个个追求独立、平等、自强的新女性渐渐浮现出来。浏览这些近百年前的文字和照片,如同时光倒转,心中的震撼无法言说。

1894年贝馥如出生在广东潮汕地区潮阳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在家中十个子女里排行老大。早在1860年潮汕地区开埠之初,欧美传教士就陆续前来传教布道。近代潮汕女子教育发端于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美国浸信会、英国长老会和巴黎外方传道会在潮汕地区分别开办了女学、妇学和孤儿院等妇女教育机构,较早和较著名的有:礐石女校、正光女校、淑德女校等。女校学生大多数来自贫穷的教徒家庭,这些女孩的父母虽然不富裕,但已经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贝馥如的祖父和父母都是基督徒,因此她出生后也受洗成为教徒。贝馥如的母亲在教会学校读过书,十分开明。在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她7岁进小学读书,后来入读正光女校和华南大学附中,断断续续地读完高中,其间还曾辍学打工补贴家用,尽长女长姐之责。

正光女校的前身是1851年美国浸信会在香港开办的女学,1864年随该会移至汕头礐石,由约翰生夫人 (Mrs. Johnson) 主事。学校免收学费并且免费提供衣、食、住等日常必要开销及服务,因此在当地颇具吸引力。1874年秋该校由巴智玺夫人 (Mrs. Partridge) 接手,正式命名为"正光女校" (英文校名:The Abigail Hart Memorial School),开始只有五名学生。巴智玺夫人对该校制度进行了改革,发给每个寄宿女学生每月1.3美元,但日常家务必须自理,以训练女孩们有条不紊、自制和自尊的生活态度。经过60年的发展,1911年的学生人数已经超过500,1916年起开设初中课程。左图是贝馥如高中毕业后在正光工作时的照片,右图是正光女校的校舍。

1918年,24岁的贝馥如考入金陵女子大学,1922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金女大是民国年间中国14所教会大学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大学之一,享誉海内外。金女大由美北长老会、美以美会、监理会、美北浸礼会和基督会五个美国基督教会联合创办,属于传教领域的"现代主义者"群体。1915年在南京绣花巷李鸿章第五子的李家花园旧址开学,首任校长为美国长老会女牧师德本康夫人 (Mrs Laurence Thurston),她毕业于美国麻省的曼荷莲学院 (Mount Holyoke College),曾在长沙湘雅医学院任教。金女大的校训"厚生" (abundant life) 选自《新约》圣经约翰福音十章十节:"我来了,是要让他们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金女大学制四年,设文理两科,仿照新英格兰的美国精英女子文理学院设置课程,入学要求非常严格。除中文经典外,所有科目均以英语授课。

金女大推崇文理兼修的博雅教育,办学目标是为中国各个领域培养女性精英及有专业技能的职业妇女。1919年首届五位学生毕业,以金陵大学的名义授予学位,成为中国最早获得学士学位的女大学生。前四届共有33名毕业生,多人赴美深造并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1920年代后期教育国有化的运动中,国民政府收回办学自主权,金女大的两位首届毕业生徐亦蓁和吴贻芳分别担任校董事会主席和第二任校长。在该校36年的历史上,一共毕业了999位女学士,人称"999朵玫瑰",成为各行各业的社会栋梁,毕业生中不婚和晚婚者比例很高。1922年共有十人毕业,左上图是该届毕业生步入毕业典礼会场;右上图是在毕业典礼上,校长颁发毕业证书,主席台上悬挂着北洋政府的五色旗;下图是十位毕业生与德本康夫人 (中) 合影,右二是贝馥如。

笔者查到贝馥如的几位大学同班同学简况如下:黄孟姒 (右三),金女大学生领袖之一,其夫查谦为武汉大学物理系创始人、原华中工学院首任院长,长子查全性为著名电化学家、1977年"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陶善敏 (右四),中国第一位微生物学女博士、著名防疫专家,其夫林宗扬是著名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公共卫生学专家,夫妻二人均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汤汉志 (右五),金女大毕业后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林巧稚同班,当时全校仅有的三名女生之一;其夫李振翩是著名细菌学和病毒学家,夫妻二人辗转各地行医,1948年赴美定居,后为中美建交打开窗口。范承杰 (左一),1927年留美获硕士学位,回国后执教于上海各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二级教授。黄友黻 (左二), 曾任上海中西女中国文教师, 其夫曾昭桓是土木工程专家、曾国藩的重孙;朱驈 (左五),后改名朱君允,留美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这是怎样的一个朋友圈!

贝馥如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其儿时母校——汕头正光女校学监 (Matron),校长是美国人丘美华 (Principal M. E. Cruff)。贝馥如曾在正光女校读书,入大学前在正光工作两年,大学毕业后又工作了四年。正光女校开办之初即以美国曼荷莲女子学院的三"H"方针 (心灵、智力和手艺) 为模板。学校开设有文化课和宗教课,前者包括国文、数学、自然、历史和地理;还为高年级女生开设家政课,由修女们教她们做饭、针线、插花等技巧。贝馥如保持终生的优雅风度、良好习惯,以及女红手艺,想必大都是在正光和金女大养成的。1925年底汕头市政府正式公布收回教育权的规定,汕头正光女校被迫停办。后来浸信会与政府商议,经核准将正光女校并入礐石中学,易名为"私立礐光中学",此乃后话。

图为1924年12月正光女校新校舍奠基仪式上的教职员及美国浸信会的传教士,二排左六是贝馥如 (Helen Pue)。图片下方是刊登在正光女校校刊上的文章《就是女孩》(Just Girls) 中的一段文字,称赞贝馥如靠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在福州读完高中,毕业后回到正光,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由于她十分渴望继续深造,学校也非常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本土教师,因此她又考入金女大学习。文中写道:"我们深为密斯贝骄傲" "期待这位有才华的青年女士学成归来"。贝馥如在正光的同事——单身女传教士孙安美 (Abbie G. Sanderson) 在华南先后传教26年,其全部著作、书信和收集的资料均被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收藏,这份校刊就是收藏之一,校刊上还有一篇1880年起即来华的女传教士Lida Ashmore (二排右一坐者) 撰写的关于正光校史的文章。

1926年,贝馥如获得巴伯奖学金资助,来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读研究生,主修教育学、副修英文和心理学,于1928年获得硕士学位。成立于1817年的密歇根大学是美国一所著名的研究型公立大学,其校训为 "艺术、科学、真理" (拉丁文:Artes, Scientia, Veritas)。密大与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康乃尔等常青藤盟校一起,被选作最早接受庚款中国留学生的美国大学之一。密大校友、犹太裔律师和慈善家巴伯 (Levi Lewis Barbour) 在一次环球旅行中,通过对三位在密歇根州大学学习的东方女性的观察,于1917年设立的第一个针对亚洲女性的奖学金,即"巴伯东方女子奖学金" (The Barbour Scholarships for Oriental Women),奖学金获得者必须成绩优秀,学成后回国服务。对于1920年代的中国女性来说,得到这样的机会和资助留学海外是非常不容易的。

左图是1926年5月1日《密歇根日报》妇女版,其中有一条关于"九位获得巴伯奖学金的新生将于秋季抵达"的报道,逐个介绍新生情况。文中提到贝馥如 (Fuh-ru Bei) 来自中国广东,毕业于金女大,已有几年教学经验,将在教育学领域继续深造。然而在密大Rackham研究生院官网上只记录了八人,其中来自中国和日本各三人、来自印度和菲律宾各一人,还有一位中国女生估计未能成行 (右下图)。根据文城博主@元亨利 的博文《美国档案——1926年官费留学生西雅图入境档案》,三位中国女生同乘"麦肯莱总统号"轮船,1926年8月22日从上海出发,9月7日抵达西雅图。贝馥如的巴伯奖学金编号是57,即第57位巴伯学者。与贝馥如同年入读密大的张维桢,主修历史和政治学,毕业回国后成为著名妇女活动家,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的夫人。右上图是贝馥如入住的女生宿舍楼Helen Newberry House,这栋楼是密大安娜堡主校区中最老的女生宿舍楼,可供约110名女生住宿。

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大学创建之初,1879年密大设立了全美教师培训方面的第一个全职永久教授职位。1884-1888及1889-1894年间,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及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约翰·杜威 (John Dewey) 曾在密大任哲学讲师和教授。1921年密大教育学院正式成立,开设了教育心理学、学校行政管理、教学法、职业指导、体育教育等44门课程。密大与金女大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多位密大教师和毕业生曾在金女大任教。第一位来到金女大的是黎富思 (Cora Daisy Reeves) 博士,1917年她创建了金女大生物系并担任行政职务,直到1941年退休。另一位Ella May Hanawalt女士,1915年毕业于密大,1921-1928年间在金女大教育系教书。

1919年金女大首届五位毕业生中就有三位巴伯学者,先后共有21位金女大学生通过巴伯奖学金前往密大继续学业,包括八位贝馥如在金女大的前后校友,她们是:吴贻芳、刘剑秋、任倬、陶善敏、邬静怡、倪逢吉、包志立、朱滶,其中陶善敏是贝馥如在金女大的同班同学。这些前辈们家世不同、经历各异,有著名的女界领袖、专家教授,也有敢爱敢恨的民国名媛,近百年前领风气之先,每位都有一个传奇的人生。图为1928年的密大巴伯学者合影,第二排中间站立者是贝馥如,她的左边是中国第一位动物学女博士吴贻芳,左一是中国第一位数学女博士——来自上海大同大学的刘叔庭,前排右二是金女大1925届的朱滶——后来成为世界史专家。吴贻芳、朱滶与贝馥如在金女大和密大都有交集,而且三人均终生独身。

贝馥如在密大获得硕士学位后应聘回国,前往燕京大学教育系教书,但似乎她在那里不很适应。1930年贝馥如又来到唐山交大工作,担任注册股主任,将其所学服务学校,距今已90余年。1929年唐山交大开始招收女生,因此她还兼任女生指导员,后来转任英文教授。唐山交大是一所以男性为主的国立工科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贝馥如是学校唯一的女教师,与其前36年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但她从此就在这个学校安顿下来,得到教授们的尊重,还与几位教授太太成为终生闺蜜好友。战争年代贝馥如跟随学校辗转播迁、历经磨难,曾在迁往成都华西坝的母校金女大等处教书。1940-1941年间,另一位巴伯学者顾静徽曾在西迁贵州平越的唐山交大短期任教。顾静徽1928-1931年间在密大读博,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与贝馥如在密大擦肩而过,却在平越共事,也许有过交往。

贝馥如一生无党无派,洁身自好,随遇而安,不求闻达。她兢兢业业地工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她自已没有儿女,但对于学生晚辈却慈爱有加,笔者曾听一位长辈讲起抗战结束后在她的辅导下考取南开中学的故事。贝馥如82岁那年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生死劫难,所幸化险为夷,1984年90高龄驾鹤西去,而她一生的传奇故事也只有云知道了。左下图为贝馥如 (中坐者) 与唐山交大最早的三位女生及好友沈厚静女士的两个小公子,右图是老年贝馥如在家中编织毛衣。

1929年入学的唐山交大第一位女生朱卓颖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道:"我们都称她为贝先生,像对老大姐一样地敬爱她,她把我们叫做'girls'。" 笔者认为,这里的"girls"并不仅是由于贝馥如习惯说英语。正光女校校刊文章《就是女孩》的开场白是这样的:"甜美的、迷人的、快乐的女孩;淘气的、调皮的、任性的女孩;勤奋的、好学的、有主见的女孩;无论是贫穷的女孩、还是富有的女孩,她们就是女孩,JUST GIRLS!"  这是自幼住在贝馥如心底的那个女孩,正光女校的三H方针、金女大的"厚生"精神、密歇根大学的"艺术、科学、真理"校训,在她内心保留一方净土,为她一生打下厚重底色。笔者虽然辈分不够,但仍想尊称她老人家一声"贝先生"。贝馥如先生是金陵999朵玫瑰中的一朵、130位中国籍巴伯女学者群体中的一员,素心似简淡若菊,先生风范长存世。

 

本文参考了下列文章

Xiang-yu Cai (蔡香玉): Christianity and gender in South-East China : the chaozhou missions (1849-1949), Leiden University, 2012.

Rosalinda Xiong:Ginling College,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d the Barbour Scholarship,Singapore, 2016.

文中的一些老照片来自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和密歇根大学Bentley历史图书馆档案库,贝馥如的私人照片由她及好友的后人提供。

【注】本文被《唐院春秋》公众号推送,并收入《晚晴时光》一书。

相关博文链接:

谁是中国第一位数学女博士?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5/4167.html

我们心中的家园老唐院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7/6648.html

 

噢颜颜 发表评论于
:)你刚“内卷”出游,我在躺平欣赏之前的一些奥运视频资料感受各国文化
春后雨前S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西北东南' 的评论 : 谢谢赏读留言!你的文章给我很大启发。
春后雨前S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噢颜颜' 的评论 : 是的,这些前辈十分令人敬仰!我刚刚内卷出游近十日归来,谨颂秋祺!
西北东南 发表评论于
谢谢介绍,由你的文章,又了解一位近百年前留学美国的女性学者贝馥如先生。
噢颜颜 发表评论于
这位女士的一生让人赞叹,文章让我想起首次见和云南纳西古乐关系密切的宣科先生(也许现在不再了),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一出场似天然灿烂阳光,给大家英语招呼也是欢喜,后知他也是教会受益人。
祝周末愉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