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性之间是否存在纯粹的友谊?

蓬莱阁 (2021-01-09 05:38:34) 评论 (85)

 

              你永远关闭了,不管多珍贵的记忆

              曾经留在你栩栩生动的册页中,

              也不管生活这支笔正在写下去,

              还有多少思想和感情突然被冰冻。

 

               呵,永远关闭了,叹息也不能打开它,

               我的心灵投资的银行已经关闭,

               留下贫穷的我,面对严厉的岁月,

               独自回顾那已丧失的财富和自己。

 

        这是一颗心灵向另一颗远逝的心灵发出的痛苦叹息,但它并不是失恋的人所写下的情诗。诗句间浸染的,是纯粹而浓烈的友谊。

 

         这首诗的作者是著名翻译家查良铮,他的另一重身份是诗人穆旦;诗里的,是出版社的编辑萧珊,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巴金先生的妻子。

 

                                                              

 

                                                   

 

         查良铮生于1918年,祖籍浙江海宁。在我看来,无论基于品德、才华还是成就,查良铮先生都丝毫不逊于他那位蜚声中外的族弟——武侠大师金庸。

 

          1935年,查良铮考入清华大学。之后的几年里,他以穆旦为笔名,在《大公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诗作。他的诗歌既饱含情感又贴近现实,广受读者的好评。四十年代初,闻一多编纂《现代诗钞》时,录入徐志摩的诗12首,紧随其后的就是查良铮,共计11首。当时徐志摩已经离世,而查良铮正值青春年少。不难推测,假以时日,这个青年将会成为中国诗坛的领军人物。

 

        查良铮于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并留校任教。两年后,在抗战最激烈的时候,他毅然投笔从戎,以翻译的身份加入了中国赴缅远征军。自古以来,文人们大多靠手中的笔抒发报国之志,真正能像高适、辛弃疾一样下马写诗、上马杀敌之人寥寥无几,但查良铮做到了。仅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铭记这个名字——查良铮,除暴安良的,铁骨铮铮的

 

         冒着暑热,忍着饥饿,查良铮在枪林弹雨中奔波了一年多,终于有幸作为尚存者的一员返回国内。

 

        1949年,查良铮赴美留学。三年后,他获得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随即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1958年,查良铮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受到管制和批判。他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但如何安放满腔的激情与愤慨呢?上天还给他留下了译诗这条唯一的路。从此,诗人穆旦消失了,人间尚且存留的唯有翻译家查良铮。

 

         查良铮精通英、俄两种外语,在逆境中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诗歌,那些或雄浑或优雅或悲凉或感伤的诗句来自普希金、布莱克、拜伦、雪莱和济慈。关于查先生译作在中国文坛的分量,我在此引用两位名人的评语:

 

        “查良铮所译的《唐璜》是中国译诗走向成年的标志之一。” 这个评价来自于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诗人卞之琳。

 

         “查先生有杰出的文学素质和自尊,他留下了黄钟大吕似的文字。他的作品是比鞭子还有力量的鞭策。” 这句赞美来自于向来骄傲自负的王小波。

 

        时至今日,当我诵读查先生所译的普希金名作《青铜骑士》的时候,仍然震撼于其所呈现的浑厚流畅、大气深沉。

                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城,

                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

                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

                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

                我爱你铁栏杆的花纹,

                你沉思的没有月光的夜晚,

                那透明而又闪耀的幽暗。

 

        1975年,查良铮恢复了诗歌创作,他心中积压已久的热情如旭日般喷薄而出,连续写就近三十首诗。不幸的是,留给他的时间太少了。1977226日,查先生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得年59岁。

 

        查先生的妻子是他在芝加哥大学的同学周与良。她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植物病理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后来成为南开大学微生物学科的主要创建人。查先生夫妇一生和睦,育有二子二女。

 

                                                             

 

                                       

 

        萧珊原名陈蕴珍,生于1917年,在中学时热衷于戏剧表演。中学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萧珊曾先后担任《上海文学》、《收获》等杂志的编辑,并进行了一些文学翻译工作。她所译的屠格涅夫作品《初恋》被赞誉文笔清丽

 

        萧珊于1936年认识了巴金,两人在恋爱八年后结婚,琴瑟和鸣,感情甚笃。文革中,巴金被残酷迫害。作为巴金的妻子,萧珊也无法幸免。在各种批斗的折磨下,萧珊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她于1972年被确诊患上直肠癌,很快就离开了人世,年仅55岁。

 

        萧珊去世后,巴金极为痛苦,先后写了数篇纪念文章,并把萧珊的骨灰盒安放在床头,陪伴自己度过了余生的几十年岁月。

 

        萧珊确实是一个令人敬重和怀念的人。对丈夫,她尽情;对子女,她尽责;对工作,她尽职;而对于查良铮这样的朋友,她尽了义。

 

                                                                

 

        查良铮与萧珊何时初次见面、如何结下友谊,我都无法查到,但我相信他们结缘于西南联大。汪曾祺的散文中曾提及同学陈蕴珍,因此我推断萧珊也是于1939年入学。距离查良铮在1942年参军,他们有两年多的时间共同停留在西南联大这个坐标。在这所大学里,很可能有一些对诗歌和外语感兴趣的年轻人经常聚在一起谈诗论文,而查良铮和萧珊都是其中之一。

 

        有据可查的是,查良铮在去美国之前,已经与萧珊、巴金关系甚密。晚年的查良铮这样回忆:回想起在上海李家的生活,我在一九四八年有一季是座中的常客。那时屋中很不讲究,可是由于有人们的青春,便觉得充满生命和快乐。

 

        查良铮在1952年回国后,开始翻译一些文学作品。他把很多译作交给了巴金的平明出版社,于是和身为编辑的萧珊有了大量接触。无论是有关译文、插图还是进度计划,两个老朋友都不厌其烦地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对于当时在生活中饱受怀疑和排挤的查良铮来说,这种敞开胸怀的交流殊为愉快、无比珍贵。他在给萧珊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的好朋友,你知道不知道,现在唯一和我通信的人,在这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我觉得我们有一种共感、心的互通。有些过去的朋友,好像在这条线上切断了。

 

        这段话非常令人心酸,一个中年人的落寞、一个诗人的伤感、一个故交对友谊的珍视,全都跃然纸上。查良铮拥有过人的才华和细腻的情感,被孤立的现实令他内心无比苦闷。这个痛苦的时候,所幸还有萧珊依然毫无芥蒂地待他如初,如同细雨的歌吟安慰着他那颗干涩的心。查良铮虽然身陷精神孤岛,但他知道在遥远的地方,仍有一个认真地读他每封信并以同样的真诚回复他的朋友。

 

        查良铮是一个心思单纯的人,不善俗务,他大概不会知道萧珊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去维护他们的友情。

 

        在政治挂帅的年代,查良铮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将走向悲剧之路,而与他并肩同行的人也必受牵连,因此大多数人选择明哲保身,切断了与他的联系。由于萧珊和查良铮过从甚密且一再帮他出书,上海作协的副主席靳以嘱咐他们的朋友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转告萧珊,以后要与查良铮保持距离。萧珊拒不接受规劝,反而和杨苡争执了起来,并坚称查良铮是一个绝顶聪明、勤奋用功、希望做点儿事的诗人。不仅如此,随后萧珊竟然直接去找靳以,指责他的多虑。所有的当事人都辞世之后,杨苡详细地记述了这件事的经过并发表于《文汇读书周报》。

 

        这篇文章让我感慨万千。当老同学带着领导的授意来和自己约谈时,萧珊的做法非常出人意料。她并不需要出卖查良铮,比如交出他抱怨政治活动的信件或提供交流中的一些敏感言论,她只需悄悄地疏远他就可以换得自己的平安和领导的满意。但她没有这样做,而是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遍布暗礁的航线——冒着风险去为他争取公道。

 

        查良铮从前对萧珊并无恩情,将来也无法给她带来利益,我相信萧珊的所作所为单纯出于两个字——友谊。这是怎样的一份沉甸甸的情谊!当几乎所有人都把查良铮视为特务、历史反革命的时候,在萧珊眼中,他仍然是绝顶聪明、勤奋用功的诗人,而且她奔走呼号,祈望能让更多人抛弃对他的歧见。只有真正知善恶、重感情的人才能逆着潮流做出这样的选择,虽千万人,吾往矣。

 

        萧珊在文学上的造诣和成就远远无法与查良铮比肩,但她端方正直的品行对得起查良铮给予她的信任,配得上他们之间的友情。萧珊的心灵纯净美好,散发着清冽的芬芳,给身处困境的朋友带去了最宝贵的慰藉。遗憾的是,不久之后巴金夫妇也成为打击对象,萧珊和查良铮的联系被迫中断了。直到1971年,他们才得以恢复通信,双方都不胜唏嘘。萧珊在确诊患上肠癌后,还在尽力为查良铮搜寻参考书籍。而仅仅几个月后,她就离开了人世。

 

        查良铮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蕴珍的去世给我留下不可弥补的损失。究竟每个人的终生好友是不多的,死一个,便少一个,终究使自己变成一个谜,没有人能了解你。我感到少了这样一个友人,便是死了自己的一部分。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可以在漫漫长路上遇见灵魂知己,能够于茫茫人海中寻到精神彼岸。由于共同的经历或兴趣或气质,两人拥有相同的思想和感触。在这样的朋友面前,一个人可以尽情地谈论和诉说,而无论怎样细微的感受,对方都懂得。当一个这样的朋友走出了自己的世界,同时逝去的是生命的一角。

 

        几年后,查良铮写下了本文开篇所摘抄的那首诗。当一个知心的朋友远去,她带走了温煦的阳光和会心的微笑,人生的一扇门就此永远地关闭。这首哀伤的诗有一个平凡又深刻的题目——《友谊》。

 

        异性之间是可以存在这样一种情感的,它与男欢女爱无关,更与权利金钱无涉,只是纯粹的一份理解、一份欣赏、一份信任、一份关怀。这种友谊明净醇厚,它与亲情、爱情以及同性之间的友情一道,静静地温润着原本苍凉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