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理惠进军好莱坞:美国人民会玩简约主义吗?

打印 (被阅读 次)

— 1 —

 

新年伊始,美国串流媒体巨头网飞(Netflix)推出一档八集真人秀《跟近藤麻理惠一起收拾房间》(Tidying Up with Marie Kondo),掀起一股家庭大扫除的热潮。借这股东风,日本第一主妇和收纳女王近藤麻理惠摇身一变成为好莱坞明星,前些日子奥斯卡发奖仪式,麻理惠也盛装出席。

 

 

其实大家有所不知,麻理惠四年前就大红大紫过一阵子。当年我读了她关于整理房间的超级畅销葵花宝典《改变生命的整理魔法:日本的清理与组织艺术》(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 The Japanese Art of Decluttering and Organizing),一合上书,就卷起袖子,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整理了一遍。

 

整理房间的技巧不是攻克癌症的科学研究,几年里并没有日新月异的发展,顶多不过是装杂物应该用藤筐还是鞋盒,衣服该卷成筒还是叠成片。

 

我更感兴趣的是近藤麻理惠收拾房间时用日本女子独特的温柔方式展现出来的断舍离的决绝。想要家中井井有条,最大的秘密是东西要少。物品堆积如山,还想给人家中整洁如新的印象,难免让人脑子里浮现出一只举着细细的手臂试图阻挡历史巨轮的螳螂;至于想在合理的时间里找到亟需的那样东西,则literally成了大海捞针的艰巨任务。

 

— 2 —

 

简约主义这些年很时髦,它的名言是less is more,就是少一些比多一些更好的意思。这当然是一种审美风格,但在二十世纪后期变成一种时尚,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缘故。

 

 

试想一百年前,大多数人都饥肠辘辘,家徒四壁。如果多一张柜子,不管颜色多么俗丽,样子多么笨拙,也是值钱的、有用的。即使一时派不上用场的东西,也收起来,好好留着,以备不时之需。这也是我们小时候都有过的经历。

 

那时候,有些人家东西的确很少,少到比如今奉行简约主义的人还少。但大家只会同情他们的贫穷,没有人认为他们光光的墙壁很美,称他们为简约专家;更没有人用崇拜的眼光仰视他们,把他们的生活方式当成模仿的对象。

 

但在经历了物质的丰富之后,在体会到壁橱车库塞得插不进脚的拥挤、厨房柜门一打开就有碗盘食品滚落出来的尴尬、以及要使用什么偏偏找不到什么的痛苦之后,在默默地忍受了环顾四周永远是琳琅满目的视觉疲劳之后,才有人痛定思痛,对自己说:可能,也许,东西少一点的话,艰难的生活会比较容易忍受?

 

人的天性是喜新厌旧。罗贯中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艺术史,古典画风和浪漫画风总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后,简约是不是会被繁复取代,我们不知道。但至少在今天,简约主义虽然不一定进入了主流,却确实有点春风得意、趾高气扬的样子,近藤麻理惠成为前呼后拥的女神就是一个标志。

 

— 3 —

 

但简约主义虽有历史的必然,在自己的领地是否实行简约主义,也看个人喜好。比如近藤麻理惠一定是简约主义者。而那些家里水泄不通、求她上门帮忙收拾的人,一定不是简约主义的信众。

 

我喜欢简约。我以为,要论证简约这种哲学思想的合理性,可以从下面三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角度:

 

1. 实用(理科生)角度: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随着拥有物品数量的增加,单位物品带来的快感减少。达到某个临界线后,心中的理科生告诉我,再添置新的物品不合算;

 

2. 审美(小资)角度:设计中有个留白原理,即空间、画作、网页都不要塞得满满当当,那样不美。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拥挤繁复都让人有窒息感。宁少勿多、宁缺毋滥、开阔疏朗才让一个真正的小资神清气爽、心情舒畅;

 

3. 责任(好公民)角度:地球上资源有限,人类活动已经极大地破环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减少消耗,杜绝浪费,是每一个好公民应尽的义务。

 

 

 

当然住在硅谷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也促进了简约哲学开花结果:家里每一平方尺都花重金买来,当然要竭尽全力保持空间的畅通无阻,不要让它们被可有可无的东西侵占。

 

比如我的厨房只有很少几样烹调用具,豆浆机、咖啡机、榨汁机、电饼铛、空气炸锅统统没有。我爱喝咖啡,好多人向我介绍各式各样的咖啡机,好看的,好用的,煮出来的咖啡特别好喝的,应有尽有,但我至今一个没买。当然这件事有点复杂,不光是简约主义在作怪,也因为我是叶公好龙,号称喜欢咖啡,其实更喜欢的是闲闲地坐在咖啡馆里那种情调。

 

 

至于壁橱,说起来凡女人都有些汗颜。谁不喜欢经常到商店逛逛,谁不会头脑发昏地买回一大堆几天后就不想再看一眼、几年都没穿过一次的衣服和鞋呢?令人欣慰的是,因为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了沉痛的教训,至少这些年略有进步。

 

— 4 —

 

跟近藤麻理惠一起整理房间,最难的一点是扔东西。

 

麻理惠说,决定一样东西是否该扔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它是否让你心生喜悦(spark joy)。

 

 

我觉得这个标准有问题。心生喜悦这件事,每个人门槛不同。一个壁橱塞得转不过身的人,门槛一定很低。家中每一样物品,都是她/他在商店心生喜悦的直接后果。

 

可惜的是,当时心中燃起的喜悦的火花,十天半月就熄灭了。现在既然得到许可,正好可以把这件不再楚楚动人的物品扔进垃圾桶,去商店另觅新欢,再来一次怦然心动!

 

而且这对天生不性感的物品也不公平:剪刀牙刷很难让人心生喜悦,难道它们应该统统扔掉吗?

 

还是我们理科生实用主义的标准比较好:一样东西该不该扔,端看它有没有用。一件衣服三年都没穿过,以后穿它的可能性实在太低,那么果断地决定:它不再有用。

 

理想的状态是少少地拥有几样悉心挑选的质量精良的东西。因为数量不多,每一样都可以细心照料,每一样都好好珍惜,每一样都物尽其用。

 

— 5 —

 

但在消费主义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的美国,简约主义虽然不乏追随者,要进入主流还是很难。只要黑色星期五的商场依然人潮汹涌,网络星期一的销量继续创新高,就永远有各种多余的东西源源不断流入寻常百姓家,挤满他们的壁橱,堵塞他们的过道。等麻理惠走进乱糟糟的家里来妙手回春时,浪费业已造成,麻理惠忙前忙后,连亡羊补牢都算不上。

 

而且我敢打赌,她前脚才出门,屋主后脚就开车去商场了。壁橱里刚腾出来一些地方,不把它们填满心里就空空地难受。

 

 

当然这对麻理惠来说也不是什么坏消息。如果不是拜长盛不衰的消费主义文化之赐,让过度消费在美国成为让人触目惊心的流行病,日本的收拾女王怎么会成为好莱坞的电视明星呢?

 

但近藤麻理惠的走红总是一个正面信号。有一种说法是,对生活删繁就简,砍掉外在的多余的东西,有助于追求内心的丰盈。比如有人会举扎克伯格的例子。他的衣橱里只有牛仔裤、灰色T恤和帽衫三种衣服,因为他想让生活简单一些,把时间用在有用的地方。换句话说,简约主义可以帮助你专注于最重要的事。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想象力还是太丰富了一点。拥有的东西少,和生活的内容多,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情其实没那么复杂,简单清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追求。留白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带来的精神上的自由和安宁,就是对简约生活最好的回报。

 

 

 

——— 长按/扫描关注 ———

 

维立 发表评论于
正是!

回复 '爰吃小麥草的猫' 的评论 :
爰吃小麥草的猫 发表评论于
返樸歸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