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里(二) 魂归何处? (w English)

这里一年四季温暖如春,没有酷暑没有严寒......
打印 (被阅读 次)
大年初二, 天气特别温暖和煦,是个晴天。 我们一家四口驱车去了附近一个叫龙潭岙的乡村,这是当年穷的叮当响的地方。记忆中,小学五年,每年春天,学校组织春游,游这些偏僻村落。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带着妈妈做的青饼青团,和买的零食,徒步山涧田野,看满山的映山红盛开,看一望无际的稻田。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
 
然而,当我们到达了想象中的好山好水,我却有一丝丝失望。这山水跟西雅图的山川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人走过的地方多了,回头看,原先记忆里的美景褪色了。又如,那天后来去了自己少年时候的故居重访,发现人的眼界开阔了,原来觉得宽敞的地方,今日再看已变得拥挤不堪。
 
 
 
 
 
当日下午,按照母亲的安排,我们跟随亲戚上山去看望父母为自己百年后选的墓地。母亲跟我和弟弟一再交代,上了山不能拍照。 墓地坐落在郊区,青山绿水之间。大片的墓地高耸在山两侧。青青的松柏,白白的墓碑林立,上山祭拜的人络绎不绝。 亲戚告诉我们,以前只有清明扫墓,现如今又增加了大年初二这样一个祭奠的日子。
 
我们拾级而上,走过身边大小不一、规格不同的墓地, 学会了区分红色碑文和无色碑文的差别,一个是死者的碑文,一个是生者的碑文。还看见一位长老对着正在跪拜的孙子辈的孩子说,"快祈求(祖先)保佑你上清华、北大" 。我听后心里不禁一笑,中国传统文化中,祖上的荫庇看来还是根深蒂固的。
 
在看望了父母坐北朝南好风水的墓地后,我们没有久留便下山了。下山途中,亲戚告诉我们说, 最近国家(当地政府) 颁布了新政策,以后不再批土地建墓地了。 以后的墓地有三种选择: 一. 全部埋在地底下, 不再在地面上建墓碑。 二. 建寺庙,存放骨灰盒。 三. 海葬。当地政府会选择靠海的地方,专门用来让人们撒骨灰。
 
想起好些年前, 边上的朋友都通过教会买了墓地,因为墓地跟房子一样,在涨价。一日,我问某人,我们百年之后怎么办?是埋在这儿还是回老家?随后又说, 女儿以后不太可能回去,方便她去看望我们,要不然我们也像某某朋友,在附近把墓地买了吧?哪知,某人的话脱口而出,"我活着的时候, 她多来看看我就好了,我死了,要她来看什么?"
 
这次回来以后, 我跟他提及了去父母墓地看生坟的事情及当地政府政策上的变化。 某人开口说了,"我若走了,把我埋在桂花树下,这是我最喜欢的树。有桂花飘香, 多好。 " 接着又说,"海葬也行,我平时爱吃海鲜,死了,骨灰撒入江河,也算是回馈它们。"
 
人对生的向往、对死的害怕,让人对超生后的种种有所期盼。人死后是不是真的需要藏身之处?"死无葬身之处"是不是真的那么可怕? 人死后灵魂会脱离身体吗?人会重新投胎吗?这些曾经困扰人类的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答案。 不过,时代在发展,人的观念在变化,我想我们这一代人或许更想的开些。 重要的是,洒脱的活着,享受当下的日子,让身后的事留给岁月,留给未来。
 

Some of my childhood memories were a blur, and became more blurry when I strolled in an old city in which I was born and raised. The re-structured city, like breaking puzzles, polished and put them back again, took on a new and strange face. Was this the hometown that I spent my first twenty years? The old square where people in 1970s gathered for revolutionary slogans gave away to modern commercial buildings; the rickshaw sedan witnessed as late as 1990s were nowhere to be seen. Modern cars were sprawling instead. Though this was not the first time I went back home to see my parents, who moved to a new home after I came to the U.S., I couldn’t connect it well.

In the afternoon of the second day of Chinese New Year, my brother, my father and I decided to visit the old campus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city. It is the place where my father spent almost his entire life teaching and working. It is the place where my brother and I had our most memories. When the car was let in and crawled along a narrow road, flanked by old leafless phoenix trees on both sides, old memories flooded in. The same entrance, the same basketball courts, the same buildings for teaching and library, the same location for cafeteria, all remodeled, of course.

 

We parked our car in front of a new building and got off. Dad pointed out to an endangered building sheltered in a corner, and asked us if we remember anything? In an instant, we recognized that it was an administrative building Dad once worked in for years.

As we continued our walk and stepped over a small iron gate at the back, a familiar passage by the side of a high solid wall came to our sights.  Stood on the other side were the three high residential buildings for teachers, weathered and shabby now after being there for more than four decades. Entering the last building, which we dwelled in 1980s, was like lifting a lid off my memory well, distant but clear. What resurfaced on my mind was the then excitement of moving down from a moist one-floor bedroom uphill, where water cannot be supplied sufficiently and where we did not have our bathroom but a shared stingy public one. The then new apartment was around 40-50 square foot, with three bedrooms, one tiny kitchen and a simple bath. I had my own room, and my brother had his. My room was smaller, with a window facing north, a bed by the walls, a wardrobe on the corner, and a desk by the window.  Many a day I studies late into night, for the National Standard Tests, with a dream that one day I could land a good college……

 

 

The flurry of memories was interrupted when my brother suggested walking further uphill. A flight of stone stairs led us up, and we both stopped at an old shallow well. The well was at the bottom of cornered walls, with scattering plants and small patches of green moss around the area. This water, seemingly murky, is said to be trickling down from the stream in the mountains. It was this well that I frequented when our household ran out of drinking water.  Mom used to give me a scoop and a pail or two, and gingerly I scooped the upper part of the water, not to stir the mud or sediment at the bottom. When the pail(s) was/were full, I carried home up along the long stairs, stopping in the middle for a breath. This could be repeated within a day, depending on the need.  Alum (明矾) was then used to settle turbid water before cooking or drinking.  Of course, we had better water sources, wells deeper and water more purified. However, they were further away. Mom and I had to trek along the meandering mountain road, carrying a big heavy bucket hung in the middle of a pole from our shoulders.  This well, locally known as a “frog well”, was once our closest water source.  The sight of its being well-preserved made me relive the moments.

 

 

Our visit soon came to a halt, as the courtyard where we shared with other ten families before moving downhill was abolished and replaced by a new building. Barred by a gate and blocked by a high wall, we were like visitors that could not see what was beyond the wall, a place that had our fondest childhood reminiscences.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anhe' 的评论 : 谢谢canhe姐姐的再次临帖和探讨,如果我们的下一代会孝顺,那是最好不过了,我也期望这样。看到姐姐在其他处的另外两个留言,就不一一回复了,谢谢你喜欢我的文,文学城写得好的人很多,我算不上的,博客很多时候其实是写给自己看的。我是六十年代文革期间出生的,比起姐姐,我很幸运,没有吃到什么苦(当然小时候也吃不饱)。这个豆腐如果Costco没有卖,那就一般华人/韩国超市的硬或是软(soft,不是smooth那种)也可以,沥干水分,裹上鸡蛋面粉煎一下然后再做汤,冬天应该是一道不错的菜。不多写了,我们来日方长,预祝你们全家新春团聚快乐,孙子孙女学业进步!
canh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暖冬妹妹,我倒不觉得我们是孝顺老人的最后一代,我对年轻人还是寄与希望的,不过让一个好的风气,优良传统得以秉承和发扬光大,匹夫有责。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应该更大些,因为世风日下。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anhe' 的评论 : 我们这代人都很开明,也很孝顺,人说我们是最后孝顺父母的一代人:)
canhe 发表评论于
图文并茂,中英文俱佳!点赞!上了年纪就要思考百年归宿。我也跟你家某人有同感。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狮子羔羊' 的评论 : 谢谢狮子临博,谢谢狮子美言,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好好活着,有quality time.祝狮子新作好!
狮子羔羊 发表评论于
洒脱的活着,享受当下的日子,让身后的事留给岁月,留给未来。 暖冬说得真好,活在当下,不辜负自己!
故乡情,故乡行,故乡的故事说不尽。

暖冬深情的文字令人动容!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燕麦禾儿' 的评论 : 燕儿好!难得老人家这么开明,这是后辈们学习的榜样和福气。谢谢燕儿的到来,祝你新一周一切安好!
燕麦禾儿 发表评论于
暖儿这篇,每个人读了都会感触良多。我大学毕业那年,我姨夫的母亲去世了,她要求的安葬的方式是:海葬。不是把骨灰随便洒的那种,是把骨灰放在石头砌成的匣子里,投入海中的。我当时不理解,为什么老人家要这么做,现在想想,她的意识真的很超前的。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碧蓝天' 的评论 : 蓝mm好!是的,老家的变化也很大,我也是东南西北不分的人,就觉得这已经不是我熟悉的家乡:( 还有啊,曾经有一阵提倡讲普通话,有些方言都有流失的趋势,现在又好像重新重视了。国家的政策一直在变。谢谢你的来访,问候蓝mm!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彩烟游士' 的评论 : 游士好!好久不见,最近也不见你新文!某人现在的态度是很明确的,但是当我们真正老了,是不是想法会不一样了,这个现在不知道的。谢谢游士的来访,祝周日好!
碧蓝天 发表评论于
每次回家,连以前的痕迹都找不到了。我们想怀旧都找不到过去的踪迹。发展太快了,把过去的建筑都推倒了。唉:-(
彩烟游士 发表评论于
暖冬好!我非常欣赏你家某人的态度!哈哈!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思韵如蓝' 的评论 : 思韵妹妹好!你的话就是能一语中的,说到点子上。是啊,父母心安,了却了一桩心事,我们做子女的真是高兴的。说到底,我们都不在父母身边,总是有点亏欠的。谢谢思韵妹妹仔细读我的中英文。祝你有个快乐的周末!
思韵如蓝 发表评论于
从前的校园和故居,真是让人恍若隔世了!父母选了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老人心安,我们为他们高兴。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夕阳影里一归舟' 的评论 : 归舟妹妹好!还是你了解我,就是说,英文一两个星期不碰马上生疏了。写这篇英文就是有点挤牙膏的感觉:)谢谢你仔细阅读中英文,回一趟国,心情还是有些浮躁的。要静下心来读点书,向你学习。周末好!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菲儿好!谢谢你的信息,这下看来墓地不要拍照还是有一种说法的。谢谢菲儿的热情和鼓励。最近上网时间少了,有空再来拜访。菲儿周末好!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九' 的评论 : 谢谢新朋友老九的临博和评价。祝周末好!
夕阳影里一归舟 发表评论于
我刚还在想,暖冬的第一篇没有双语,一定是舌头还没拐回来:-)

提醒没读英文部份的朋友,其实英文的内容在中文部份是没有的。感觉英文的内容情真意切,还有些许惆怅。回不去的童年,回不去的家乡。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1佩服暖冬!

这次回去的收获真大。在墓地也有人说不要把照的相带回家,说是不吉利什么的。

我跟子乔也说将某人变成圣经《雅歌》书里面的良人:)
老九 发表评论于
真实。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小三儿她姐' 的评论 : 谢谢三儿姐的喜欢,问候你!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夏圓' 的评论 : 谢师傅大驾光临!师傅是个有神论者?相信轮回,相信灵魂,还有边大神?去我们下辈子投胎还做师徒吧,有你这样的师傅,我寿命长对了:)师傅周末愉快!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土豆-禾苗' 的评论 : 土豆啊,我师傅又在表扬你的牺牲精神了,还有为文城的贡献,大家因为你其乐融融。
周末好!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唐西' 的评论 : 唐西啊,这一大早起来看到你的留言,看得我飘飘然了,这某人的翻译纯属搞笑之作,不可当真来点评的。这个周末附近另外两家朋友会来小聚,桂花鱼就等以后了,三文鱼更简单些:)
唐西也来开博吧,你诗文俱佳,记录下来啊。我来看看汪峰的歌来听听。谢谢你,周末快乐!
小三儿她姐 发表评论于
好文!
夏圓 发表评论于
赞徒儿暖金文!
我相信轮回,相信灵魂,相信边神。;)
夏圓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土豆-禾苗' 的评论 :
赞土豆的献身精神!
你还让现人多食,哈哈哈!
唐西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我都说博主是才女一个,你看看,这情商,居然把某人这么贴切地用中英文来表达,某(M)人(R)=Mr,胜过LD,胜过什么领导。
最后我成了Mr.服
这个周末还准备来盘桂花鱼招呼良人,远在天涯海角的我们是吃不到的啦,倒是想说,放上汪峰的Mr.Man,作为背景音乐,然后饭前先默读:
家事相寻爱与恨,某人别来倦成疲。
欲知日晚在何许,唯说碟中有桂鱼。
改自宋朝,黄庭坚的诗句。
接着,动筷吧!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妈妈的故事' 的评论 : 好久不见,妈妈的故事。你过奖了,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所谓经难念就干脆不念。谢谢你的留言,问候并祝福!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唐西' 的评论 : 唐西好!你这个从某人到良人到郎到娘真是挺有创意的,被你笑到了。某人不好翻是吧,有个现成的,看这儿,某(M)人(R)=Mr, 至于他是不是Mr. Right就不得而知了:)。这个某人我以前一直尊称LD的,结果一日他说,你的文章里以后不许出现LD,故此只好改成某人:)
我的英文里没有出现my mother是因为那日母亲没有一同前去,而这篇英文就是那一天的日记而已。
我不住西雅图的,Btw,你这个桂花鱼我倒是可以试着做做的:)不过,国内的生活真是方便,吃的好,蔬菜品种多,也便宜。
'另外,你真是博学多识,连老外对墓地的讲究都知道。谢谢你这个墓地不能拍照的解释,很make sense,让我涨知识了。
最后一句也说得很对,越是小地方的人,越重师生情义,以后没饭吃了,就回老家,混口饭吃还是有的。再次感谢唐西的留言和知识,祝福你的2019!
妈妈的故事 发表评论于
楼主一家都是大智慧的人!
唐西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这”某人”的英文翻译还真不好拿捏,再说古时的中国,某人叫良人。良字左右两边各加偏旁,就可成郎或娘。某人改成良人,或许更有汉味,意犹未尽。
博主的”良人”满风趣的,桂花和海鲜都喜欢,那么就两者合一,来条桂花鱼呗。
这鱼在西雅图是吃不上了,反正那年头我在那里吃的是石斑鱼。现在只记得那里有一个”又一村”什么的,在唐人街里头。
有意思的是,博主的英文blogs里头,有Father,Brother,但少了Mother,Wow!
还别说,老外的墓地也满讲究风水的,都是好位置,至于朝向就没有中国人那么地讲究,但朝着大海的那些真让我羡慕,也感慨。
至于墓地不宜照相,一则是对逝者不敬,二者易招惹邪祟。博主老师的父母挺讲究也满守道的嘛。金屋银屋不如俺家的草屋,西雅图再宜居,博主父母也多会摆摆手,岂有此理,买个面包也要开车。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美国人懂?还是在家乡有人气哦。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王妃好!我的中英文写作都是这几年才开始的。王妃在澳洲当老师,英文一定错不了,万事开头难。你如果感兴趣,一起来试试。是的,相信我们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观念更新得更快。谢谢王妃临博留言,祝好!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康赛欧' 的评论 : 康康好!是的,江南的冬天是阴冷的,在的那几天机会都是阴天,还下雨。生死那看得开确实不容易,希望我们真正老的时候还能这么通达开明。谢谢康康临博留言,祝好!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写成双语让我佩服。我对自己的英文写作还是没有什么信心的。随着科学发达,人们对死亡应该更客观些,少些恐惧?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ziqiao123' 的评论 : 子乔好!谢谢子乔这么认真读我的文,还记得我前面写的内容。这照片里的是八十年代后搬进来的,之前住山上的房子是平房,十六间一排的,可惜已经拆了,新建的宿舍外面有围墙和门,进不去,估计进去了也一定不是当年的样子了。这口井的位置是在半山腰。
子乔也是个十分开明通达之人,看得透,看得开。有时在想,我们是不是还相对年轻,才可以这么无所畏惧:)谢谢子乔的仔细阅读,子乔周五周末好!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Rolfemom' 的评论 : Rolfe妈妈好!谢谢你这么说,英文其实真是督促自己写,知道读的人少,经你这么一说更有动力了。你也在南加啊,今年雨水多,春天一定漂亮的,不要忘了去踏青赏山花。2017年春天Chino Hills State Park 的罂粟花开的很漂亮,估计今年一定错不了。如果我知道信息一定post或告诉大家。回国一趟,才怀念加州的阳光、天空、环境和温暖。是的,让我们珍惜所拥有的,更好地享受这份美好,享受亲情和当下。多谢你的来访和温暖话语。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风起云止' 的评论 : 风起好!风起真是仔细周到,你一个大忙人又上班又写作,就不劳你大驾读我的小文了。谢谢谢谢,有同感就好。祝风起创作愉快!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yy56' 的评论 : 闻香好!国内每个地方的风俗不同,讲法也不同。闻香一定跟父母姐妹的感情很深才想到这一个选择。谢谢闻香留言,周五周末好!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江南的冬季阴冷,增加了些忧伤的心情。生生死死,能看得开的人并不多。喜欢你这句话:“重要的是,洒脱的活着,享受当下的日子,让身后的事留给岁月,留给未来。”
ziqiao123 发表评论于
记得你以前的文章讲过,小时候住的宿舍楼后面是个小山,自来水供应不上去。看你的照片却觉得比我想象中的更现代一些。
我也认为我百年之后不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任何东西。时间湮没一切,别说我们普通人了,就是帝王将相也早已烟飞灰灭,无踪迹可循。
Rolfemom 发表评论于
喜欢暖冬的中英文叙述。(最爱读你写的英文。:-)) 这少许的伤愁, 也让我思绪万千。很赞赏你家领导的观点。 几年前我公公百年后也是随他意愿,骨灰洒入大海。暖冬,我在南加州。 :-) 暖冬,让我们彼此尽情享受现在,享受亲情; 让暖暖的阳光照耀我们,温暖我们。 谢谢暖冬好文。:-)
风起云止 发表评论于
暖冬回国过年了?新年好!刚刚补读了你的回国之一,故乡真美。风起跟你有同感,两年前第一次回国时也是觉得小时候宽敞的胡同变狭窄了。想想没错,人变大了,自然空间变小了^_^ 。
yy56 发表评论于
我有时和你家的某人想法一样,有时又觉得还是和父母姐妹葬在一起好。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土豆-禾苗' 的评论 : 土豆好!土豆开明,人生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体会更深,当然也是出于对子女的爱。谢谢土豆的意见,祝好!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ng' 的评论 : C学者好!你这两段写得真好,高!被你一概括,高度不同,深度倍出。"代代有传承,也代代被遗忘,如浩瀚长河东流不复,也如泥沙俱下沉积湮灭,如是而已。"+1
我们常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带走多少,又留下多少。我们的下一代如果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远,我们的一切付出那就都值了。Plus,最好的纪念或许就是在心里。谢谢C学者的慧言和到访。问候你!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GraceX' 的评论 : Grace好! 你几句讲的真好,古老的建筑和事物承载着太多美好和记忆。现在新建的广场披红挂绿的,又是高大上的建筑,真是有点不伦不类的。我也喜欢怀旧复古的东西。关于我们将来魂归何处,你的看法我也很同意,看来我们这代人真是处处为子女着想,也看得开,谢谢你的真诚反馈和共鸣。问好Grace!
土豆-禾苗 发表评论于
喜欢你这篇!!
我把自己全捐医院了,不让后人多事……
cng 发表评论于
我也有很同感。也许,老之将近,作为第一代移民的飘零感更强烈。人就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想到当年五月花号的英国先民,一落地就死了一半,早已在历史中灰飞烟灭,他们魂归何处?这些人身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了大帝国,尽管这与他们已经无关。

我们这批人的牺牲和价值,在于给下一代拓展了生存空间。不过,代代有传承,也代代被遗忘,如浩瀚长河东流不复,也如泥沙俱下沉积湮灭,如是而已。
GraceX 发表评论于
暖冬好,你父母都是教师啊。那段英文的回忆写得真好,其实我觉得真不必大兴土木的,能把过去旧的建筑维护好并继续利用也许更好,因为它承载着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太多美好的回忆,不必要的拆除和抛弃等于是剥夺了一份久远的记忆。

另,非常认同“某人”的观点,我是这么想的,活着的时候都已经连根拔起了,就没必要去在乎死了以后的那块地了。你我都只有一个孩子,如果孩子不在墓地附近居住,买了等于是给孩子增加精神和经济上的负担。如果孩子住老远的,没法来扫墓,墓地就只能荒凉一片了,与“邻居”比起来,不是太凄惨了。我的选择是海葬,这样,孩子无论到哪里,只要有海的地方就可以想起我,多好,省心又省力。而且海水是可以流动的,它可以带着我流到世界各地,包括我的故乡:)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迪儿' 的评论 : 迪儿好!母亲可能有什么忌讳,但是她没有讲原因,为什么不要拍照。墓地是亲戚帮忙看的买的,其实买好后,卖墓地的,上次已经有录像之类的给父母看过的。我不知母亲的缘由是什么。
是啊,人走过的路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看淡一些事情,景色如此,人生如此。谢谢迪儿的留言和共鸣。周末好!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7grizzly' 的评论 : Right, let's practice As much as we can. Reading is just important, otherwise, writing will be like pulling hairs off the head. You read and write more than I do. Keep up the good work!
迪儿 发表评论于
冬妹妹,后面的照片好亲切,典型的南方小镇。“人走过的地方多了,回头看,原先记忆里的美景褪色了”, 这段话说得有哲理。

妹妹这篇有点伤感。为什么不能照相呢?我去年回去,给我父母买了墓地,我妈一起去的,所以我还专门照了像,回家给我爸爸看。

赞同你老公的观点。对我自己而言,我也觉得要墓地的意义不大。
7grizzly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Indeed, writing must be practiced daily, just like running, weight-lifting, martial arts, etc. It's in the quest of eliminating errors our proses are improved. So I totally agree. And this gave me an idea to blog my own writing experience. So Thank You.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回复 '7grizzly' 的评论 : Thank you, my friend,for carefully reading them and your comment. I actually found some errors in English. Sometimes I feel that writing English is like practicing piano. You cannot stop practicing for one day:), not to say that I have been away for two weeks.You and 某人 are just alike, and I am not surprised that you two see eyes to eyes on some issues:)
7grizzly 发表评论于
This is a great post, full of details that I found interesting. Places in your hometown, the frog well especially, seemed much better preserved than those in mine, which is a good thing. I like your 某人's attitude toward death. 视死如归 doesn't have to be a monopoly of Chinese heroes.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