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妇乱侃:仁还是爱? (2017-01-04 01:34:33)

[写于1/4/17]
觉得,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在关于爱和责任上。
儒家文化的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强调的是等级和服从,各人要自知各人的地位,不要差次。
西汉时的董仲舒说,要有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则为五常。三纲五常在两千年的中国社会中,牢牢地奠定和控制了社会的等级伦理观念。
 
在这个文化中,人们被要求无条件遵守权威和上级,不鼓励越级质疑,挑战甚会得处罚。在这种环境下,一元化需求容易形成 - 人人都向往一件事,那就是得到权威或上级所肯允,因为这是唯一得到肯定的畅道。

看一眼中国社会,甚至在西方的华人群体,至今可见后果。创造性的枯竭, 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

中国人喜欢相互攀比。为什么呢?既然一元化,事情和目标变得简单和可见,也使人们眼光短浅,也无多少扩展视线的欲望。大家所追求的标准都很一致和单一。攀比的内容无非房子、票子、子女、荣誉等。攀比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存在,但像中国人这么对如此狭窄和具体的内容又如此刻骨在意的,应该说还是少。因为这种狭隘,妨碍了中国人的思想自由,使人们难以将眼光投向远方,享受更深层次的探索。

儒家文化的这种尊卑服从的关系,没有给宽容,理解和原谅留余地。这种一元化关系和文化中有种“非黑即白”的意味。

儒家文化对礼仪伦理的规定,是以阶层服从来界定的。那么,人性呢?爱呢?

基督教文化则以爱为基点。爱是超越一切。神爱世人,世人要互爱,要爱自己,爱家人,爱邻居,爱敌人。文艺复兴则更将人性激活,因为爱是和人性向性相随的。这个文化下,很多事情,一旦用爱来解释,则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尽管有时不同意。同时,因为没有把遵从作为无条件责任来要求,质疑和多元思考得到鼓励,挑战得到尊重,改变也会水到渠成,而不会成为禁忌。

儒家的五常里有仁。仁就是善,也是一种爱。但这个仁要在三纲框架下。先有尊卑和服从,才有仁。甚至在家庭和亲人中,仁也在孝道之下。孝,是父父子子,是服从。在儒家中,有了孝,仁就有了。这个“爱”,不是发自人性,而是源于对责任的规定。本来在父父子子中,有一种天然的关联,在家庭里,父母总是天然长辈。可是将父父子子和君君臣臣也相并,甚至将君臣关系提到父子关系之上,则是全然否定自然的人性爱的重要性了。于是,政府与小民,上级于下级,都被赋予一种无商量余地的服从关系概念。

我才疏学浅,没读过几本书。可是,我在中国社会生活了我的头三十年,印象中好似不曾记得传统文化中有关于爱的灌输和鼓励。记得有24孝的故事,不过那些故事对我来说很恐怖,自己不敢读完,也绝对不会传输给我的孩子们。对于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的生死效忠的故事倒是听过很多。

对权威(authority)的无条件尊崇,使得中国文化没有产生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的概念。只要是权威或权力,比如领导,或权威所控制的声音,所说所做,民众便容易深信不疑。这样做,对小民来说,既安全,又偷懒。没有思想自由成为常态,民众也会欣然习惯而为之;对君来说,当然也顺手。即使有所质疑,在这种君君臣臣文化下,君臣双方都比较容易接受现状。即便在社会进步到如今,有能力去批判性思考的人们也会比较倾向于一笑了之,调侃一下就算给自己的智商一个交代。

不过,有些事情还是比较奇特。韩国深受儒家文化浸润。这个民族除了有许多的上述相同性,却对权威在尊崇的同时,还有对其及其严苛的要求甚至挑战。这里是说他们对几届政府的强烈质疑。也许是近百年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和对民主哲学的接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