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无人处月胧明

更无人处月胧明

京剧漫谈(1)

更无人处月胧明 (2015-05-16 02:34:29) 评论 (11)

京剧漫谈 (之一)                 

 

 

    我在京剧院工作了近二十年。有幸经历了“革命样板戏”、革命现代戏、传统戏的恢复等各个京剧发展阶段,对京剧多少有些感性的、整体的认知。朋友们建议,可以以此为话题,写点儿什么。我想,也好,不妨趁机将我的艺术生涯中有关京剧历程的残片文字化一下,做个印记,以待将来回证。

    中国戏曲举世无双,最有资格冠之以“中国特色”。她集“唱、念、做、打”于演员一身,也就是将西方的歌剧、芭蕾、话剧甚至杂技一锅炖,煲成世界戏剧艺术王国中独一无二的“佛跳墙”。

    中国戏曲把故事、情念、冲突以虚拟的手法,以超越时空的概念,活灵活现地在几乎空空如也的舞台上营造出无所不及的人间大千世界。台下的观众非但不觉其假,反而看的如痴如醉,与剧中人同呼吸共命运,时而击节叫好,时而泪满绢巾。这不能不令人赞叹京剧那种独具的诱人魅力。

    幻化奇妙的舞台效应,曾使西方表现主义泰斗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佩服的五体投地,当他看完了梅兰芳的表演后,激动得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惊呼这才是他梦寐以求的最完美的戏剧!

    西方现实主义戏剧与其它如古典绘画、小说等艺术一样,都是如实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事、景、物。越是逼真越能打动人心。他们力求在舞台上演绎现实生活中的翻版。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故事春秋就像在你身边发生的耳熟能详的生活情节一样,这是现实主义的最高境界。但是令艺术家们苦恼的是固定的舞台由于科技的限制至今人们无法在几秒钟内变换场景,而且还要变换几十甚至上百个场景。所以,所有的戏剧艺术家包括莎士比亚、易卜生在内,都必须绞尽脑汁将他所要讲述的故事统统编织在寥寥可数的几个场景中,借此来掩盖舞台换景的难堪。以致如今大凡现实主义戏剧通常都是一场戏只有四幕而已。

    布莱希特深恶这种封闭式的舞台约束,总想找出一种形式来冲破它。可是西方艺术哲学自古以模仿为基石,像牛儿走惯了回家的路,让它换条路走何其难也。

中国戏曲的出现令他大梦初醒,如获至宝。

    中国戏曲将所有的场景都交给观众的想象力。演员只需一举手一投足,观众就能从演员表演的信息中,飞快地转换成他所想象的场景。演员一个推门动作,观众就知道他进家了。一个抬腿,观众就明白剧中人迈门槛出门了。一个走圆场观众立时就理解这位行者已跋涉了千里路了。舞台上虽然仍旧是一无所有,但在观众的眼睛里、脑海里舞台上却是千变万化,繁华纷乱的万花筒般景象。这种奇妙的时空转换,彻底改变了布莱希特固有的西方戏剧观,他终于发现在世界的东方还有一种更加高明的戏剧艺术——中国戏曲。

    京剧又在中国戏曲世界中独占鳌头。在大小上千个剧种中,绝大部分剧种源自本土地方。唯独京剧没有她的原籍,湖北?安徽?北京?是,又不全是。甚至在京剧发展最鼎盛时,京剧团在全国遍地开花,任何一个小小县里一不小心就能撞见一个京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