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说,该曲先由刘铁山有感于粤北瑶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场面,以当地传统歌舞鼓乐为素材创作了《瑶族长鼓舞歌》,后由茅沅将该曲的部分主题改编为管弦乐,最终完成了这首中国管弦乐作品中的奇葩——《瑶族舞曲》。(百度)
这有两个版本: 管弦乐 和民乐 , 都很优美, 前者柔和, 后者热闹味浓, 好像闻到瑶家的油茶了, 热腾腾的。
《瑶族舞曲》我也想起马勒交响曲中的舞曲 , 还有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 世界上的舞曲 特别是民族舞曲, 好像有一种共同的韵律和呼吸, 是那么一群人, 一个部落特有 的击掌和脚步声 但都是在他们属于他们自己天空下的欢庆和舒展。
民族舞曲是一种世界语言,不需要翻译,它载有民族部落的兴衰 悲欢和期望。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中或多或少都有远祖们当年祭天祭祖的舞步回音,舞曲一起就会共鸣。
关于瑶族
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瑶族有自己的语言,支系比较复杂,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话,通用汉语或壮语。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瑶族多信奉道教和巫教,
瑶族祖先为盘瓠,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 海拔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因生产方式、居住、服饰和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有“茶山瑶”、“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别称。
民族历史
名称演变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
典型食品
瑶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各地均有独具一格的风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①油茶。瑶族民间传统饮料;②鮓。瑶族名菜,是瑶族著名的宴宾佳肴,一般每年入冬后至次年立春前是制鮓的最好时间,存放时间一般不宜超过次年夏至;③粽粑。瑶族节日食品;④荷包扎。瑶族节日菜肴。
祭祖和待客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鸟鮓”是待客的上等菜。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在达山瑶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瑶族音乐、舞蹈
瑶族音乐、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其舞蹈著名者如长鼓舞、铜鼓舞,系祭祀盘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间盛行的舞蹈还有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三元舞、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等数十种。《盘王歌》有24种曲牌,唱腔相当复杂。民间流传的生产歌、酒歌,曲调平缓而喜悦;苦歌、哀歌曲调悲痛深沉;情歌欢快动人。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已搬上了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瑶族妇女的头饰

十分复杂,有戴帽的、缠头的,有包帕的、椎髻的,有顶板的、戴银钗的等等。广西龙胜县盘瑶妇女多戴三角形的帽子。这种三角帽是先用竹篾和麻藤编成帽型,然后蒙上布,精细地捆扎绣制而成的。不同年龄的妇女,要戴不同颜色的帽子。老年妇女戴青色的三角帽。寓意四季常青、长命百岁;中年妇女戴蓝色的三角帽,寓意风调雨顺、兴旺发达;年轻姑娘则戴花布蒙成的三角帽,寓意山花烂漫、前程似锦。帽上可以随心所欲地绣织各种花纹图案,诸如花鸟鱼虫、山川树木、狮龙麒象、锦鸡凤凰等,但唯独不能绣虎豹,因为传说三角帽本来就是用以驱逐虎豹的。据说,盘瑶的祖先居住在深山密林里,那里人烟稀少,虎豹经常出没,伤人害畜。有一次,男人们都外出打猎了,家里只剩下妇女和孩子。可这天夜里老虎又偏偏闯进了寨子,扑窗扒门。妇女们被惊醒后,便用木棍、锄头等奋力驱赶老虎。可老虎不但未被吓走,反而更加凶狠地向她们扑来,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勇敢的盘瑶妇女急中生智,顺手抓起火塘上的三角架,朝咆哮的老虎用力砸去,不偏不斜,正好套住了虎头,老虎被这奇怪的东西吓坏了,急忙转身逃走了。三角架保住了妇女和孩子们的生命,后来妇女们便依照它的样子制作了三角帽,寓寄逢凶化吉,万事如意。广西贺县盘瑶妇女也戴三角帽,但她们的三角帽比龙胜的要高大、壮观得多,她们的三角帽呈塔形,层层叠叠,共有十余层。她们也认为,戴这种帽子进密林、入草丛,可以“打草惊蛇”,保护自身安全。
瑶族银饰
包括头簪、头钗、耳环、项圈、吊牌、链带、手钏、戒指等。样式因支系和地区而异,各显其美。盘瑶头簪呈圆锥状,插于头顶。布努瑶头簪扁平呈簿叶状,插于头前。妇女几乎都爱戴银耳环,中年妇女戴二三对,垂至两肩。银手钏有扁平形、绳纹形、圆形3种,男女都戴。盘瑶、山子瑶、坳瑶、花蓝瑶妇女,爱戴圆柱形颈圈,少者1个,多则10余个。盘瑶妇女胸前饰有8—16块银牌,以区别其他瑶族支系妇女,并在背部和胸前挂有4至6条银链。姑娘出嫁时需要银饰0.5至2千克。茶山瑶妇女头上系3条弧形银板,重约1千克。
![]() |
||
瑶族同胞跳起欢快的长鼓舞。农历正月十五是广西平乐县大发乡四冲村和福瑶村瑶族同胞的节日―瑶人节。瑶人节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当地瑶族群众最重要的节日。 长鼓舞是瑶族民间的传统舞蹈之一,是贵州省榕江县瑶族人在冬季所跳的一种传统舞蹈,主要在还愿,即祭祀以传说中的“盘古大王”为始祖的历代先人的表演。它所用的鼓像瑶族生产工具——舂杵,也称为“舂杵舞”或“舂杵把戏”。 表演长鼓舞,一般在还愿的第二天清早,即开坛请圣完毕过后进行。表演的人数不限,可一村一寨的人参加,亦可同宗同族进行,舞者有男有女。 这里有非常精彩的瑶族长鼓舞, 千万别错过 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