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北京的日子(6):燃烧红叶的篝火

华山97 (2012-12-29 01:28:20) 评论 (29)

北京的十月,天气已经开始变冷,尤其是晚上。一行四人坐在山顶端,虽然裹着棉衣,依然冷得发抖,可以听见牙齿打架的声音。浩瀚的夜空下,燃烧红叶的篝火,是多少人向往的浪漫情景,可是,此时此刻,几个人已经疲惫不堪,连话都懒得多说。

这是一次计划中的冒险,也是对每个人意志的考验。玩遍了北京郊区的诸多风景和名胜古迹,有人提议,咱们去看长城,不是旅游区的长城,是那保持着原始风貌的长城。

最初的计划,是由八达岭出发,沿长城往西,用两天时间,一天探索,一天折返。这个方案很快被否定,觉得不够刺激。特别是,如果第二天原路返回,就意味着第一天走得越远,第二天回程也会更远,很容易自己原谅自己有意无意的偷懒。

最后的计划,是选定一个目标,用三天时间,从这个地点,沿长城跋涉到达八达岭。这样,整个旅途就没有了退路。刚开始,准备参加的男男女女有十几个,但是最终成行的只有我们四个。

因为沿途是荒山野岭,要携带帐篷,棉衣,水和干粮,每人一个背包,外加一个共用的大背包,由每个人轮流负责。

星期五早晨由西直门搭乘火车出发,然后换乘长途公共汽车。那时一条非常偏僻的路线,到后来,车上只剩下我们几个和司机,自然和司机聊上了。司机很热心,邀请我们到当地特备的休息站过夜。这样,第一个晚上,我们幸运地不必在野外过夜。

第二天一早,沿山路向长城出发。说是山路,其实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这里很少有人迹。我从小进山采药,对山有些了解。山地跟平原完全不一样。怎么说那,如果平原是二位空间,山区可以看作是三维世界。所以,从这一点到另一端,看起来很近,可是,由于经常先下山,然后再上山,实际要多走几倍的路。我建议,沿山脚选路,然后选择性地攀登某段长城。可是,那时年轻气盛,平常又多有爬山锻炼,他们几个觉得那样不好,坚持一定沿着长城选路,这样路程也更艰难了。

刚开始几个小时,几个人兴致盎然,不是有人吼几声,听听远山的回声。那只额外的行囊,每个人都不甘示弱,抢着要背。后来,呼吸越来越沉重,流汗越来越多,脚步开始变得艰难。

到了下午四点左右,最苦难的考验来到。每个人都已经精疲力竭,可是预定的路程尚远;嗓子已经开始冒烟,可是不敢消耗太多水,因为再很长的路线都没有人烟,也没有水源可以补充。我背上的额外背包,也不再有人过问。不是不够朋友,实在是没有余力。

没有退路,没有可能有外援。不能停下来,如果停下来,可能就起不来了。咬着牙,手脚并用,汗水湿透了衣服,又被风吹干。双腿在颤抖,只是机械地在移动。一个烽火台,再一个烽火台,下一个......

当雾气开始笼罩山区的时刻,我们终于到达选定的休息地点。那是山峰上一座高大的烽火台。不知道多长时间没有人迹到达了,我们发现了一九七二年一只考察队留下的痕迹。在这里的夜晚,可以看见满天繁星,可以听见风啸声和远处不知名的动物叫声。连绵不断的枫叶,从脚下延伸到视野的尽处,与落日余晖浑然一体。

只不过,没有人有精力欣赏期待的美丽,没有人想到把相机拿出来。有人问,如果你的钱包忘记在山脚下了,肯不肯回去拿?每个人都摇头。

第二天上午,我们发现了隐藏在深山的一个军事基地。我们不知道,也没有想到问,这是什么地方,只是看见整座山峰开辟除一个个山洞,每个山洞都有浅灰色的沉重铁门。我们找到一处地方,从铁丝网爬了进去,灌了一肚子凉水,又把所有水壶都灌满了水。回想起来,有点后怕。如果不是这个军事基地,我们能不能及时补充饮水会是一个大问题。

到了下午,已经可以看见八达岭的烽火台了,可是,我们知道,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体力到达预定目的。我们决定从离公路最近的山口出山。

出山以后,每个人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吃饭。找到公路上最近的一家餐馆,要了一大盘牛肉,每人一升啤酒。只有那个时刻,你才可以体会到武侠中描写的场景:风尘仆仆的赶路人,打尖在路边小酒店,切一盘牛肉,半斤老酒,行囊丢在地上,热情的店小二,半分好奇,半分怀疑地看着你。

我们不是大侠,只不过经历这一切过后,好像也添了几分豪气。用完餐后,问到离火车站有十几里路,寻思要不要搭车。几个人互相看了一眼,好像觉得那也太小瞧我们了,迈开大步上路。回到西直们火车站,排队走回去。别人看着也许很傻,可是你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你觉得你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