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尔街的旋律中“与熊共舞”

克里斯托夫 (2009-04-29 11:15:28) 评论 (39)


熊、熊市和华尔街可轻而易举地串在一起。

熊,食肉目,属于熊科的杂食性大型哺乳类,主要分布于寒带和热带。

棕熊(Ursus arctos)是一种体魄庞大的熊,古称罴,常常给人憨厚和傻冒的假象,实际上,一旦发怒,棕熊铁掌的“断劈式突袭”胜过虎狼。

熊市(Bear market),也称空头市场,指行情普遍看淡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贬值大市,市场跌幅通常在20%以上,时至半年、两年不等。

目前的市场肯定不是牛市,而是熊市的超常态表现。

熊市名称的来源,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来自19世纪初期美国西部拓荒时代,当时散居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的牛仔游俠生来粗犷彪悍、豪放、喜聚,闲暇时常常赛马、斗牛,有时擒来灰熊与野牛决斗,众牛仔围观下注,喝彩斗乐,好不欢喜。

后来,美国人逐渐习惯将熊和牛视为水火不容的对头动物,从而衍生出牛角向上顶式攻击代表多头市场,即牛市,将健步向前的牛作为涨升的象征,利多和股价往上走,不可阻挡;而熊掌向下劈挥式攻击为空头市场,则是熊市,代表利空和股价下跌,视倔强好纠缠的熊作为下降的象征,危机四伏。

史上记载的最令人震撼的熊市,莫过于美国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



搏击熊市,“与熊共舞”,求生第一,审慎为重,智慧和胆略并重,只有制服熊的强者,才有希望脱离熊口,解救他人。

目前,在美国、中国、欧盟以及世界各国政府鼎力相挺全力救助的态势下,熊市显然处于“探底”的阶段,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美国经济已经戛然“触底”,也没有经得起敲打的数据断言实体经济危机滑入“萧条”的泥滩,“衰退”仍然是朝野上下学商各界一致的共识。

与“衰退”对接,超常态的“熊市”横空出世,压倒一切,是这一忐忑时期的真实景象和敏感话题。

华尔街,如何度过熊市的漫漫长夜?

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如何通过剥离有毒资产机构重建卷土重来恢复投资人的信心?

华尔街是冒险家的乐园,也是黑暗的地狱,曾经把一个个穷困潦倒的追梦人变身为成叱咤风云的金融大亨,也曾经让无数商贾名流达官显贵功败垂成破产身亡。

伴随着华尔街的旋律,各种力量心怀个胎、相互博弈,在“看不见硝烟的熊市战场”,阴谋阳谋地“与熊共舞”,艰难角逐、强者胜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华尔街,引爆了2008年百年不遇千夫所指的金融危机,千夫所指。

同样,在过去6至7周美国股市接近25%的强劲攀升中,华尔街依旧重操旧盘,透过3月间花旗银行(NYSE: C)和美国银行(NYSE: BAC)的盈利预期,再次引发了全球经济瞬间转向气势如虹的熊市反弹。


熊市反弹中热络的纽约证劵交易所大厅,4/10/09


无论牛市或熊市,对“始作佣者”、“推手”和“弄潮儿”的华尔街抄盘高手们,可谓良莠不分,黑白难辨,恨爱交加。

美国领军的全球经济正在从低谷走出,或许已经渡过了最严重的危机阶段,但危机并没有因此结束,远非股市短期反弹所彰显的那样急促、冲动和乐观。

华尔街短期的“探底”警醒投资人 —— 它只不过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熊市中的强劲反弹!

如果这只是市场历经“熊式大劈杀”之后的一次自然的经典式反弹,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市场在未来无法确定的多重时段,必将出现若干次巨浪般大起大落的技术性调整,直到经济复苏的曙光穿云破雾,雨过天晴,迎来一次真正的刻骨铭心痛快淋漓的大和弦、大合唱。

否则,股市谈不上安然“触底”。

市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是一次“结构性经济危机”而不是“周期性经济危机”,是一次“衰退”而不是“萧条”,因此,必须针锋相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按传统思维,目前发生的经济危机定义为短期的“衰退”(Recession),而不是长期的“萧条”(Depression)。
  
1929年“大萧条”记忆犹新,危机中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整体下跌30%,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递减25%,失业率从3%飙升至 25%,1931年至1940年10年间的失业率平均为18.8%。

当前的情形,今非昔比,还不至于沦落到上世纪初叶的水平。

尚若危机继续发酵、升温,特别是当失业率飙升至10%,甚至更高,并持续数年,衰退就极有可能演变成萧条。

堵截萧条必须从结构上着手,比如,结构性经济危机需要通过结构性调整,甚至颠覆或推倒现有市场体制来加以改造和重建。

在各国政要的强力干预下,全球经济虽然疮痍满目,困难重重,但远未失控,仍然有救,政府的全力救助不断显示正面效果。

今天,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华尔街分析师们早已大幅度下调了企业未来收益的期望值。

这一“灌水”后的期望值或者盈利预测,基本上是一个闭门造车偏离事实的“误导”,并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在动态环境中的真实内幕和生存挑战。

人们更关注的是整体行业和“领头羊”在2009年和2010年甚至以后两三年的盈利状况、宏观层次的领先经济数据、失业率、通货膨胀、消费者信心指数,以及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后资产亏损等重要指标。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一遇风吹便草动,一旦出错便转向,冷面无情,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亏的是大众的钱,没有担当,无所谓。

苦的倒是以勤奋型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投资大众,自生以来就贴上“劳碌命”标签,他们始终抓不住进出市场的最佳时机,鲜少买底卖高,即使股市大反弹也不一定赚钱,常常来不及转手出仓获利套现,反被“断劈式” 熊掌击得头晕眼花,在犹豫彷徨中坐失良机,再陷熊市陷阱。

“钱”难赚,是自然规律,牛市难,熊市更难!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是“神算子”,屡战屡胜,是股市上的“再生巴菲特”,你就戏之为“骗子”,一笑置之。

股市的反应是超前的,股市的起伏是持续的,而实体经济的“水落石出”是滞后的和渐进的,股市和实体经济非同步,一前一后,永远隔着“时间差”。

通俗地讲,当钱花完了,购买力没有了,企业无法盈利了,最后到房主不得不靠变卖房子和家产来维持生活所需,真正的实体性危机便显山露水,暴露无遗。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危机都惨痛地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当年的美国和日本如此,中国也不会例外。

各种经济回暖和复苏的流言,实际上都在传递一个接一个令人心烦意乱推波助澜的信息,缺乏一致的证据和时间的考证,不堪一击。

几个月的正面消息说明不了什么,最多佐证一个不确定的趋势。

信息,猜对了,股市,一瞬间顺理成章了,也只是一时的征兆!

下一个时段,明天、后天、未来,又该怎么办?

现代信息社会,是一个“布朗”现象的集合,杂乱无章,时空交错,动态动感,好的也好,坏的也好,令人心颤胆寒。

世人,没有选择,只有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