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1909年
美丽标准: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世纪之初,洋货、传教士、大众传播媒介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一本倡导女权运动的书《女界钟》应运而生,该书不仅措辞激烈,极力攻击缠足,而且主张妇女“剪发、读书、参政”。这是一个新陈代谢期,至少在青年人的心中,崇洋与爱国之间是可以划上等号的。
美丽人物:赛金花
这个直到21世纪还能为娱乐界“爆料”的奇女子,如果不是有了早年随夫出使西洋的资历,又怎能有日后十里洋场上海滩的艳帜高扬。及至那段被野史笔记写滥了的“以身救国”,一个一厢情愿的“石榴裙抵挡八国联军”的神话故事,塞金花之所以成了一个美丽动人的谜,美丽是根本,“西化的美丽”则是催生剂,在那个年代格外有效。
1910—1919年
美丽人物:杨步伟
这个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获医学博士的女孩子,毕业后在北京开私营的森仁医院,同时宣扬自己“终身不嫁”,为风气之先。虽然这个誓言不久就被尊为“汉语言学之父”的语言学家赵元任的求爱攻势打破,但收敛的美丽、不凡的事业、惊人的独立,让这个不媚不俗的素朴女子光彩照人。
1920—1929年
美丽人物:林徽因
因为与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恋情,80年后美丽高雅、多才多艺的林徽因重新被演绎成一代新偶像。其实,20年代以一位大家闺秀的美丽和才华,她就红极一时,因为她有着那个时代所认定的完美:出身世家、见多识广、才华横溢、美丽动人。
1930—1939年
美丽人物:胡蝶
胡蝶的形象,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女标准。除了脸若银盘明眸皓齿肤如凝脂之外,双颊上的一对酒窝是她的招牌。也许是因为胡蝶的缘故,那个年代,有酒窝的女子都有被冠以美女的幸运。较之30年代另一个出名的美人阮玲玉,胡蝶有一种传统的、委婉的气度,骨肉均匀温柔敦厚,是人们几千年来所谓“全福全寿”的长相。胡蝶参加过好几次上海本地举行的“时装发布会”,展示的基本上是西式服装,从连衣裙到晚礼服,非常准确地演绎了30年代上海中西合璧的精髓。
1940-1949年
美丽人物:宋美龄
虽然20年代她结婚时的一袭婚纱,引发了上海滩上的“婚纱热”。可是真正让这个女人的美丽大扬于天下者,还是战争和政治。对日抗战结束后,宋美龄到美国周游,为中国大陆的战后重建争取美国支持,她以优雅的英文在国会两院联合会议发表演说,风靡美国。
1950—1959年
美丽人物:喀秋莎
这个梨花下唱着情歌思念远方爱人的模糊形象成了50年代人的一个集体情结。喀秋莎已经在歌声中幻化成远方的她,灿烂、健康、忠贞, 成为50年代中国的大众情人。
1960—1969 年
美丽人物:邢燕子
短发,皮肤黝黑,结实而强壮。仅从外型上讲,邢燕子足以体现整个60年代中国人审美标准的男性化趋势,从1958年开始,邢燕子这位天津女青年便告别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去到农村参加农民劳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突击队事迹名扬全国,而邢燕子本人也因其十足的“铁姑娘”形象成为60年代初青年们的偶像。
1970-1979年
美丽标准:禁忌。美丽、爱情、感情生活……这些词汇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禁忌,阶级斗争,是此时中国的惟一时尚。爱情也在大众生活中完全绝迹。当被扼杀的男女情爱后来在知青群落中慢慢苏醒,其标志是爱情歌曲与爱情诗的流行。从1969年以后,传唱爱情歌曲、传抄爱情诗歌一直都是知青群落中的时尚。但是,那是秘密的。
美丽人物:邓丽君
邓丽君的出现可以说是物极必反的结果。虽然样板戏中的女人(方海珍、江水英等)成了当时审美标准无可替借的正统典范,但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让多少青年甘愿冒“品德败坏”之骂名而四下传唱。还没有人知道她的容貌其实和她的曼歌一样的甜,仅仅从她的歌声中,他们感叹什么叫做女人。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而言,她的歌声里所流露出来的小家碧玉式的温润、柔美、柔情蜜意,具有摧毁的力量。
1980—1989年
美丽人物:刘晓庆
她是那个时代第一个叉着腰讲“我漂亮”的女人。她张扬自我的个性魅力对那时候刚刚“脱敏”的中国人来说确实具有另一种启蒙作用。按照现在的话说,她就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人物”。虽然她“自我欲望过分膨胀”使她的很多行为显得可笑,但她从不低头的性格又确实令人钦佩。
1990—1999年
美丽人物:张曼玉
刚出道时俨然邻家傻妞,脱去稚气,便显得僵硬。然而她后来的沧桑都蜕变成了美丽。猫一样善于变幻的张曼玉,成了观众新宠,她并不出众的容貌,却因可纯真可妖媚的造型变化,征服了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