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海外博客
按全文
按作者
首页
新闻
读图
财经
教育
家居
健康
美食
时尚
旅游
影视
博客
群吧
论坛
电台
热点
原创
时政
旅游
美食
家居
健康
财经
教育
情感
星座
时尚
娱乐
历史
文化
社区
帮助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
鸳鸯借当,贾母知否?
鸳鸯借当,贾母知否?
2007-10-20 20:34:13
水石清华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
首页
文章页
文章列表
博文目录
给我悄悄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采薇翁
joe691124@sohu.com
《红楼梦》的情节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宝黛爱情,一条是贾府的没落。其中有一个细节——鸳鸯借当——从细微之处展现了这个百年大家族的衰败之兆。
关于鸳鸯借当,我认为一则反映了贾府的经济状况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贾琏等为了筹措现金不惜采用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手段;二则也反映了鸳鸯敢作敢当、有胆有识的爽利性格。但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鸳鸯借当其实是禀报过贾母的,根本就不是鸳鸯的个人行为。其依据嘛,只是平儿对凤姐所说的一段话。
而我,则不认同这种说法。为什么?因为凡是看小说,尤其是在读《红楼梦》时,只有作者从“全知”的角度叙述出来的信息才可以直接认定为事实,而从人物口中透露的信息则只能作为参考,需要结合人物的性格、说话时的情境、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等多种信息来判断其可信程度。比如,王住儿媳妇说在迎春身上花了至少三十两银子、赵姨娘说凤姐把家私往娘家搬送、王夫人说晴雯得了女儿痨、旺儿媳妇说彩霞愿意嫁给她儿子……这些都是不可信的。
现在,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鸳鸯借当的过程。
贾琏忙也立身说道:“好姐姐,再坐一坐,兄弟还有事相求。”说着便骂小丫头:“怎么不沏好茶来!快拿干净盖碗,把昨儿进上的新茶沏一碗来。"说着向鸳鸯道:"这两日因老太太的千秋,所有的几千两银子都使了。几处房租地税通在九月才得,这会子竟接不上。明儿又要送南安府里的礼,又要预备娘娘的重阳节礼,还有几家红白大礼,至少还得三二千两银子用,一时难去支借。俗语说,`求人不如求己'。说不得,姐姐担个不是,暂且把老太太查不着的金银家伙偷着搬运出一箱子来,暂押千数两银子支腾过去。不上半年的光景,银子来了,我就赎了交还,断不能叫姐姐落不是。”鸳鸯听了,笑道:“你倒会变法儿,亏你怎么想来。”贾琏笑道:“不是我扯谎,若论除了姐姐,也还有人手里管的起千数两银子的,只是他们为人都不如你明白有胆量。我若和他们一说,反吓住了他们。所以我‘宁撞金钟一下,不打破鼓三千’。”一语未了,忽有贾母那边的小丫头子忙忙走来找鸳鸯,说:“老太太找姐姐半日,我们那里没找到,却在这里。”鸳鸯听说,忙的且去见贾母。
贾琏见他去了,只得回来瞧凤姐。谁知凤姐已醒了,听他和鸳鸯借当,自己不便答话,只躺在榻上。听见鸳鸯去了,贾琏进来,凤姐因问道:“他可应准了?”贾琏笑道:“虽然未应准,却有几分成手,须得你晚上再和他一说,就十成了。”凤姐笑道:“我不管这事。倘或说准了,这会子说得好听,到有了钱的时节,你就丢在脖子后头,谁去和你打饥荒去。倘或老太太知道了,倒把我这几年的脸面都丢了。”
从这段话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贾琏用钱并非私用。送南安府里的礼、预备娘娘的重阳节礼、几家红白大礼,这些都是贾府的“公事”。
2、贾琏和凤姐都特别地、极力地不想让贾母知道这件事。贾琏要找鸳鸯借的是“老太太查不着的”东西;凤姐怕“老太太知道了,倒把我这几年的脸面都丢了。”
3、鸳鸯做这件事是要担责任的。“姐姐担个不是”,“断不能叫姐姐落不是”,“他们为人都不如你明白有胆量”就是这个意思。贾琏是在求鸳鸯做这件事,而不是让鸳鸯向贾母通报家中缺钱的信息。
4、这金银家伙借出去,未必能赎得回来。贾琏说话时是在八月,而在下个月(九月)便有几处房租地税进帐,可贾琏却说要半年才能赎还。连凤姐也担心贾琏未必能把这些东西赎回来。
既然贾琏是为整个荣国府办事(起码有公差作幌子),为什么却如此害怕贾母知道这件事呢?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孝心,不想让贾母知道贾府捉襟见肘的经济现状;二是害怕落个“管家不力”的评价。总之无论如何,都不会是怕贾母的其他孙男弟女也学样子找贾母要钱。其他人各自都有自己的月钱,又不为贾府办事,有什么理由学贾琏呢?况且,如果被大家知道贾府的经济状况不好,贾母更有理由要求他(她)们各自省俭了,怎么反倒会因为不公平而为难呢?实在是于理不通。
有人说,以贾母的智商,断不会觉察不到。我觉得这种说法更没有道理。贾母虽然是个聪明人,但全家个个报喜不报忧,她怎么会知道真实情况呢?事实上,我们信手就可以找出几条贾母被欺瞒的证据:贾琏偷娶尤二姐之事,十停人已有九停人知道了,贾母还不是被骗到了最后?尤二姐因庸医而流产然后自杀,贾母还不是被告知是痨病死的?袭人暗升、晴雯被逐,王夫人不也瞒着老太太了吗?家里的租米都不能按数收上来,王夫人不也是在贾母亲自看到之后才禀报的吗?
由此看来,鸳鸯借当之事,贾母肯定是不知道的。否则,贾琏和凤姐费这番周折还有什么意义?难道他们亲自去向贾母报告实情不是更妥当、更机密吗?
设想鸳鸯真的把这件事禀报了老太太,老太太会有些什么行动呢?
首先,我想作为一家之长的贾母,一定会急切地把贾琏、凤姐找来了解府中的真实财政状况,说不定还会把王夫人甚至贾政都找来一同探讨解决方案,制定开源节流的措施。这一点,大家看看贾母在闻听大观园中有人赌博之后的所作所为,就可以想见了。
其次,贾母在得知自己奢华的生日刚刚过完之后家中便陷入困顿之中,也不大可能会袖手旁观。她的积蓄颇丰,此时不拿出来救急救难,难道真的要带到棺材里去?即使贾母真的很小气,只算是借给官中的,那也应该借现银吧?怎么会借一堆家伙让孩子们去给当铺支付高额利息呢?
有人说贾母可能积蓄的都是些“家伙”,千两现银拿不出来,这也是说不通的。一个老太太,既不买房置地,又不投资放账,不是攒金银攒什么?凤姐说贾母“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这些难道不都是现金现银吗?凤姐还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难道是想要贾母变卖东西来为他们操办婚事?
贾母积蓄肯定是多多的(按高鹗之说,其现银至少至少也有万两以上),我们在这里却没有看到她拿出一分一厘,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凤姐这几年的脸面也没有丢。以此反推,贾母对借当一事应该是毫不知情的。
还有一种说法,说邢夫人在得知此事之后却没有向贾母告状,可见贾母是知情的。
一语未了,只见贾琏进来,拍手叹气道:“好好的又生事。前儿我和鸳鸯借当,那边太太怎么知道了。才刚太太叫过我去,叫我不管那里先迁挪二百银子,做八月十五日节间使用。我回没处迁挪。太太就说:‘你没有钱就有地方迁挪,我白和你商量,你就搪塞我,你就说没地方。前儿一千银子的当是那里的?连老太太的东西你都有神通弄出来,这会子二百银子,你就这样。幸亏我没和别人说去。’我想太太分明不短,何苦来要寻事奈何人。”
我认为这种说法没有道理。邢夫人是大家闺秀出身,虽然对贾琏不满,但那毕竟是她的儿子,是她终身的依靠,怎么会往死里整他呢?不但对贾琏凤姐,就是对王夫人,她也没有向贾母那里打小报告的习惯。看到绣春囊之后,她不是还在极力阻止贾母知晓此事吗?
相反,我认为邢夫人之所以能够以此事为要挟,讹了贾琏二百两雪花银,正是因为贾母不知此事。而琏凤之所以甘心奉送这二百两封口费,也正是因为贾母尚且不知此事——他们特别害怕此事被贾母知道——如果此事不需要瞒着贾母、而只是怕别人知道后让贾母为难的话,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中间环节、直接私下里找贾母借当,只要事情做得机密些就可以了。贾琏、凤姐为什么还要两番去找鸳鸯,人为地制造泄密的机会,从而授人以柄呢?事实上他们正是害怕贾母知道家中的经济状况,所以才要向鸳鸯借当,而且要借贾母查不着的家伙。事成之后,他们更加害怕借当之事曝光,所以只得花钱保平安。
现在再反过来看看平儿的那段话:
凤姐儿又道:“知道这事还是小事,怕的是小人趁便又造非言,生出别的事来。当紧那边正和鸳鸯结下仇了,如今听得他私自借给琏二爷东西,那起小人眼馋肚饱,连没缝儿的鸡蛋还要下蛆呢,如今有了这个因由,恐怕又造出些没天理的话来也定不得。在你琏二爷还无妨,只是鸳鸯正经女儿,带累了他受屈,岂不是咱们的过失。”平儿笑道:“这也无妨。鸳鸯借东西看的是奶奶,并不为的是二爷。一则鸳鸯虽应名是他私情,其实他是回过老太太的。老太太因怕孙男弟女多,这个也借,那个也要,到跟前撒个娇儿,和谁要去,因此只装不知道。纵闹了出来,究竟那也无碍。”凤姐儿道:“理固如此。只是你我是知道的,那不知道的,焉得不生疑呢。”
再来对照一段宝钗安慰王夫人的一段话:
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
大家发现没有?这两段话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某甲自己念叨自己的罪过或过失,某乙(与某甲亲近而地位略低的一个人)用一个貌似有理、实际上并不严丝合缝的理由进行解劝,某甲再顺水推舟,表示接受这个理由只是心中仍有不安……为什么同样的情形,没有人相信宝钗的话是事实,却非得要认定平儿所言呢?我的观点是:平儿为了让凤姐安心,随口编了一个“鸳鸯借当、贾母知情”的故事。这段话表现了平儿随话答话、机敏乖巧之处,与其平日里的性格是一致的。对于她说的内容,则绝不可信以为真。事实上,连凤姐也没有信以为真。否则,她的反应就不会是现在这样,而是“啊?!老太太知道了?完了完了,我这几年的脸面都丢尽了!”
登录
后才可评论.
今日热点
小小疤痕,藏着风险也暴露年龄
康赛欧
我与一场为我量身定制的电信骗局
通宝
花钱的格局
BeijingGirl1
究竟有多少人实现了财务自由?
硅谷居士
最近一家三口日本游有感汇总
细风细雨
2025美食篇19: 夏日凉拌小菜
亮亮妈妈
2025美国游3:德州面面观
北美曹先生
做什么都不如做生意
蒋闻铭
Santa Fe的艳遇
王有财
女儿定婚、结婚带来的快乐与学习 5: 家庭婚礼充满亲情、欢乐与轻松
渝美元然
上海各高校干部名单与评定级别(1956年)
毛囡
清华北大的水平怎么样?
solo1
春暖花开的中国之旅21 — 塔尔寺
AprilMei
北京饭店有蟑螂
孟依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一周热点
海外华人的优越感还剩多少
我生活着
华人聚会受刺激
帕格尼尼
茶点烤鸭啤酒鱼, 消费不降级
BeijingGirl1
关于善良
多伦多橄榄树
从穷怕了到敢投资: 四十年财富突围路
康赛欧
也说说老京的房客的性生活
京男
用自己的眼睛看中国—回国散记5
笨鱼看世界
2025回国 和俄国富二代的偶遇(多图)
菲儿天地
放下数字,提前退休
徐徐道来
走出中国城,走活中国人
bxie
北大记忆——三剑客(八/八)
橡溪
终于拿到了养老金
gaobeibei
回国饱口福真的是福吗
蓝天白云915LQB
爱拍美照的夫妻· 晒闺蜜的生日美文美照(多图)
歲月沈香
advertisement
鸳鸯借当,贾母知否?
切换到网页版
水石清华
给我悄悄话
博文列表
鸳鸯借当,贾母知否?
水石清华
(2007-10-20 20:34:13)
评论
(0)
采薇翁
joe691124@sohu.com
《红楼梦》的情节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宝黛爱情,一条是贾府的没落。其中有一个细节——鸳鸯借当——从细微之处展现了这个百年大家族的衰败之兆。
关于鸳鸯借当,我认为一则反映了贾府的经济状况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贾琏等为了筹措现金不惜采用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手段;二则也反映了鸳鸯敢作敢当、有胆有识的爽利性格。但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鸳鸯借当其实是禀报过贾母的,根本就不是鸳鸯的个人行为。其依据嘛,只是平儿对凤姐所说的一段话。
而我,则不认同这种说法。为什么?因为凡是看小说,尤其是在读《红楼梦》时,只有作者从“全知”的角度叙述出来的信息才可以直接认定为事实,而从人物口中透露的信息则只能作为参考,需要结合人物的性格、说话时的情境、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等多种信息来判断其可信程度。比如,王住儿媳妇说在迎春身上花了至少三十两银子、赵姨娘说凤姐把家私往娘家搬送、王夫人说晴雯得了女儿痨、旺儿媳妇说彩霞愿意嫁给她儿子……这些都是不可信的。
现在,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鸳鸯借当的过程。
贾琏忙也立身说道:“好姐姐,再坐一坐,兄弟还有事相求。”说着便骂小丫头:“怎么不沏好茶来!快拿干净盖碗,把昨儿进上的新茶沏一碗来。"说着向鸳鸯道:"这两日因老太太的千秋,所有的几千两银子都使了。几处房租地税通在九月才得,这会子竟接不上。明儿又要送南安府里的礼,又要预备娘娘的重阳节礼,还有几家红白大礼,至少还得三二千两银子用,一时难去支借。俗语说,`求人不如求己'。说不得,姐姐担个不是,暂且把老太太查不着的金银家伙偷着搬运出一箱子来,暂押千数两银子支腾过去。不上半年的光景,银子来了,我就赎了交还,断不能叫姐姐落不是。”鸳鸯听了,笑道:“你倒会变法儿,亏你怎么想来。”贾琏笑道:“不是我扯谎,若论除了姐姐,也还有人手里管的起千数两银子的,只是他们为人都不如你明白有胆量。我若和他们一说,反吓住了他们。所以我‘宁撞金钟一下,不打破鼓三千’。”一语未了,忽有贾母那边的小丫头子忙忙走来找鸳鸯,说:“老太太找姐姐半日,我们那里没找到,却在这里。”鸳鸯听说,忙的且去见贾母。
贾琏见他去了,只得回来瞧凤姐。谁知凤姐已醒了,听他和鸳鸯借当,自己不便答话,只躺在榻上。听见鸳鸯去了,贾琏进来,凤姐因问道:“他可应准了?”贾琏笑道:“虽然未应准,却有几分成手,须得你晚上再和他一说,就十成了。”凤姐笑道:“我不管这事。倘或说准了,这会子说得好听,到有了钱的时节,你就丢在脖子后头,谁去和你打饥荒去。倘或老太太知道了,倒把我这几年的脸面都丢了。”
从这段话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贾琏用钱并非私用。送南安府里的礼、预备娘娘的重阳节礼、几家红白大礼,这些都是贾府的“公事”。
2、贾琏和凤姐都特别地、极力地不想让贾母知道这件事。贾琏要找鸳鸯借的是“老太太查不着的”东西;凤姐怕“老太太知道了,倒把我这几年的脸面都丢了。”
3、鸳鸯做这件事是要担责任的。“姐姐担个不是”,“断不能叫姐姐落不是”,“他们为人都不如你明白有胆量”就是这个意思。贾琏是在求鸳鸯做这件事,而不是让鸳鸯向贾母通报家中缺钱的信息。
4、这金银家伙借出去,未必能赎得回来。贾琏说话时是在八月,而在下个月(九月)便有几处房租地税进帐,可贾琏却说要半年才能赎还。连凤姐也担心贾琏未必能把这些东西赎回来。
既然贾琏是为整个荣国府办事(起码有公差作幌子),为什么却如此害怕贾母知道这件事呢?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孝心,不想让贾母知道贾府捉襟见肘的经济现状;二是害怕落个“管家不力”的评价。总之无论如何,都不会是怕贾母的其他孙男弟女也学样子找贾母要钱。其他人各自都有自己的月钱,又不为贾府办事,有什么理由学贾琏呢?况且,如果被大家知道贾府的经济状况不好,贾母更有理由要求他(她)们各自省俭了,怎么反倒会因为不公平而为难呢?实在是于理不通。
有人说,以贾母的智商,断不会觉察不到。我觉得这种说法更没有道理。贾母虽然是个聪明人,但全家个个报喜不报忧,她怎么会知道真实情况呢?事实上,我们信手就可以找出几条贾母被欺瞒的证据:贾琏偷娶尤二姐之事,十停人已有九停人知道了,贾母还不是被骗到了最后?尤二姐因庸医而流产然后自杀,贾母还不是被告知是痨病死的?袭人暗升、晴雯被逐,王夫人不也瞒着老太太了吗?家里的租米都不能按数收上来,王夫人不也是在贾母亲自看到之后才禀报的吗?
由此看来,鸳鸯借当之事,贾母肯定是不知道的。否则,贾琏和凤姐费这番周折还有什么意义?难道他们亲自去向贾母报告实情不是更妥当、更机密吗?
设想鸳鸯真的把这件事禀报了老太太,老太太会有些什么行动呢?
首先,我想作为一家之长的贾母,一定会急切地把贾琏、凤姐找来了解府中的真实财政状况,说不定还会把王夫人甚至贾政都找来一同探讨解决方案,制定开源节流的措施。这一点,大家看看贾母在闻听大观园中有人赌博之后的所作所为,就可以想见了。
其次,贾母在得知自己奢华的生日刚刚过完之后家中便陷入困顿之中,也不大可能会袖手旁观。她的积蓄颇丰,此时不拿出来救急救难,难道真的要带到棺材里去?即使贾母真的很小气,只算是借给官中的,那也应该借现银吧?怎么会借一堆家伙让孩子们去给当铺支付高额利息呢?
有人说贾母可能积蓄的都是些“家伙”,千两现银拿不出来,这也是说不通的。一个老太太,既不买房置地,又不投资放账,不是攒金银攒什么?凤姐说贾母“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这些难道不都是现金现银吗?凤姐还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难道是想要贾母变卖东西来为他们操办婚事?
贾母积蓄肯定是多多的(按高鹗之说,其现银至少至少也有万两以上),我们在这里却没有看到她拿出一分一厘,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凤姐这几年的脸面也没有丢。以此反推,贾母对借当一事应该是毫不知情的。
还有一种说法,说邢夫人在得知此事之后却没有向贾母告状,可见贾母是知情的。
一语未了,只见贾琏进来,拍手叹气道:“好好的又生事。前儿我和鸳鸯借当,那边太太怎么知道了。才刚太太叫过我去,叫我不管那里先迁挪二百银子,做八月十五日节间使用。我回没处迁挪。太太就说:‘你没有钱就有地方迁挪,我白和你商量,你就搪塞我,你就说没地方。前儿一千银子的当是那里的?连老太太的东西你都有神通弄出来,这会子二百银子,你就这样。幸亏我没和别人说去。’我想太太分明不短,何苦来要寻事奈何人。”
我认为这种说法没有道理。邢夫人是大家闺秀出身,虽然对贾琏不满,但那毕竟是她的儿子,是她终身的依靠,怎么会往死里整他呢?不但对贾琏凤姐,就是对王夫人,她也没有向贾母那里打小报告的习惯。看到绣春囊之后,她不是还在极力阻止贾母知晓此事吗?
相反,我认为邢夫人之所以能够以此事为要挟,讹了贾琏二百两雪花银,正是因为贾母不知此事。而琏凤之所以甘心奉送这二百两封口费,也正是因为贾母尚且不知此事——他们特别害怕此事被贾母知道——如果此事不需要瞒着贾母、而只是怕别人知道后让贾母为难的话,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中间环节、直接私下里找贾母借当,只要事情做得机密些就可以了。贾琏、凤姐为什么还要两番去找鸳鸯,人为地制造泄密的机会,从而授人以柄呢?事实上他们正是害怕贾母知道家中的经济状况,所以才要向鸳鸯借当,而且要借贾母查不着的家伙。事成之后,他们更加害怕借当之事曝光,所以只得花钱保平安。
现在再反过来看看平儿的那段话:
凤姐儿又道:“知道这事还是小事,怕的是小人趁便又造非言,生出别的事来。当紧那边正和鸳鸯结下仇了,如今听得他私自借给琏二爷东西,那起小人眼馋肚饱,连没缝儿的鸡蛋还要下蛆呢,如今有了这个因由,恐怕又造出些没天理的话来也定不得。在你琏二爷还无妨,只是鸳鸯正经女儿,带累了他受屈,岂不是咱们的过失。”平儿笑道:“这也无妨。鸳鸯借东西看的是奶奶,并不为的是二爷。一则鸳鸯虽应名是他私情,其实他是回过老太太的。老太太因怕孙男弟女多,这个也借,那个也要,到跟前撒个娇儿,和谁要去,因此只装不知道。纵闹了出来,究竟那也无碍。”凤姐儿道:“理固如此。只是你我是知道的,那不知道的,焉得不生疑呢。”
再来对照一段宝钗安慰王夫人的一段话:
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
大家发现没有?这两段话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某甲自己念叨自己的罪过或过失,某乙(与某甲亲近而地位略低的一个人)用一个貌似有理、实际上并不严丝合缝的理由进行解劝,某甲再顺水推舟,表示接受这个理由只是心中仍有不安……为什么同样的情形,没有人相信宝钗的话是事实,却非得要认定平儿所言呢?我的观点是:平儿为了让凤姐安心,随口编了一个“鸳鸯借当、贾母知情”的故事。这段话表现了平儿随话答话、机敏乖巧之处,与其平日里的性格是一致的。对于她说的内容,则绝不可信以为真。事实上,连凤姐也没有信以为真。否则,她的反应就不会是现在这样,而是“啊?!老太太知道了?完了完了,我这几年的脸面都丢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