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的新人

波士顿的新人

德国之行5:威登堡——白色山丘上的星火

波士顿的新人 (2025-11-25 17:16:04) 评论 (0)
在德语中,-berg 意为“山丘”,而 -burg 则意为“城堡”。因此,威登堡其实并非“堡”,而是“山”——Wittenberg 的字面意思是“白色的山丘”。与之相对,瓦特堡(Wartburg)中的“burg”才是真正指“城堡”,意为“卫士的城堡”。虽然仅有一个字母之差,但在德语中却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个是自然的高地,一个是人造的堡垒。

坐落在易北河畔的白色山丘威登堡(Wittenberg),因着五百年前的一点星火,燎原整个欧洲,名垂千古。



当时的教皇为修建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需要庞大的资金。为此,教廷采纳了多明我会修士贴次勒(Johann Tetzel)等人的建议,大规模发行赎罪券(Ablassbrief)。

所谓赎罪券,是天主教当时的一种制度性做法。根据教会的教义,人死后若未完全悔改或赎清罪过,灵魂便会进入“炼狱(Purgatorium)”——一个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的中间状态,在那里接受净化之苦,直到罪得洁净后方能升入天堂。

而赎罪券的理论依据是:教皇作为上帝在世的代表,拥有“赦罪的权柄”。只要信徒在世时真心悔改并行善,就可以通过购买赎罪券,获得部分或全部的赎罪时间减免;甚至还能为已逝的亲人代为“赎罪”,使他们在炼狱中少受苦楚。

这一做法本意或许源自教会对悔改的强调,但到了16世纪,赎罪券逐渐变质为一种金钱交易。许多教士滥用这一制度,以赎罪为名向信众勒索钱财。贴次勒甚至在集市上高喊那句著名的口号:

“当金币在钱箱中叮当作响时,灵魂便从炼狱中升起。”

这种以金钱换取赦罪的行径,严重背离了《圣经》关于悔改与救恩的教导。年轻的神学家马丁路德对此深感震惊。他认为人的罪不能靠金钱赎回,而只能凭信心与神的恩典得救。于是,他在1517年10月31日于威登堡城堡教堂(Schlosskirche)的门上贴出《九十五条》,公开质疑赎罪券的神学依据。

这一举动犹如在欧洲思想的沉寂中点燃了一把火,引发了震撼整个西方世界的宗教改革。从此,信仰不再依附于权威,而回到了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

今天的威登堡依旧宁静安详。城堡教堂坐落在老城的西端,紧依易北河畔,是这座城市最重要、也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之一。教堂的门口早已镶上铜制的《九十五条》全文,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与学者。







教堂最初由萨克森选侯,路德的保护者——智者腓特烈(Frederick the Wise)在15世纪末所建,作为宫廷礼拜堂与选侯的陵寝。它曾见证过宗教改革的诞生,如今也成为改革者的长眠之所。

马丁路德在1546年去世后,遗体被安葬在这座教堂中,墓碑位于他当年张贴《九十五条》大门内部的另一侧讲坛前的地面上。墓碑上刻着:


这里安葬着马丁·路德博士,圣经神学家。
他于主后一五四六年二月十八日,在他的出生地艾斯莱本(Eisleben)安然离世,
享年六十三岁零两个月又十天。



 


他的挚友与同工、神学家菲利普·墨兰顿(Philipp Melanchthon)则安葬在讲坛的另一侧。墨兰顿是路德宗神学的奠基者,被誉为“德国的教师”,他以理性与温和的精神延续了宗教改革的信仰根基。两人并肩长眠,象征着信仰与理性的结合,也让这座教堂成为路德宗精神的核心象征。



教堂的钟楼高达88米,是威登堡的地标与制高点。塔身挺拔庄严,圆顶上饰以金色的十字架,更引人注目的是塔身上那句镶金的铭文:

 
“Ein 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
——“上主是我们坚固的堡垒。”
 
这正是路德所作的著名赞美诗《上主是我坚固保障》(A Mighty Fortress Is Our God)的开篇语,也成为新教信仰最具力量的象征。



 
 
登上塔顶,俯瞰整座威登堡古城与远处的易北河谷,红瓦的屋顶、蜿蜒的街道、静立的教堂尖塔在阳光下交织闪耀。那一刻,人们不只是看到一座城市的风景,而是看见一段改变世界的历史在脚下延展。



 
 
 


走出城堡教堂,沿着石板路步行不远,便来到了威登堡的集市广场(Marktplatz)。这里是城市的中心,也是这座宗教改革之城的灵魂所在。广场开阔整洁,四周环绕着古老的市政厅、商铺与咖啡馆,建筑立面保留着16世纪的风貌,彩绘的山墙与斜顶屋瓦在阳光下闪着温暖的色泽。

广场中央最醒目的,是那座高大的马丁路德铜像。他身着学者长袍,手中紧握《圣经》,神情坚定,目光平视远方。不远处,还立着墨兰顿的雕像。他身材略显纤细,神态沉思,手持书卷,与路德的刚毅形成温柔的对照。两人并立于同一广场之上,象征着宗教改革中“信仰与理性”、“勇气与智慧”的并行。





 






 
从集市广场往东看,便可望见市镇教堂(Stadtkirche )那两座略显厚重的双塔。它是城中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早在13世纪就已建成,原本是一座普通的市民教堂,却因宗教改革而拥有了非凡的历史地位——这里是马丁路德第一次公开讲道、第一次施行路德宗圣餐礼的地方,也被称为“宗教改革的母堂”,马丁路德也是在此迎娶了自己的妻子。

教堂外墙采用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塔楼坚实挺立,石质墙面上保留着岁月的痕迹。走入内部,光线从高窗洒下,映照着彩绘的祭坛与壁画。正祭坛由著名画家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父子制作,于1547年完成。

 




这个祭坛也被称为“宗教改革祭坛”,中间的画面描绘了最后的晚餐。几组人围坐在一张石桌旁交谈,其中包括路德,他正从侍者手中接过圣杯。而犹大在画面的左侧,以他特有的钱袋为标志,被分配到一个纤细的红色玻璃杯,与其他几乎装满酒的使徒酒杯不同,他的杯子是空的。而耶稣正在将圣饼喂给这位不配的叛徒。


左侧画面描绘的是洗礼,画中可见墨兰顿(Philipp Melanchthon)在老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的协助下为一名婴儿施行洗礼。这一场景呼应了墨兰顿坚决支持婴儿洗礼的立场。墨兰顿遵循着基督“去使人受洗”的使命,使教会得以延续。

右侧画面描绘的是约翰内斯·布根哈根(Johannes Bugenhagen),他于1523年被任命为此教会的牧师,也因此成了马丁路德的牧师,他坚定地站在路德这一边,成为路德宗的第一位神职人员。画中他手持钥匙,象征着如同使徒彼得一般的赦罪权柄。他正在赦免一位悔改的罪人,却拒绝赦免另一位留着胡须、腰间佩短剑的男子,那人双手被缚,正要离开。



祭坛下方的底画(predella)描绘了路德正在讲道的场景。整个画面发生在一个简朴的房间中,房间对外敞开,仿佛让现实中的会众也能一同参与这场讲道。画面中身着正式服饰的信徒们专注地聆听福音的信息,其中有几个人的目光甚至越过画面,似乎正注视着真实世界中的观众。

画面中心的十字架位于讲道者与会众之间,成为整个构图的核心。路德显然正在讲解基督的牺牲之死——那救赎信徒、使他们免于地狱刑罚的恩典。画中,路德右手指向被钉的基督,左手则放在圣经上,象征着他以圣言为根基,宣讲救恩。

被钉的基督以极具临场感的姿态出现:祂腰间的裹布被风吹动,仿佛刚刚从十字架上受难。这个形象并非木雕或石像,而是活生生的基督,祂的存在真实而鲜活。这十字架不仅位于祭坛画的视觉中心,更是整个主题的神学核心——象征着路德神学中一切教义的焦点:唯独基督,唯独十字架。

走出教堂,秋意正浓,红色的爬山虎正沿着古老的墙壁一路攀爬。那一片片火焰般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烁着深红与金橙的光泽,仿佛燃烧的余烬,给这座沉静的宗教古城添上一抹生动的色彩。





拐过街角,来到教堂的东北角,高墙上有一处古老的浮雕——那是一幅名为 Judensau(意为“犹太母猪”)的石雕,创作于1290年,是德国中世纪反犹文化的遗迹之一。

浮雕刻着令人不安的场景:一位犹太拉比正俯身查看母猪的屁股,其他犹太人则在吮饮母猪的乳汁。旁边的铭文写着“Rabini Shem Hamphoras”,这是对希伯来语“Shem ha-meforasch”(意为“上帝的圣名”)的粗俗扭曲。这种雕刻在当时的欧洲常被用来羞辱犹太人,表达宗教偏见与敌意,这可能是如今在德国仅存的反犹遗迹。

更令人唏嘘的是,16世纪的马丁·路德在其著作《Vom Schem Hamphoras》(1543)中,也提到了这幅浮雕,并用极具敌意的语言描述其中的场景:

“在威登堡这里,在我们的教区教堂里,有一头母猪被刻在石头上,她的下面躺着小猪和几个犹太人,正在吮吸;母猪的后面站着一位拉比,他掀起母猪的右腿,弯下腰,用力地往母猪下方的《塔木德》里看,好像想从那里读出或看到什么极其艰深奇异的东西——毫无疑问,他们所谓的“上帝之名”(Schem Hamphoras)就是从那里得来的。”


这段文字被后世视为路德神学中极具争议的一页,揭示了宗教改革时期仍存在的深层偏见。

时间跨越七个世纪,这块石雕如今依然留在原处。1988年,为纪念*“水晶之夜”五十周年,关于是否拆除这座雕像的争论再度掀起。最终,教会选择保留这件作品,但在下方增设了一块新的青铜纪念板,刻着一句沉痛的铭文:

 
“在十字架的名义下,数百万犹太人被屠杀。”
 
这成为一种沉默的忏悔——让后人直面历史,而非掩盖它。2022年,德国联邦法院裁定这座 “Judensau” 可以继续保留,理由是教堂已提供充分的历史背景与反思说明,明确谴责其反犹含义。

 






 


旁边的说明用英文和德文写着:
 
“。。。青铜板展示了四个相互倾斜的金属板,从其缝隙间喷涌出象征灾难的力量。敞开的接缝形成了一个十字架的形状。周围的文字提及大屠杀(Holocaust)。因此,这个地方借由这场浩劫的记忆,成为一座反对仇恨的警示性纪念碑。
 
威登堡市教堂的会众郑重声明,他们与一切形式的反犹主义和对犹太人的仇恨划清界限。我们向上帝与犹太人民请求宽恕——为这件亵渎之举、为对全体犹太人的侮辱。新教教会承认自己在长达数百年的反犹暴力历史中负有责任,并承诺以批判与反思的态度面对过去,积极行动,反对一切反犹与反犹太主义的言行。”


站在那面墙前,阳光斜照在陈旧的石面上,仿佛映出了历史的阴影。那是一段文明的伤口,提醒人们:信仰若失去了仁慈与谦卑,便可能化作锋利的刀刃。威登堡不仅是宗教改革的起点,也是人类学习反省与和解的地方。
 
*“水晶之夜”: 德语:Kristallnacht,意为“水晶之夜”或“碎玻璃之夜”)指的是1938年11月9日至10日纳粹德国境内对犹太人发动的大规模暴力迫害事件。那一夜,纳粹分子与冲锋队(SA)成员在全国范围内袭击犹太人的商店、住宅和犹太会堂。无数橱窗被砸碎,街道上满是闪光的玻璃碎片,因此被称为“水晶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