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北疆旅游的文章很多,通常都是介绍某个景点,我想要反过来,根据不同的地貌来介绍,对于北疆的地貌丰富性,我想没有去过的人是没有亲身感受的,那里是集中了包括沙漠,戈壁,草原,高山,雪山,湖泊,雅丹,石林等等几乎我们可以想象到的大多数地貌,可以说除了溶洞和海洋没有,其它的都有。

今天我们来介绍北疆游中看到的第二个让人难忘的地貌,戈壁。
首先我们来区分一下沙漠和戈壁这两种比较接近的地貌
沙漠 Desert,主要是“沙”主导的地貌。
戈壁 Gobi,主要是碎石、砾石、裸岩构成的硬质地表,不是沙丘。
北疆可见的戈壁代表包括,准噶尔盆地(整个底部都是戈壁),乌鲁木齐往北、五彩滩附近、阿勒泰山南麓、福海一带几乎全是戈壁
其实不同于我们通常想象中的那种灰色戈壁的荒凉景象,戈壁其实充分了色彩和植被,动物,外加有很多的人类活动的痕迹。下面我们按照颜色和质地来介绍一下不同的戈壁
- 黄色 / 金黄戈壁(沙丘与风积黄土)
成因: 风化的砂岩、含铁氧化物的沉积物以及细沙长期堆积被风搬运、阳光下显黄。
典型地点/路段: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S21 高速穿越带、乌尔禾周边等。古尔班通古特是北疆最大的半固定/固定沙域,视觉上多为黄褐至金黄色调,远近层次分明。
视觉效果:很有大漠孤烟直的感觉,辽阔而苍凉

- 灰色 / 浅灰戈壁(砾石戈壁、盐碱地、风化泥岩)
成因: 砾石、粉沙、盐碱壳或风化的泥岩暴露,含碳酸盐或盐霜时显灰白。
典型地点/路段: 准噶尔盆地内的浅丘与戈壁带、公路旁的砾石平原(例如某些独库公路北段与通往喀纳斯的支线)。
视觉效果:硬朗的荒漠形象
- 黑色 / 深褐(油砂、玄武岩出露、含机质层)
成因: 地表有石油/油砂渗出(如克拉玛依黑油山),或为玄武岩、黑色砾岩出露。油渍和碳质物使地表偏暗。
典型地点: 克拉玛依周边(黑油山)及某些火山岩出露带。
视觉效果: 黑色地带在日光下反光强烈,和黄沙或白沙对比强烈

- 彩色/斑驳戈壁(风蚀层理、沉积带色彩分层)
成因: 不同时代沉积物(含氧化铁、氧化锰、粘土)和风蚀形成彩色层理。
典型地点: 吉木萨尔五彩雅丹、某些丹霞残丘属此类(北疆有局部彩色地层)
视觉效果: 通常是非典型的丹霞地貌的融合体,非常适合拍摄风景大片

如果是可以自驾,对于拍摄风光大片有更多的自由度,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推荐,北疆环线常见的“色彩-路段”(便于自驾规划)
乌鲁木齐 → 乌尔禾(魔鬼城) → 克拉玛依: 黄褐色雅丹+局部黑色油砂(克拉玛依黑油山)。乌尔禾魔鬼城以风蚀形成的棕红与黄褐色为主,形态奇特。
经 S21(阿乌线)穿越古尔班通古特腹地: 大面积黄色/金色沙丘、半固定沙丘与砾石戈壁交替;可见连片的沙浪与低矮灌木。古尔班通古特是典型代表。
向北去阿勒泰、布尔津方向(靠近白沙湖/白沙山): 白色石英砂沙梁与蓝色湖水、远雪山同框(白沙山/白沙湖)。
独库公路北段与戈壁边缘: 灰色砾石戈壁与红色砂岩峡谷相间(“百里画廊”色彩过渡明显)。
哈密、达坂城、大型能源基地一带: 大规模光伏场与风场可见(下节详述)。
在戈壁中的高速公路急驶,窗外的风景让人舍不得入睡,而手机拍摄在运动的汽车上的确效果一般,推荐可以购入Insta360那种FPV摄影器材,轻便小巧,而且拍摄方便,当然也有问题,以后再谈。
北疆戈壁的风景绝对不止是苍凉的荒原,坚挺的灌木,还有偶尔可见的动物,其实还有很多其它的人类活动的痕迹,包括哈萨克牧民转场时漫天的羊群,延绵数公里的光伏面板,巨大的风电机群等等,每一个图画都让人震撼。

(图片中背景里面大片像湖水一样的黑色其实就是光伏森林,延绵十几公里)
光伏(太阳能)
分布/规模: 新疆是中国重要的光伏开发区之一,近年在戈壁/荒漠地区大规模铺设地面光伏板(报道指出新疆有超GW级的大型光伏场并网)。例如近年在乌鲁木齐周边投入并网的大型太阳能电场。
在环线中何处可见: S21 路段穿越的荒漠/戈壁带与周边平原常有商业或国企铺设的光伏地面电站(尤其靠近输电干线处)。达坂城 / 乌鲁木齐周边也有“百万千瓦级”风光基地可见。
视觉感受: 光伏电场在荒漠中形成大片“镜面阵列”——白天在阳光下强烈反光,远望像一块规则的金属地毯;对比自然戈壁时形成人工与自然的巨大反差,适合俯拍或从路边高处拉远镜头拍摄几何感。
最让我震撼的光伏是从魔鬼城往赛里木湖的路程中,看到云下山的自然奇景,还有延绵十几公里的巨型光伏电场,远看有湖水的感觉,近看就是巨大的光伏面板的海洋。蓝色光伏板在灰色/黄色戈壁上形成极强的人工与自然对比。

(图片背景中就是巨大的wind farm,估计多达上千个)
风电(风力发电机群)
分布/规模: 新疆南北均布局风电场:哈密“百里风区”、乌恰高海拔风电、达坂城传统风场以及阿勒泰/木垒新建风场等都有大型机组并网或建设中。报道提及多个百万千瓦级或大型风光基地在新疆并网或建设。
在环线中何处可见: 达坂城、哈密方向的风区最密集;北疆环线上靠近达坂城与某些山口的路段常能看到成片风机。达坂城、哈密、木垒等地的白色高塔在远山与戈壁之间很醒目。(我参加的北疆环线没有过达坂城)
视觉感受: 高大白色叶片在戈壁中像“巨人”,产生强烈比例反差。拍摄建议用长焦压缩或逆光剪影,绕行靠近基础拍能感受震撼的规模
最让我震撼的风电景象在五彩滩附近,风机密度极高,十几公里长的“风车森林”,巍巍壮观。

(个人喜欢的照片,前景是牧民的牛羊,中景是巨大的风车群,背景是天山山脉的雪山)
牧民转场
很多人在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看到过哈萨克牧民的转场的片段,可能会有一种震撼,但是真正的亲身感受,亲眼所见,才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开阔心境,那种“天苍苍草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歌的意境。
在北疆,哈萨克牧民每年会进行 四季转场(春、夏、秋、冬),其中最具仪式感、视觉冲击力最强的,就是 秋季转场(秋季放牧地 → 冬牧地)。每年 9 月下旬—10 月中旬,一支牧民队伍可带 几百到上千只羊、几十头马、牛、骆驼,从高海拔夏牧场(山地草原)迁往低海拔冬牧场(河谷、沙地、戈壁边缘),每天行走 10–15 公里,整个转场持续数日到半个月。转场像一场迁徙,是北疆典型的“游牧文明在到今天仍然延续”的活态景观。
我们看到的哈萨克牧民转场是在伊犁附近,据说是新疆最大的转场之一,他们从高海拔(高达 1600–2500m)的夏牧场(喀纳斯、禾木、那拉提、巴里坤等地),向低海拔的冬牧场(布尔津河谷、伊犁河谷、阜康—吉木萨尔一带低山)开拔。现代的牧民也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我们开到过骑着摩托车的牧民,赶着几千只绵羊的壮观队伍,很多自驾游的车都停下来,慢慢地感受那种天地人羊的唯美画面。(我们因为是旅行团,司机赶路就没有停车,有点可惜)。


北疆的风景,不单是很多游客看到的草原,雪山,更多的其实是旅途的风景,尤其是那种有温度的牧民的风景,还有那些巨大的风车森林,光伏海洋,他们才是我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去寻找的风景。
马克谈天下(371) 北疆游之戈壁篇
markyang (2025-11-19 12:45:16) 评论 (3)有关北疆旅游的文章很多,通常都是介绍某个景点,我想要反过来,根据不同的地貌来介绍,对于北疆的地貌丰富性,我想没有去过的人是没有亲身感受的,那里是集中了包括沙漠,戈壁,草原,高山,雪山,湖泊,雅丹,石林等等几乎我们可以想象到的大多数地貌,可以说除了溶洞和海洋没有,其它的都有。

今天我们来介绍北疆游中看到的第二个让人难忘的地貌,戈壁。
首先我们来区分一下沙漠和戈壁这两种比较接近的地貌
沙漠 Desert,主要是“沙”主导的地貌。
戈壁 Gobi,主要是碎石、砾石、裸岩构成的硬质地表,不是沙丘。
北疆可见的戈壁代表包括,准噶尔盆地(整个底部都是戈壁),乌鲁木齐往北、五彩滩附近、阿勒泰山南麓、福海一带几乎全是戈壁
其实不同于我们通常想象中的那种灰色戈壁的荒凉景象,戈壁其实充分了色彩和植被,动物,外加有很多的人类活动的痕迹。下面我们按照颜色和质地来介绍一下不同的戈壁
- 黄色 / 金黄戈壁(沙丘与风积黄土)
成因: 风化的砂岩、含铁氧化物的沉积物以及细沙长期堆积被风搬运、阳光下显黄。
典型地点/路段: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S21 高速穿越带、乌尔禾周边等。古尔班通古特是北疆最大的半固定/固定沙域,视觉上多为黄褐至金黄色调,远近层次分明。
视觉效果:很有大漠孤烟直的感觉,辽阔而苍凉

- 灰色 / 浅灰戈壁(砾石戈壁、盐碱地、风化泥岩)
成因: 砾石、粉沙、盐碱壳或风化的泥岩暴露,含碳酸盐或盐霜时显灰白。
典型地点/路段: 准噶尔盆地内的浅丘与戈壁带、公路旁的砾石平原(例如某些独库公路北段与通往喀纳斯的支线)。
视觉效果:硬朗的荒漠形象
- 黑色 / 深褐(油砂、玄武岩出露、含机质层)
成因: 地表有石油/油砂渗出(如克拉玛依黑油山),或为玄武岩、黑色砾岩出露。油渍和碳质物使地表偏暗。
典型地点: 克拉玛依周边(黑油山)及某些火山岩出露带。
视觉效果: 黑色地带在日光下反光强烈,和黄沙或白沙对比强烈

- 彩色/斑驳戈壁(风蚀层理、沉积带色彩分层)
成因: 不同时代沉积物(含氧化铁、氧化锰、粘土)和风蚀形成彩色层理。
典型地点: 吉木萨尔五彩雅丹、某些丹霞残丘属此类(北疆有局部彩色地层)
视觉效果: 通常是非典型的丹霞地貌的融合体,非常适合拍摄风景大片

如果是可以自驾,对于拍摄风光大片有更多的自由度,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推荐,北疆环线常见的“色彩-路段”(便于自驾规划)
乌鲁木齐 → 乌尔禾(魔鬼城) → 克拉玛依: 黄褐色雅丹+局部黑色油砂(克拉玛依黑油山)。乌尔禾魔鬼城以风蚀形成的棕红与黄褐色为主,形态奇特。
经 S21(阿乌线)穿越古尔班通古特腹地: 大面积黄色/金色沙丘、半固定沙丘与砾石戈壁交替;可见连片的沙浪与低矮灌木。古尔班通古特是典型代表。
向北去阿勒泰、布尔津方向(靠近白沙湖/白沙山): 白色石英砂沙梁与蓝色湖水、远雪山同框(白沙山/白沙湖)。
独库公路北段与戈壁边缘: 灰色砾石戈壁与红色砂岩峡谷相间(“百里画廊”色彩过渡明显)。
哈密、达坂城、大型能源基地一带: 大规模光伏场与风场可见(下节详述)。
在戈壁中的高速公路急驶,窗外的风景让人舍不得入睡,而手机拍摄在运动的汽车上的确效果一般,推荐可以购入Insta360那种FPV摄影器材,轻便小巧,而且拍摄方便,当然也有问题,以后再谈。
北疆戈壁的风景绝对不止是苍凉的荒原,坚挺的灌木,还有偶尔可见的动物,其实还有很多其它的人类活动的痕迹,包括哈萨克牧民转场时漫天的羊群,延绵数公里的光伏面板,巨大的风电机群等等,每一个图画都让人震撼。

(图片中背景里面大片像湖水一样的黑色其实就是光伏森林,延绵十几公里)
光伏(太阳能)
分布/规模: 新疆是中国重要的光伏开发区之一,近年在戈壁/荒漠地区大规模铺设地面光伏板(报道指出新疆有超GW级的大型光伏场并网)。例如近年在乌鲁木齐周边投入并网的大型太阳能电场。
在环线中何处可见: S21 路段穿越的荒漠/戈壁带与周边平原常有商业或国企铺设的光伏地面电站(尤其靠近输电干线处)。达坂城 / 乌鲁木齐周边也有“百万千瓦级”风光基地可见。
视觉感受: 光伏电场在荒漠中形成大片“镜面阵列”——白天在阳光下强烈反光,远望像一块规则的金属地毯;对比自然戈壁时形成人工与自然的巨大反差,适合俯拍或从路边高处拉远镜头拍摄几何感。
最让我震撼的光伏是从魔鬼城往赛里木湖的路程中,看到云下山的自然奇景,还有延绵十几公里的巨型光伏电场,远看有湖水的感觉,近看就是巨大的光伏面板的海洋。蓝色光伏板在灰色/黄色戈壁上形成极强的人工与自然对比。

(图片背景中就是巨大的wind farm,估计多达上千个)
风电(风力发电机群)
分布/规模: 新疆南北均布局风电场:哈密“百里风区”、乌恰高海拔风电、达坂城传统风场以及阿勒泰/木垒新建风场等都有大型机组并网或建设中。报道提及多个百万千瓦级或大型风光基地在新疆并网或建设。
在环线中何处可见: 达坂城、哈密方向的风区最密集;北疆环线上靠近达坂城与某些山口的路段常能看到成片风机。达坂城、哈密、木垒等地的白色高塔在远山与戈壁之间很醒目。(我参加的北疆环线没有过达坂城)
视觉感受: 高大白色叶片在戈壁中像“巨人”,产生强烈比例反差。拍摄建议用长焦压缩或逆光剪影,绕行靠近基础拍能感受震撼的规模
最让我震撼的风电景象在五彩滩附近,风机密度极高,十几公里长的“风车森林”,巍巍壮观。

(个人喜欢的照片,前景是牧民的牛羊,中景是巨大的风车群,背景是天山山脉的雪山)
牧民转场
很多人在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看到过哈萨克牧民的转场的片段,可能会有一种震撼,但是真正的亲身感受,亲眼所见,才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开阔心境,那种“天苍苍草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歌的意境。
在北疆,哈萨克牧民每年会进行 四季转场(春、夏、秋、冬),其中最具仪式感、视觉冲击力最强的,就是 秋季转场(秋季放牧地 → 冬牧地)。每年 9 月下旬—10 月中旬,一支牧民队伍可带 几百到上千只羊、几十头马、牛、骆驼,从高海拔夏牧场(山地草原)迁往低海拔冬牧场(河谷、沙地、戈壁边缘),每天行走 10–15 公里,整个转场持续数日到半个月。转场像一场迁徙,是北疆典型的“游牧文明在到今天仍然延续”的活态景观。
我们看到的哈萨克牧民转场是在伊犁附近,据说是新疆最大的转场之一,他们从高海拔(高达 1600–2500m)的夏牧场(喀纳斯、禾木、那拉提、巴里坤等地),向低海拔的冬牧场(布尔津河谷、伊犁河谷、阜康—吉木萨尔一带低山)开拔。现代的牧民也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我们开到过骑着摩托车的牧民,赶着几千只绵羊的壮观队伍,很多自驾游的车都停下来,慢慢地感受那种天地人羊的唯美画面。(我们因为是旅行团,司机赶路就没有停车,有点可惜)。


北疆的风景,不单是很多游客看到的草原,雪山,更多的其实是旅途的风景,尤其是那种有温度的牧民的风景,还有那些巨大的风车森林,光伏海洋,他们才是我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去寻找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