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千先生的斜杠人生

燕山吴人 (2025-11-08 08:14:25) 评论 (1)

1935年父亲19岁,同年考取清华和上海交大。父亲立志上清华理学院当科学家,可我祖父却希望他将来到铁路工作,坚持送他进上海交大管理学院读书。



1935年父亲大一

毕业后父亲长期从事运输物资管理,参与公路、铁路部门制定制度、建设基地、培养人才、著译业务书籍等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突出贡献。

除了被家长设计的人生方向,父亲还另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工余闲暇他致力于文史哲等多领域的探索,一辈子孜孜以求,说那是他的“业余享受”。

父亲是博学多才的文史学家,作家诗人,书法篆刻家,一位淡泊名利、低调的学问家。里千先生的斜杠人生,多彩,极致。



父亲的著作和译著



父亲的未出版作品

父亲有文字回忆,“三十年前每逢星期日上午多埋头于北京图书馆善本阅览室,有时还带着N儿。让她坐在门口的石狮子旁边,一面温课,一面等我的‘困难时期’。”



老北图

父亲回忆的是1960年前后,不惑之年在铁道部上班,“每逢”周日抽半天去北图“享受”。

那时还没有双休日,每周只休息一天,去北图乘车往返路上就要一小时不止。而且三年自然灾害连饭都吃不饱,父亲说他自己“情绪却并不低落”。爸爸提到的“N儿”,就是小时候的我。坐在北图门口台阶上等待爸爸的往事,仿佛还在昨天。

在老北图善本室,父亲钻书堆,做卡片,乐此不疲。《对日亭小札》、《续藏书纪事诗》、《老树集》的部分文章,就都是在那里做的学问,一直到1966年。

此外还有《江苏明修方志考》,“系1963年起每星期天浏览于北京图书馆善本室,寒暑勿辍,讫1966年夏成初稿。”

这部即将出版的八万字的著作,不幸被搁浅在1966年的非常时期。

1972年河南息县干校归来,父亲在京闲赋,除去铁道部学习班,大部分时间在家读书,写作,厚积薄发,《续藏书纪事诗》、《对日亭小札》先后完稿成卷。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9月下旬险情尚未解除,人们惊魂未定还住在防震棚里,父亲就已经又开始写作。据《续藏书纪事诗》前言记载,父亲发奋“尽二周之力,粗就”于10月8日,10月16日“装成一卷”,完成了这部36,000字的书稿。

如今回想那些年朝夕相处,真是惭愧不很清楚父亲终日伏案在写些什么,也不知道他有过一部札记。

2008年,收到三姐姐夫寄来的《对日亭小札》CD,时光的慢件整整走了40年。



对日亭小札·卷十二·目次



对日亭小札·卷十二·登鹳雀楼

父亲亲手制作的宣纸小开本,10册20卷蝇头行楷,陆陆续续全部打印出来,一页一页流览欣赏,才懂得什么是父亲的“素喜杂览”,也更加明白了我们失去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

2019年初稿

2024年修改

谷歌:《江苏明修方志考》,该书即将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全书约8万字,对明代江苏所修方志逐一著录、考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网2015-6-24。原载:《江苏地方志》199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