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房东的精明

hgwzx (2025-10-31 13:42:50) 评论 (3)

今年二月中旬的一个傍晚,一位伊朗买家打来电话:“Jerry,房东说要先交 $4,000,不然不给办理转租手续。”

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单要是黄了,前面几个月的努力可就白搭了。

去年初冬,我的一位客人打算出售一家饭店生意。

自从特朗普加征关税,留学生和新移民人数断崖式下跌后,服务行业大不如从前。

尤其是面向年轻人和留学生的餐厅,房租高、事情杂、每天都得开门。食客虽少,支出照旧,入不敷出,老板咬咬牙,决定及时止损,转让出去。

饭店挂牌后,市场冷清得很。几个月过去,问的人寥寥无几。直到春天,一个伊朗买家来电咨询——他想做波斯餐,看中了这个位置。地段好、人流稳。经过几轮谈判,双方最终达成一致,签下了一个带有贷款与租约转让条件的合同。

在挂牌前,我就提醒店主:“最近生意难做,要卖最好提前和房东打声招呼,请他配合转让。”

房东当时也爽快:“当然可以。”

所以我一直以为,这一步不会出现什么幺蛾子。

谁想到,真轮到买家去办理转租手续时,这位韩国房东突然对新买家说:

“需要先交 $4,000 ‘律师处理费’。”

其实,租约转让并不复杂,只是把租客名字从 A 换到 B,条款、租金、期限都不变。

买家一听就不乐意:“ $4,000 太高了,应该是卖家出。”

我先安抚买家:“再和房东沟通看看,其实租约条款都不动,只是换个名字。”

买家认可我的说法,但几次沟通后,房东依旧不松口:“不是我收的,是我律师收的。”

这一句话,把球踢得干净漂亮——责任外移,就是不谈价格。

到这一步,已经成了“温柔的卡脖子”。

最棘手的,不仅是那 $4,000,而是时间。

买家态度明确:“办不成,我就不要了。”

这意味着他还有别的选择;而卖家这边,可能几个月都等不到新买家。

一边是“不急”的买方,一边是“急切”的卖方,天平已经倾斜。

于是我开始和卖家沟通:“市场前景黯淡,万一这买家因为这 $4,000 甩手离开,下一位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就难说了,我们这边是否可以分担一半?”

卖家通情达理,点头:“行,我出一半。”

买家一开始不同意分摊:“这是你们和房东之间的事,为什么让我出?”

我没硬劝,只把事实摆在他面前。正巧又有个新买家预约要看店。

我轻描淡写地说:“要是不定,万一后面那位看上了,你就没机会了。两千块不多,接手后好好经营,很快就能赚回来。”

他沉默几秒,说:“那就一人一半吧。”

伊朗买家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而我的卖家眼下也很难再找到合适的买家。双方各让一步,最终握手成交。

房东的转约费一分不少,卖家卸下包袱,买家也能尽快开业。

那位韩国房东的精明,不在狡猾,而在拿捏。

他知道市场冷、时间紧。

一句“律师费”,就让买卖双方都为他让步。

有时候,交易的成功并不在于谁更有理,而在于谁能在关键时刻看得更透、拿捏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