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客套
长假时期,很多学生都会去看望老妈。开始两天,老妈与我视频时叙述学生的到访,都是一脸兴奋,但过后视频中的老妈就越来越无精打采,说话时眼都睁不开。我问这几天接客累了吧?她说是,尤其午睡经常被耽误,感觉特别累。我说以后到午睡时间一定不要不好意思说,午睡一定要保证,千万不要客套,你一句“再坐会儿吧”会让人误以为你舍不得人家走。老妈嘴里虽“哦哦”答应着,但我知道每次客人起身,她一定仍会客套地挽留,有时还要更进一步地客套:“吃了饭再走”。
高龄老人体力有限,虽然每次见到学生令她开心,但实际上很耗体力,老妈是个极其会强打精神,又过度顾及面子的人,明明已经累瘫了,还要说不累不累,活生生被惯有的客套害了自己。
我是出国后才领悟,我们有着不必要的中国式客套。洋人这方面就很实际。当年刚到国外,我被人问吃什么喝什么,都客气地说不要,结果人家就真不给吃喝了。后来知道一定要实话实说,饿了渴了累了,就直接说,才不委屈自己,省心省事。
天堂近在咫尺
正练着琴,被门铃声打断,很不想去开门,但必须去,因为打铃的人听到琴声,知道有人在,不会轻易离去。
开门见到两个年轻女孩,说抱歉打扰,但就耽误一小会儿,希望我能回答他们一个问题。
“您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我说知道你们是为传教而来,但你们不必试图告诉我死后如何去天堂。我只想着把今天先过好,把我活着的每一天过得有意思。对于死后的事,根本不去操心。
两个女孩听了,知道我这个中国大妈已无可就药,只好告辞。
重新拿起琴,继续享受我今天的快乐。
每一刻拉得开心的时候,我就犹如在天堂一般。
人年纪越大越不能想得远,因为我们前面的路只会越来越短,唯有抓紧做好眼前的事才最实际。
朋友的故事
与朋友聚,听他说了年轻时的故事,值得分享。
当年他孤身在法国留学。圣诞节到,老师请他做客,有法国节日不可少的生蚝,他第一次吃,有点无所适从,老师灵机一动:我家有中国酱油,你就中西结合吃吧。他便用酱油就着生蚝吃。回到住处就开始上吐下泻,浑身起红斑,幸好他身边带着当医生的父亲给他的药,吃完昏昏睡去。
第二天接到老师电话,问他生蚝吃完有不良反应吗?他感觉自己状态已经恢复,为了不让老师不安,就说自己吃了生蚝没事。老师说:那就好,因为我全家吃生蚝的都中了毒,上吐下泻,你没事真太神奇了,看来是酱油的作用。因为你是唯一放了酱油的。
发廊所闻
正在发廊剪发,老板娘的儿子进来,老板娘指责他到晚了,说要扣他工钱。
她的高中生儿子这周放假,说好假期里帮老妈打工,一小时十块钱。老板娘说反正他不帮我做工,到该要钱的时候也不会客气,还不如让他来干点活儿,我给他钱心里舒服,他拿着也理直气壮。说是干活儿,其实也就扫扫地,擦擦台子。
儿子说肚子饿了,跟她妈要十五块钱买吃的,老板娘一听又火了,活儿没干就先要钱买吃的,不给。儿子不理会妈唠叨,自己去拿了钱就往外走。老板娘急了:你这一走就不知几点回来了,今天没干的活儿明天给我补做。儿子答:明天我不给你打工,明天我要跟M和他爹去安德维普。“啥?去干吗?”“M他爹明天要去那里植头发。我们顺便跟着去玩一趟。”“他爹没秃头啊。”“不知道,不关我的事,我们只跟去玩。”
从发廊出来,路过要去植发老板的商店,正好我本来就要去买东西。进去看见老板,忍不住就去看他的头,不秃,只是前额头发有点少。我差点想说:你真没必要现在急着去植发哎。幸好话还是咽了回去。不然老板一定尴尬并要归罪儿子多嘴。
不过老板一定想不到,发廊老板娘的儿子在发廊这一嚷嚷,他植发的消息很快就会传遍四面八方了。
工老师的梦
有位朋友告诉我,每天早上吃一小勺醋泡黑豆,益处多多,明目,补钙,降三高,防便秘,美颜美发。为了证实其说法,她指着满头黑发说,不是染的哈,我仔细看,真的没一根白发。她只比我晚出生一个月。这也太牛了。这即美容又养生的秘方岂能放过。决定要如法炮制,
黑豆炒好要浸泡一周,吸足了醋的黑豆有点酸,但不难吃。我不指望吃了黑豆也能像我朋友一样满头黑发,但能不再继续增加白发。就很满足了。工老师怕酸,但看我每天吃得挺欢,也跟着吃了。
今天早上他说昨晚做梦头发全黑了。哈哈哈。
写完了!
正在做晚餐,工老师来到厨房对我说:写完了!
一部四十四万五千字的巨作终于完成。
工老师并不是专业作家,只因多年前去央音讲学时,当年的教研主任建议他为学生写几个作曲家的解读。始于随意,但他却越写越有兴趣,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写出了一部作品解读大全。
这部巨作写了近十年,只记得刚写作时,他还不会打字,是手写稿扫描寄给学校负责人。他很高兴被人夸奖“工老师的字太漂亮了”,因此固执地手写了一段日子,是在我一再劝说下才开始学打字。幸好他没坚持手写,不然这部著作恐怕很难完成。
虽然学会打字后,写作速度快多了,但这些年,工老师为这部著作所付出的心血多得一言难尽。
当初他开始写作时,我觉得终点渺茫,工程像愚公移山一般困难。我曾经跟他开玩笑:一定要在痴呆前写完。
现在著作完成了,工老师没痴呆迹象,真好。
退休人士日记2
音来小提琴 (2025-10-28 11:53:52) 评论 (10)中国式客套
长假时期,很多学生都会去看望老妈。开始两天,老妈与我视频时叙述学生的到访,都是一脸兴奋,但过后视频中的老妈就越来越无精打采,说话时眼都睁不开。我问这几天接客累了吧?她说是,尤其午睡经常被耽误,感觉特别累。我说以后到午睡时间一定不要不好意思说,午睡一定要保证,千万不要客套,你一句“再坐会儿吧”会让人误以为你舍不得人家走。老妈嘴里虽“哦哦”答应着,但我知道每次客人起身,她一定仍会客套地挽留,有时还要更进一步地客套:“吃了饭再走”。
高龄老人体力有限,虽然每次见到学生令她开心,但实际上很耗体力,老妈是个极其会强打精神,又过度顾及面子的人,明明已经累瘫了,还要说不累不累,活生生被惯有的客套害了自己。
我是出国后才领悟,我们有着不必要的中国式客套。洋人这方面就很实际。当年刚到国外,我被人问吃什么喝什么,都客气地说不要,结果人家就真不给吃喝了。后来知道一定要实话实说,饿了渴了累了,就直接说,才不委屈自己,省心省事。
天堂近在咫尺
正练着琴,被门铃声打断,很不想去开门,但必须去,因为打铃的人听到琴声,知道有人在,不会轻易离去。
开门见到两个年轻女孩,说抱歉打扰,但就耽误一小会儿,希望我能回答他们一个问题。
“您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我说知道你们是为传教而来,但你们不必试图告诉我死后如何去天堂。我只想着把今天先过好,把我活着的每一天过得有意思。对于死后的事,根本不去操心。
两个女孩听了,知道我这个中国大妈已无可就药,只好告辞。
重新拿起琴,继续享受我今天的快乐。
每一刻拉得开心的时候,我就犹如在天堂一般。
人年纪越大越不能想得远,因为我们前面的路只会越来越短,唯有抓紧做好眼前的事才最实际。
朋友的故事
与朋友聚,听他说了年轻时的故事,值得分享。
当年他孤身在法国留学。圣诞节到,老师请他做客,有法国节日不可少的生蚝,他第一次吃,有点无所适从,老师灵机一动:我家有中国酱油,你就中西结合吃吧。他便用酱油就着生蚝吃。回到住处就开始上吐下泻,浑身起红斑,幸好他身边带着当医生的父亲给他的药,吃完昏昏睡去。
第二天接到老师电话,问他生蚝吃完有不良反应吗?他感觉自己状态已经恢复,为了不让老师不安,就说自己吃了生蚝没事。老师说:那就好,因为我全家吃生蚝的都中了毒,上吐下泻,你没事真太神奇了,看来是酱油的作用。因为你是唯一放了酱油的。
发廊所闻
正在发廊剪发,老板娘的儿子进来,老板娘指责他到晚了,说要扣他工钱。
她的高中生儿子这周放假,说好假期里帮老妈打工,一小时十块钱。老板娘说反正他不帮我做工,到该要钱的时候也不会客气,还不如让他来干点活儿,我给他钱心里舒服,他拿着也理直气壮。说是干活儿,其实也就扫扫地,擦擦台子。
儿子说肚子饿了,跟她妈要十五块钱买吃的,老板娘一听又火了,活儿没干就先要钱买吃的,不给。儿子不理会妈唠叨,自己去拿了钱就往外走。老板娘急了:你这一走就不知几点回来了,今天没干的活儿明天给我补做。儿子答:明天我不给你打工,明天我要跟M和他爹去安德维普。“啥?去干吗?”“M他爹明天要去那里植头发。我们顺便跟着去玩一趟。”“他爹没秃头啊。”“不知道,不关我的事,我们只跟去玩。”
从发廊出来,路过要去植发老板的商店,正好我本来就要去买东西。进去看见老板,忍不住就去看他的头,不秃,只是前额头发有点少。我差点想说:你真没必要现在急着去植发哎。幸好话还是咽了回去。不然老板一定尴尬并要归罪儿子多嘴。
不过老板一定想不到,发廊老板娘的儿子在发廊这一嚷嚷,他植发的消息很快就会传遍四面八方了。
工老师的梦
有位朋友告诉我,每天早上吃一小勺醋泡黑豆,益处多多,明目,补钙,降三高,防便秘,美颜美发。为了证实其说法,她指着满头黑发说,不是染的哈,我仔细看,真的没一根白发。她只比我晚出生一个月。这也太牛了。这即美容又养生的秘方岂能放过。决定要如法炮制,
黑豆炒好要浸泡一周,吸足了醋的黑豆有点酸,但不难吃。我不指望吃了黑豆也能像我朋友一样满头黑发,但能不再继续增加白发。就很满足了。工老师怕酸,但看我每天吃得挺欢,也跟着吃了。
今天早上他说昨晚做梦头发全黑了。哈哈哈。
写完了!
正在做晚餐,工老师来到厨房对我说:写完了!
一部四十四万五千字的巨作终于完成。
工老师并不是专业作家,只因多年前去央音讲学时,当年的教研主任建议他为学生写几个作曲家的解读。始于随意,但他却越写越有兴趣,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写出了一部作品解读大全。
这部巨作写了近十年,只记得刚写作时,他还不会打字,是手写稿扫描寄给学校负责人。他很高兴被人夸奖“工老师的字太漂亮了”,因此固执地手写了一段日子,是在我一再劝说下才开始学打字。幸好他没坚持手写,不然这部著作恐怕很难完成。
虽然学会打字后,写作速度快多了,但这些年,工老师为这部著作所付出的心血多得一言难尽。
当初他开始写作时,我觉得终点渺茫,工程像愚公移山一般困难。我曾经跟他开玩笑:一定要在痴呆前写完。
现在著作完成了,工老师没痴呆迹象,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