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于我而言,那“好”,是刻在味蕾里的记忆,是萦绕在耳边的吴侬软语。未曾想过,有朝一日,我会在北美纽约的上州,耗费十年光阴,只为将这片“江南”,一草一木,亲手重现。
我们家族的新大陆篇章,开启于一个新生命的悸动与一个时代的创伤之间。
千禧年之交,我与先生水寒远渡重洋。当水寒找到一份愿意为我们一家的绿卡前景提供承诺的新工作,我们便如候鸟般,从初临的栖息地迁往新泽西州。也正在那时,生命的喜悦悄然降临——我怀上了我们的大儿子光欣。
然而,历史的剧变总爱挑选最平静的时刻降临。2001年9月11日那个清晨,电话铃声尖锐地撕破了宁静。水寒从办公室打来电话,声音里的紧绷感隔着话筒也能触摸:“快,打开电视!” 屏幕上,世贸中心的北塔已是一座绝望的熔炉。我的呼吸为之停滞,未及回神,第二架飞机便如一道冷酷的闪电,精准地刺入南塔的胸膛。我下意识地环住腹中的光欣,一股寒意自心底蔓延至全身。随后,我们眼睁睁看着那座象征纽约骄傲的巨塔,在尘土与浓烟的裹挟中,垂直地坍塌下去,如同一个时代的落幕。
那一天,在我们灵魂上烙下了一道永恒的印记。我们渴望逃离这片令人心碎的天空,去寻找一个能让目光自由栖息、让心灵安然落脚的所在。于是,我们的目光投向了纽约上州——那里田园广袤,房价相宜,像一幅待我们挥毫的空白画卷。
我们如愿迁入这宁静之乡,然而,新的困扰随之而来。这片物产丰饶的土地,于我而言,竟是一片味觉的异域。超市里寻不见茭白清瘦的身影,嗅不到芦蒿独特的清香。我的脾胃,仿佛自带了一方故土的罗盘,固执地思念着那些未曾出现的江南风物。这乡愁,竟先从舌尖上漫溢开来,化作一种具体的、挥之不去的渴望。
一、 源流:纸带经纬,柿树甜香
我人生中第一次深刻的“迁徙”,始于五岁那年。因父母双双投身于上海第一机床厂那关乎国家现代化的科研攻坚,我与妹妹被分别送回老家,来到了浙江海宁的硖石镇,交由爷爷奶奶照料。妹妹因为年龄太小另送给大嫂家寄养。
初至乡下,我成了一个言语不通的 “城里来的小囡” 。故乡的日色变得慢,风也温柔。我的堂兄妹们,拥有一份源自土地的、浑金璞玉般的淳厚。堂叔家后院那棵高大的柿子树,是我们共同的乐园。堂兄一声清亮的招呼,我们便像一群不知愁的小猴儿,灵巧地攀上枝头。粗糙的树皮磨着掌心,却也磨出了最单纯的快乐。当我们合力摘下那个最软、最红的“战利品”,躲在浓荫下分食那蜜一般稠厚的瓤肉时,连指尖的黏腻都成了幸福的证明。祖父总是站在不远处的屋檐下,目光温润,笑意如同陈年的黄酒,醇厚而慈祥。
一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当我离开时,那软糯的乡音已浸透了我的言语,我出落成一个一口吴语嗲软的小囡。那片土地,用它无声的宽容,为我的人格铺就了最初温润的底色。
而这乡愁的底色,源自一个更宏阔的家族图谱。我的父母,是那一代人的脊梁。父亲,一位清华园的佼佼者,毕业后便隐姓埋名于河北唐山瓦官庄的雷达实验站。他的世界,没有荧屏的闪烁,只有无穷无尽的打孔纸带,窸窣作响,如同时间的梭子,编织着守护国家天空的无形经纬。此后,他们又毅然转战上海第一机床厂,将智慧与热血倾注于数字机床的研发,成为夯实大国工业基石的“隐形奠基者”。
而我,则循着时代的脉搏,成为国内最早触探互联网浪潮的弄潮儿,并有幸作为创始人,亲手搭建起故乡古城的政府门户网站。从父亲的物理纸带、精密机床,再到我运行的程序代码,一种“于无声处创造”的家族精神,完成了跨越时代的薪火相传。
北美小江南(-)
dongniya (2025-10-29 09:56:17) 评论 (2)人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于我而言,那“好”,是刻在味蕾里的记忆,是萦绕在耳边的吴侬软语。未曾想过,有朝一日,我会在北美纽约的上州,耗费十年光阴,只为将这片“江南”,一草一木,亲手重现。
我们家族的新大陆篇章,开启于一个新生命的悸动与一个时代的创伤之间。
千禧年之交,我与先生水寒远渡重洋。当水寒找到一份愿意为我们一家的绿卡前景提供承诺的新工作,我们便如候鸟般,从初临的栖息地迁往新泽西州。也正在那时,生命的喜悦悄然降临——我怀上了我们的大儿子光欣。
然而,历史的剧变总爱挑选最平静的时刻降临。2001年9月11日那个清晨,电话铃声尖锐地撕破了宁静。水寒从办公室打来电话,声音里的紧绷感隔着话筒也能触摸:“快,打开电视!” 屏幕上,世贸中心的北塔已是一座绝望的熔炉。我的呼吸为之停滞,未及回神,第二架飞机便如一道冷酷的闪电,精准地刺入南塔的胸膛。我下意识地环住腹中的光欣,一股寒意自心底蔓延至全身。随后,我们眼睁睁看着那座象征纽约骄傲的巨塔,在尘土与浓烟的裹挟中,垂直地坍塌下去,如同一个时代的落幕。
那一天,在我们灵魂上烙下了一道永恒的印记。我们渴望逃离这片令人心碎的天空,去寻找一个能让目光自由栖息、让心灵安然落脚的所在。于是,我们的目光投向了纽约上州——那里田园广袤,房价相宜,像一幅待我们挥毫的空白画卷。
我们如愿迁入这宁静之乡,然而,新的困扰随之而来。这片物产丰饶的土地,于我而言,竟是一片味觉的异域。超市里寻不见茭白清瘦的身影,嗅不到芦蒿独特的清香。我的脾胃,仿佛自带了一方故土的罗盘,固执地思念着那些未曾出现的江南风物。这乡愁,竟先从舌尖上漫溢开来,化作一种具体的、挥之不去的渴望。
一、 源流:纸带经纬,柿树甜香
我人生中第一次深刻的“迁徙”,始于五岁那年。因父母双双投身于上海第一机床厂那关乎国家现代化的科研攻坚,我与妹妹被分别送回老家,来到了浙江海宁的硖石镇,交由爷爷奶奶照料。妹妹因为年龄太小另送给大嫂家寄养。
初至乡下,我成了一个言语不通的 “城里来的小囡” 。故乡的日色变得慢,风也温柔。我的堂兄妹们,拥有一份源自土地的、浑金璞玉般的淳厚。堂叔家后院那棵高大的柿子树,是我们共同的乐园。堂兄一声清亮的招呼,我们便像一群不知愁的小猴儿,灵巧地攀上枝头。粗糙的树皮磨着掌心,却也磨出了最单纯的快乐。当我们合力摘下那个最软、最红的“战利品”,躲在浓荫下分食那蜜一般稠厚的瓤肉时,连指尖的黏腻都成了幸福的证明。祖父总是站在不远处的屋檐下,目光温润,笑意如同陈年的黄酒,醇厚而慈祥。
一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当我离开时,那软糯的乡音已浸透了我的言语,我出落成一个一口吴语嗲软的小囡。那片土地,用它无声的宽容,为我的人格铺就了最初温润的底色。
而这乡愁的底色,源自一个更宏阔的家族图谱。我的父母,是那一代人的脊梁。父亲,一位清华园的佼佼者,毕业后便隐姓埋名于河北唐山瓦官庄的雷达实验站。他的世界,没有荧屏的闪烁,只有无穷无尽的打孔纸带,窸窣作响,如同时间的梭子,编织着守护国家天空的无形经纬。此后,他们又毅然转战上海第一机床厂,将智慧与热血倾注于数字机床的研发,成为夯实大国工业基石的“隐形奠基者”。
而我,则循着时代的脉搏,成为国内最早触探互联网浪潮的弄潮儿,并有幸作为创始人,亲手搭建起故乡古城的政府门户网站。从父亲的物理纸带、精密机床,再到我运行的程序代码,一种“于无声处创造”的家族精神,完成了跨越时代的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