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古着店里寻找新记忆

昶唱风 (2025-09-13 22:08:49) 评论 (1)


这次来到东京,我不是为了那些光鲜亮丽的大牌商店,而是为了寻找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古着店(我更喜欢叫它“旧货店”)。

从小,我妈就跟我说,家里的东西都承载着记忆。一件旧棉袄,是外婆一针一线做的;一个旧皮箱,是爷爷当年闯荡上海滩的见证。这种对旧物的敬畏,深深刻在我的骨子里。所以,当我在东京的街头,看到那些被称为“古着屋”的店铺时,我心里的共鸣比在任何奢侈品店都要强烈。

我走进一家位于下北泽的小店,店面不大,却被塞得满满当当。我立刻被那些挂在衣架上的牛仔裤吸引住了。那不是那种在商场里看到的,工厂里批量生产的统一款。每一条裤子都像是艺术家手下的作品,褪色的蓝、磨损的白,甚至还有几处小小的破洞,都透着一股不羁的劲儿。我拿起一条李维斯501,翻过来看它的生产年份——1993年。那一刻,我仿佛被拉回了我的高中时代,放学后和朋友们在旧金山的街头溜达,每个人都穿着一条属于自己的501,上面写满了青春的痕迹。

店主是一位瘦瘦的日本大叔,他看到我在研究那条裤子,主动过来用流利的英语跟我聊了起来。他告诉我,这条裤子来自美国,被他从一个古董商手里淘来。他花了很长时间去清洗、修补,才让它重新焕发生机。他说,每一件古着都有自己的生命,他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生命带到东京,让它们在这里找到新的主人,继续它们的故事。我听着他的话,心里暖暖的,这不就是我妈常说的“物尽其用”吗?

我又在另一家店里,发现了一排排的童子军制服。墨绿色的衬衫,上面别满了各种徽章,有的是徒步旅行的、有的是野外生存的,每一枚徽章都代表着一段经历。我看到一件制服上写着“Camp Crystal Lake”,我一下子就想起了电影《黑色星期五》里的营地。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我忍不住笑出了声。我拿起一件制服,在镜子前比划着,仿佛自己也变成了那个在森林里探险的美国男孩。这件衣服不再是简单的童子军制服,它变成了一种跨越文化的符号,一种对童年、对冒险、对未知的向往。

最让我惊讶的是,我居然在一家店里看到了我的大学卫衣——加大码的深蓝色,胸前印着“UC Berkeley”的字样。这件卫衣,我记得我有一件一模一样的,只是我的那件已经旧得不能再穿,被我扔在了旧金山家里。我走近摸了摸那件卫衣,它的褪色和磨损和我的那件几乎一模一样。我猜想,这件卫衣的主人可能也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华裔美国人,他或她毕业后回到日本,把这件充满回忆的衣服留在了这里。那一刻,我觉得我和这个陌生人在东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相遇了。

东京的旧货店,像极了一个个爱国主义的波普艺术(pop art)画廊。但这种“爱国”,不是狭隘的国家主义,而是对一切有故事、有记忆的旧物的致敬。它把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碎片,重新整合、重新演绎,让它们在这里焕发新生。在我看来,这是挺有意思的,所以记上几笔,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