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虚构的推翻与重构

裴庄欣zxpei (2025-09-02 12:59:49) 评论 (0)

现实与虚构的推翻与重构

Victoria 柳钰媛

裴庄欣,1989年

2024年6月,裴庄欣的个展“殿堂”在上海醍醐艺术空间拉开序幕,展出艺术家跨越半个世纪的油画、水彩和速写作品。展览名称“殿堂”取自于其被西藏美术馆收藏的代表作,以及此次展出的同名系列作品。这是裴庄欣自2001年在纽约亚洲文化中心举办个展以来,时隔23年再次呈现的个人展览。

作为西藏现当代美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成长于西藏,曾在西藏参与大量展览和文艺工作,随后留学移居美国。他独特的绘画风格不仅源于在西藏成长的经历,也深受个人命运与时代变革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裴庄欣持续半个世纪的西藏主题作品进行阶段性的分析与梳理,同时向更广泛的公众介绍他的艺术经历。通过剖析其个人经历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我们将展现裴庄欣在绘画中所进行的精神探索与隐喻表达,以及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西藏美术史脉络。

 





裴庄欣195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他的母亲在四川音乐学院的幼儿园任绘画老师,他也在川音大院里与小伙伴开始学习绘画。1971年,15岁的裴庄欣随家人来到西藏昌都,在当地的汽车修理厂学工。因为对绘画的热爱,他很快开始在昌都地区和西藏自治区担任美术创作工作,早于随后陆续进入西藏的内地画家。他从汽修厂的黑板报开始,逐渐为当地各单位绘制了大量宣传画。1973年,他的作品《青春献给新西藏》在西藏日报发表,随后调入昌都地委宣传部,担任美术宣传员。尽管主要工作是创作宣传画,裴庄欣也较早有机会接触到了西方和中国的油画作品。

 



 



1973年,裴庄欣在工作室,背后墙上有两张水粉颜料临摹,左为提香名作《基督与伪君子》;右为俄罗斯画家阿尔希波夫《洗衣妇》。

 

裴庄欣70年代昌都的书架,背景上为临摹的列维坦风景画。



在他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画室里,挂着临摹提香,阿尔希波夫等西方艺术家作品。昌都地处偏远,信息流通十分有限,但当地的文艺生活并非完全真空。裴庄欣回忆说,用铁丝制成的天线连着短波收音机,偶尔能收听到古典音乐。当地唯一的新华书店只有两名店员,每年都能看到最新两三本书籍。书店仓库还找到中国油画家董希文西藏行的印刷品,了解到这世上还存在过文艺复兴三杰。此次展出的1973年作品《基督与伪君子》中,我们可以看到17岁的艺术家在没有任何专业训练的情况下进行大胆临摹与尝试的成果。

1974至1975年间,裴庄欣前往昌都江达县字嘎牧区格里贡乡,参与人民公社建设。在下乡期间,作为工作队成员,他深入了解当地情况,并在拜访各家各户时创作了大量人物头像速写,描绘了贫困妇女、藏族青年以及地方活佛等人物。这些作品当时并未收到太多关注和评论,但工作队成员会将这些速写作品像经幡一样用别针挂起来展示。在现存的五幅速写作品中,水粉的快速笔触生动地刻画了人物面部特征,呈现出牧区独特的生活环境,反映出裴庄欣在接受学院派训练前便具备的细腻观察力。这段下乡经历也为他后来,众多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牧区写实风格的人物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灵感。

 



 

从左至右为:基督与伪君子,纸面油画,1973 阿郎活佛,纸面水粉颜料,1975 其加,纸面水粉颜料,1974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也是与内地文化交流最密切的城市。1972年,裴庄欣首次随车队前往拉萨。在朋友引荐下,他带着一叠自己的铅笔素描拜访了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便到西藏工作与创作的画家叶星生。他在布达拉宫脚下的藏式楼内提议裴庄欣“多写生”,屋子里挂满的各类画作也给裴庄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4年,裴庄欣随西藏美术代表团和藏族美术专业画家前往云南昆明参观“户县农民画展”,并拜访了分别自上世纪五十和七十年代起以西藏为创作主题的版画家李焕民和徐匡,1976年,裴庄欣到拉萨参与自治区工农兵批林批孔创作组。之后住在老城区新设立的西藏美术摄影办公室,并见到了刚在此工作的黄素宁,以及她带来的一些自内地优秀青年画家的作品,其中包括了陈丹青。当时裴庄欣还创作出第一幅油画“冰雪融化的时候”发表于西藏日报。裴庄欣早期对各种艺术门类的尝试 ,持续不断的速写练习和创作实践,以及多年在藏地工作和生活经历,为他在考入专业美术学院前,即有做好了充分创作功底的准备。

 



 



1976年参加工农兵美术创作组,第一排右三为裴庄欣

 

1978年裴庄欣在布达拉宫前

 



1978年,高考刚恢复,裴庄欣凭借素描和创作的高分成绩,成功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成为自治区仅有的三名录取者之一。裴庄欣回忆道,在西藏报考美术院校并非易事,考试用的石膏像在飞机运输途中受损,最终由西藏军区的战士们充当模特完成考试。美院学习的第二年,裴庄欣开始进入更大的、全国性的展览体系,向全国青年美展投稿2幅作品,其中包括此次展出的《鸽子》和《殿堂》,虽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思潮充满变化的时期,仍因稿件的宗教主题,不同于四川美术学院频繁入选的写实主义和伤痕美术作品,上述作品均未入选。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继上世纪中叶第一波“西藏热”及董希文为代表的中国油画本土化探索之后,第二波以西藏为主题的绘画潮流开始兴起。艺术家在西方技法和新思潮的影响下,试图探索中国艺术现代化的道路,并将其融入了西藏主题的创作之中。改革开放的序幕逐渐拉开,新的反思与表达不断涌现,宣传画的需求减少,艺术家们有了全新的命题和选择,西藏成为了当时满怀艺术理想的文艺创作者们的沃土。

 



 

 

 



殿堂(局部),布面油画,1980 唤(呼唤),原标题为鸽子,纸本碳笔,1979 牧区的锅庄(局部),入选四川省青年美展,布面油画,1979



毕业后回到拉萨,裴庄欣开始在西藏革命展览馆工作。1982年,他在拉萨创办了西藏首个业余美术培训班,为期40天。不少参加培训班的学员随后考入美术类院校,成长为职业艺术家。西藏主题绘画潮流的兴起、交通便捷的不断提升,都让拉萨的文化艺术交流气氛热烈。1985年,美国最具代表性的现当代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甚至曾带着作品,在裴庄欣所供职的西藏革命展览馆办展,吸引了拉萨的文艺工作者们前往一探先锋艺术的究竟。

 



1982年美训班合影留念

 



倒是在1984年前后,裴庄欣即已创作了一系列充满强烈个人色彩的表现主义作品,其中包括了《汽车上的康巴》、此次展出的《呐喊》、《哲蚌寺的冬之旅》和《色拉寺后山向下俯瞰》等。这些作品都由他在短时间内爆发性地完成,部分作品的创作时间不超过半天。与艺术家此前写实风格作品所展现的精准造型和光影技巧截然不同,这在这个阶段,裴庄欣更多采用明快果断的,甚至带有疯狂意味的油画刀刮出的造型效果,寺庙建筑群,冬季干枯的树枝、僧袍堆叠的皱褶、热巴舞者富有律动的裙摆等等意向,呈现出质感粗犷,极限挑战的精神昂扬一面。

 



 

 



呐喊(局部),布面油画,1983 从色拉寺后山向下俯瞰(局部),布面油画,1983

 



在这一时期,裴庄欣的创作也深受宗教画面的影响。从美院回到拉萨一年后,他创作了《致敬米开朗基罗》,其形象取材于其在美院时非常着迷的米开朗基罗未完成的雕塑《基督下十字架》。这幅作品用紫色和土黄的基调,强调了基督孱弱的身体形象,展现出对神性与信仰的思考或期待。

从1980年代初开始,西藏的寺庙逐渐重新开放,宗教活动逐步恢复,政府部门也开始召集人力抢救和修复佛教壁画等艺术资源。裴庄欣曾多次参与寺庙壁画的修复工作,临摹了大昭寺、乃琼寺、贡嘎曲德寺等代表了西藏艺术史关键节点的壁画。沉寂已久的殿堂再度开放,这些壁画得以重现它们的面貌。通过画册,裴庄欣早早已对艾尔·格列柯等西方艺术家的中世纪宗教绘画十分熟悉,在临摹眼前的西藏壁画时,他发现了极为相似的元素——画面中对结构的表现、人物造型的繁复,以及画面所传达的庄严肃穆,使他深感共鸣。

1986年,传召大法会恢复举办,裴庄欣又有幸来中心位置,目睹了这一法号齐鸣、庄严恢弘的盛大仪式。与日常信众朝佛的景象不同,大量僧侣聚在一起、诵经奏乐的震撼场面给裴庄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宗教人物和场面逐渐内化为裴庄欣最具有代表性的绘画题材,僧人披上袈裟的瞬间、寺庙里排队等候朝拜的信众们、殿堂里摇曳的酥油灯,都成为裴庄欣重要作品中的核心元素。

 



向米开朗基罗致敬(局部),布面油画,1983 

 

大昭寺唐代壁画临摹(局部),布面水粉颜料,1984

 

传召大法会(局部),布面油画,1986

 



整个八十年代也是裴庄欣多元实践的时期,除了油画以外,他还拍摄了大量摄影作品,创作了实验性的拼贴和雕塑作品,并有组诗入选《西藏文学》《诗选刊》。在布达拉宫脚下,他与作家马原、扎西达娃、龚巧明、摄影家旺久多吉和扎西次登等文艺工作者们朝夕相处,频频碰撞出狂热的灵感与火花,激发出对各种新尝试的热情。

 



约1984年,裴庄欣在哲蚌寺晒大佛期间拍摄观看展佛的人群

 

中图:1986年,传召大法会首次恢复期间,裴庄欣摄于大昭寺楼顶

 

 

上世纪80年代活跃在西藏的部分文艺创作者们,照片前排从左至右分别为为裴庄欣、扎西达娃(作家)、叶农(音乐家)、赵丽、龚巧明(作家、已故);后排左二田文(作家,已故)、左三张晓红(画家)、右一马原(作家)。



在大量的个人创作之后,裴庄欣还承包了西藏革命展览馆的西面仓库,开创了西藏第一家商业性画廊Tibet Gallery,展示和售卖包括油画、国画、摄影与唐卡在内的各类艺术作品,吸引了本土与外来游客的关注,场面热闹非凡。

 



西藏第一家商业性画廊Tibet Gallery,裴庄欣为来访者讲解

 

裴庄欣与友人在工作室,墙上为裴庄欣上世纪80年代作品《穿袈裟》和《沐浴节》

 



1989年,裴庄欣结束了自己在西藏近20年的生活。当时,西藏文艺思潮的迸发,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而逐渐回落,据裴庄欣回忆,其中也包括自文艺界的重要人物龚巧明突发车祸去世后,加上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原本欣欣向荣的氛围也渐渐消散。在艺术家群体中,曾一时席卷而来的理想主义艺术有了衰退的迹象,这些可能导致了一些文艺工作者转而从事其他行业,没有继续自己的职业艺术生涯。对于那些离开西藏后继续从事绘画的艺术家而言,西藏的创作是他们职业生涯中难以磨灭的经历,而裴庄欣则在离开西藏以后依然将西藏作为一生的创作核心。

裴庄欣获得“美中文化教育交流基金会”全额奖学金后,前往纽约州立大学艺术系留学。美国的生活与他之前的经历截然不同,在文化差异巨大的环境中,他为生计和家庭奔波。然而,他未放弃对喜马拉雅艺术精神的探索。离开了西藏狭小的工作室,美国住所的车库多年来成为了他的新画室,依旧弥漫着油漆和颜料的气息。眼前的景象已然不同,海外博物馆的藏品和网络媒体让裴庄欣再次沉浸在与西藏相关的图像中。他专注于通过搜索引擎上浏览有关西藏的文献和历史图像,在博物馆中花费大量时间细致观赏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来自喜马拉雅地区的物件。2000年以后,裴庄欣创作的多张布达拉宫与大昭寺体现出他对拉萨这座古城的回望。这段漫长的时间里,2001年,在曼哈顿亚洲艺术中心举办了第一次“裴庄欣西藏油画展”之后,作品在纽约州政府大楼,费城美国家历史博物馆也有展出。

脱离了眼前的西藏,裴庄欣在画布上面临全新的挑战。他在西藏的经历既是被推翻的过去,也是他重构与自我救赎的动力来源。这段历史不仅塑造了他的艺术视角,更激发了他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剧变的深度和反思,促使他在新环境中不断探索与表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美国以后,裴庄欣创作了《虚构的雪域》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部分沿用了写实技法,同时保留了表现主义时期人物造型的风格化刻画。值得一提的是,他引入了大量全新的意象和图像素材,使作品似乎蕴含了寓言(allegory)和叙事(narrative)的潜能。他将不同的历史图像几乎怪诞地重叠与融合,让观者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在推翻先前视觉经验的同时,他重构的图像又赋予了新的叙事可能,使观众在现实与虚构之间徘徊。至此,裴庄欣通过对自己在西藏全部经历的回望,又完成了一次自我反省与探索的突破。

自开始绘画以来,裴庄欣不拘泥于任何一种风格。2006年,裴庄欣在北京安置了自己的工作室,继续进行“虚构的雪域”这类主题至今。在近年的作品中,他的创作意向着重于神像与花卉,松弛柔滑的线条勾勒出女神的轮廓,而愈发鲜亮的色彩在画布上仿佛流动起来。尽管早期受到苏联写实派、学院训练以及西方宗教画等多重影响,裴庄欣始终忠于个人经历中的自我表达。这些风格与影响紧密反映了他个人的思考与时代的深刻变迁。长期以来,裴庄欣的作品几乎隐匿于大众的视野和市场体系之外,对于其创作中多重脉络的梳理,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其作品、展现其尚未被充分认知的成就,也将为理解和阐释西藏现当代美术史提供重要的入口。

 



拉萨有大象,布面油画,2017

 

红色的元素,布面油画,2017

 

虚拟的佛诞,布面油画,2021

 



Victoria 柳钰媛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研究藏地艺术与影像,学术兴趣着重于图像历史、视觉文化与媒介研究,本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艺术史系,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其博士论文探讨二十世纪以来摄影和图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星标“醍醐”,和西藏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