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一件绒线衫,先要起头。大姆妈原来不会结绒线衫,她做手套,绒线手套上绣花出口的,以一打记数。小学五年级自动退学,好像是狄更斯年代的英国童工。两个表姐小时候的绒线衫是我母亲织。最早还用做手套多余的线,一根一根存下来打结。那种结母亲教过我,像蚊蚊吶大小。如果结是饭苍蝇大小,就不是巴结过日子的样子了。一件绒线衫里面藏了理得清的线头。即便是里面的线头,要用绒线竹针钩进去,看不见为止。所以我去二手店,分辨得出是手织还是机器织,里面有线头的是手织,老早的那种极致心思一点点消失。那种光滑的竹针也被钢针取代。年久失修的竹针像篾席,色沉。
这种心思还体现在节约领。“翻行头”,也表现在翻“节约领”了。官宦、资本家或文艺届高层的上海人毕竟是少数。像Lucy姐妹有进口自行车,初中就有进口手表“罗马”(或“大罗马”),她父亲给四个女儿都买了。她喜欢三姐的款,连她姆妈都说人情,换给四小姐小宝。我母亲小Lucy三岁,只有一件短袖衬衫,自学照样子做的,晚上洗了早上穿,她读的是光明中学,黄浦区重点,原名“中法公学”,1886年。Lucy读的是徐汇中学,不是区重点,是法国耶稣会创办,上海最早的西式中学,1850年。
上海历史博物馆玻璃展柜,有徐汇公学的实验室仪器。这所中学是法国耶稣会的蓝图之一,还有土山湾孤儿院,天文台,等等。近代教育家马相伯十二岁从丹阳考入徐汇公学。我七年前深秋在土山湾博物馆邂逅创办人陈老先生,他介绍的。身后橱窗摆着马相伯的一只碗、一件棉袍。我读中国教育史的老师都没有讲的这么详细,马相伯的弟子有蔡元培。
我喜欢收集校史点滴。它们好像线头隐藏在社会变革的旧棉袍。蔡元培故居在我去等厨师长下班的华山路上,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校是离我上班的学校很近的。我去区里开会,常坐在“爱国”旁边。那时点名也是,“民立”“爱国”、“育才”、“市西”、“时代”,等等,一路叫下来。都是有校史细数从前。当年文坛现代派的“洋场恶少”住“市西”附近,有《纽约客》记者女友的“富家女婿”长子是“时代”退休英文老师。
Lucy借给我读的一本表叔的英文回忆录,里面有一张她姑婆的黑白照,五寸大小,坐在沙发上“结绒线衫”,长波浪,穿旗袍,好像一幅《良友》封面照。民国大总统的长媳也会织绒线,就像英国女王蹲下剪花枝、遛狗。这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Lucy也织,前些年还织了给Baby的绒线鞋放在礼盒,哪个朋友要,赠送。我现在留着她织过的一顶Baby帽子,纪念。她十几年前织给我的背心围巾帽子倒是或捐或送人。
上海人被外地人嘲笑过“节约领”。但是,我不会自嘲这点。它和把线头隐藏是一样的,起源于要面子,是“半两”粮票的逻辑。不必去解释。维特根斯坦说,“对某人谈他不理解的东西是徒劳的,哪怕你告诉他,他也照样不能够理解。”我网络里摘抄句,不知是不是真讲过。
到了金澄宇《繁花》,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就是生活里的哲学,两个字,“不响”。
外婆去世十年后,我豁然开朗,她真的是离世都做到了“不响”。逆来也可以逆来顺受。一个女人的逆来顺受来自父母、丈夫或者是子女了。张中行说,“顺生”。格调瞬间提升。到底是咬文嚼字。
黄老师有没有顺生?艺艺在2010年七月说过黄老师最后不再嘱咐她们像以前那样照顾好父亲。G很快再婚了,验证了老房子着火烧得快。
九月开场就像一条分界线,八月三十一日早上我与友人小聚在葡萄牙Bakery喝咖啡。就像早上我到后院掐掉黄瓜雄花一样,即便我今天九月二日在“豆子”喝了咖啡绕过去买一只面包。前天坐过的角落落寞着。
这家店离散步的小公园近。但我疫情封城开放后才第一次进,招牌上写的店名是“The Progress Bakery ”。现在,侧面的招牌还在,正门上的字仅剩“gress”。窗玻璃上已经印上新东家名字,并且装了遮阳的白纱窗帘,在窗的一半高度。很简单的白桌椅,地板没有换,仍然是塑料的那种,磨破了,没有跟上“Progress ”。每次经过,想到Alice Munro的小说篇名The Progress of Love 《爱的进程》,写的是亲情里的爱恨交织。亲情不是那么想当然的语文课本上陈旧的中心思想。或许,有的家庭亲情就如招牌上残缺了字母。
《李尔王》里李尔以为分了地给两个甜言蜜语的女儿,颐养天年,却以悲剧收场。与上海电视节目“老娘舅”里的家事无多大本质区别。
我问收银,她说上面的招牌马上要换新的。我们在“进程”中。
修改于九月四日
月未央(6)
觉晓 (2025-09-02 13:37:42) 评论 (6)结一件绒线衫,先要起头。大姆妈原来不会结绒线衫,她做手套,绒线手套上绣花出口的,以一打记数。小学五年级自动退学,好像是狄更斯年代的英国童工。两个表姐小时候的绒线衫是我母亲织。最早还用做手套多余的线,一根一根存下来打结。那种结母亲教过我,像蚊蚊吶大小。如果结是饭苍蝇大小,就不是巴结过日子的样子了。一件绒线衫里面藏了理得清的线头。即便是里面的线头,要用绒线竹针钩进去,看不见为止。所以我去二手店,分辨得出是手织还是机器织,里面有线头的是手织,老早的那种极致心思一点点消失。那种光滑的竹针也被钢针取代。年久失修的竹针像篾席,色沉。
这种心思还体现在节约领。“翻行头”,也表现在翻“节约领”了。官宦、资本家或文艺届高层的上海人毕竟是少数。像Lucy姐妹有进口自行车,初中就有进口手表“罗马”(或“大罗马”),她父亲给四个女儿都买了。她喜欢三姐的款,连她姆妈都说人情,换给四小姐小宝。我母亲小Lucy三岁,只有一件短袖衬衫,自学照样子做的,晚上洗了早上穿,她读的是光明中学,黄浦区重点,原名“中法公学”,1886年。Lucy读的是徐汇中学,不是区重点,是法国耶稣会创办,上海最早的西式中学,1850年。
上海历史博物馆玻璃展柜,有徐汇公学的实验室仪器。这所中学是法国耶稣会的蓝图之一,还有土山湾孤儿院,天文台,等等。近代教育家马相伯十二岁从丹阳考入徐汇公学。我七年前深秋在土山湾博物馆邂逅创办人陈老先生,他介绍的。身后橱窗摆着马相伯的一只碗、一件棉袍。我读中国教育史的老师都没有讲的这么详细,马相伯的弟子有蔡元培。
我喜欢收集校史点滴。它们好像线头隐藏在社会变革的旧棉袍。蔡元培故居在我去等厨师长下班的华山路上,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校是离我上班的学校很近的。我去区里开会,常坐在“爱国”旁边。那时点名也是,“民立”“爱国”、“育才”、“市西”、“时代”,等等,一路叫下来。都是有校史细数从前。当年文坛现代派的“洋场恶少”住“市西”附近,有《纽约客》记者女友的“富家女婿”长子是“时代”退休英文老师。
Lucy借给我读的一本表叔的英文回忆录,里面有一张她姑婆的黑白照,五寸大小,坐在沙发上“结绒线衫”,长波浪,穿旗袍,好像一幅《良友》封面照。民国大总统的长媳也会织绒线,就像英国女王蹲下剪花枝、遛狗。这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Lucy也织,前些年还织了给Baby的绒线鞋放在礼盒,哪个朋友要,赠送。我现在留着她织过的一顶Baby帽子,纪念。她十几年前织给我的背心围巾帽子倒是或捐或送人。
上海人被外地人嘲笑过“节约领”。但是,我不会自嘲这点。它和把线头隐藏是一样的,起源于要面子,是“半两”粮票的逻辑。不必去解释。维特根斯坦说,“对某人谈他不理解的东西是徒劳的,哪怕你告诉他,他也照样不能够理解。”我网络里摘抄句,不知是不是真讲过。
到了金澄宇《繁花》,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就是生活里的哲学,两个字,“不响”。
外婆去世十年后,我豁然开朗,她真的是离世都做到了“不响”。逆来也可以逆来顺受。一个女人的逆来顺受来自父母、丈夫或者是子女了。张中行说,“顺生”。格调瞬间提升。到底是咬文嚼字。
黄老师有没有顺生?艺艺在2010年七月说过黄老师最后不再嘱咐她们像以前那样照顾好父亲。G很快再婚了,验证了老房子着火烧得快。
九月开场就像一条分界线,八月三十一日早上我与友人小聚在葡萄牙Bakery喝咖啡。就像早上我到后院掐掉黄瓜雄花一样,即便我今天九月二日在“豆子”喝了咖啡绕过去买一只面包。前天坐过的角落落寞着。
这家店离散步的小公园近。但我疫情封城开放后才第一次进,招牌上写的店名是“The Progress Bakery ”。现在,侧面的招牌还在,正门上的字仅剩“gress”。窗玻璃上已经印上新东家名字,并且装了遮阳的白纱窗帘,在窗的一半高度。很简单的白桌椅,地板没有换,仍然是塑料的那种,磨破了,没有跟上“Progress ”。每次经过,想到Alice Munro的小说篇名The Progress of Love 《爱的进程》,写的是亲情里的爱恨交织。亲情不是那么想当然的语文课本上陈旧的中心思想。或许,有的家庭亲情就如招牌上残缺了字母。
《李尔王》里李尔以为分了地给两个甜言蜜语的女儿,颐养天年,却以悲剧收场。与上海电视节目“老娘舅”里的家事无多大本质区别。
我问收银,她说上面的招牌马上要换新的。我们在“进程”中。
修改于九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