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县,蒙古语称为“多伦诺尔”,意为七个湖泊,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阴山山地东端北麓,背靠草原、面向京津,是内蒙古距北京最近的旗县。这里是著名的“多伦诺尔会盟”的发生地。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皇帝在这里举行多伦诺尔会盟,将漠北蒙古正式归附清朝中央政府,改变了当时东北亚的政治格局。从此,多伦诺尔迅速发展起来,逐渐成为蒙古地区的藏佛教之都、旅蒙商贸中心和军事重镇。多伦因水而得名,因会盟而兴,因商贸而盛。康雍乾三朝是多伦最兴旺时期,城中聚集了汉、满、蒙、回藏各族同胞,地位空前重要。鼎盛时期拥有四千余家商号,18万人口,相当于当时北京人口的一半。清末以后,政府对多伦地区的宗教事务支持度下降,僧人们大量搬离,老街上手工业迅速衰落。外蒙独立后,多伦更是失去了内外蒙交通要道的地位,商业贸易大大减少,从此一蹶不振。后来又经过几次军队洗劫,多伦人口锐减,市井萧条,建国后也未能重振。近年来多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荣誉称号。
酒店门前这一对母与子的雕像,体现了多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竭尽全力保护野生动物
走进餐厅,漂亮的摆桌让我眼前一亮,蒙古特色的餐具器皿让人十分喜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早晨,也是这么一大桌,除了奶茶、油果等早餐食品外,还有大块的牛羊肉,非常丰富。看来蒙古人的传统非常重视早餐
汇宗寺
汇宗寺是多伦最主要的古迹,它见证了康熙皇帝将漠北蒙古纳入版图的一段辉煌历史。明末清初的蒙古分布在戈壁大漠的南面、北面和西面,根据其地理位置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内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和漠西蒙古(西蒙古)。漠南蒙古的问题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已经解决,划入清朝版图,由中央派大臣直接节制,称为内属蒙古。康熙亲政后主要面临的是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问题。漠北喀尔喀蒙古也分为三部分,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和札萨克图汗部,他们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在皇太极时期就以“九白之贡”承认清廷的宗主地位。他们之间时常有争斗,加上沙俄和漠西蒙古的准格尔从中挑拨,战争爆发,影响了清廷的边疆安宁。土谢图汗部不敌准格尔噶尔丹,逃到内蒙古长城边外,请求清廷庇护。噶尔丹也借口追赶土谢图汗部,来到内蒙克什克腾旗的乌兰布统。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亲率十万大军在乌兰布统击败准格尔。随后把握时机,利用漠北蒙古内部的纷争,采用会盟的方式,解决喀尔喀蒙古的难题。康熙帝于次年帅官兵亲临塞外,来到距北京800里的多伦诺尔,与蒙古各部贵族进行会盟。会盟平息了喀尔喀蒙古各部之间的积怨与纷争,通过编旗、封爵、和法律制度,稳定喀尔喀蒙古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清王朝对漠北地区的管辖得到加强。会盟过后,应蒙古各部王公请求,在这块“川原平衍、水泉清溢,去天闲,刍牧之场甚近“之地修建喇嘛寺庙以示纪念。寺庙建成后,康熙曾多次来寺庙拈香礼拜,命五世达赖大弟子章嘉呼图克图国师住持该寺,赐名汇宗寺,取“江汉朝宗于海”寓意,并敕额御书“汇宗寺”。汇宗寺成为内蒙黄教的中心寺庙,章嘉活佛总管内蒙喇嘛教。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汇宗寺毁于战火。
我们来到汇宗寺前,广场上伫立着多伦诺尔会盟的纪念碑,寺院很雄伟宏大。万老师告诉我们,寺院的主要建筑是近期修建的。他带着我们径直走进旁边较小的庙宇善因寺,告诉我们这里才是老建筑,当初章嘉大师住的地方。1945年的战火,导致几乎整个寺院被毁,只有这个小院,有活佛的加持,神奇地逃过一劫。打量眼前这座寺庙,这是一个典型的喇嘛庙,寺院不大,简单的四合院,分为前殿、偏殿和大雄宝殿。前殿两个转经筒,大雄宝殿中供着佛祖,几个喇嘛在帐前念经。没想到琳居然是佛教徒,我们按照指示,围绕大殿转了一圈才离开。
多伦诺尔会盟纪念碑
归宗寺,康熙三十年(1691年)应蒙古各部王公请求,为纪念多伦诺尔会盟修建。寺院由一世哲布尊丹巴活佛洛桑丹贝坚赞设计并主持修建。康熙三十九年,多伦寺院基本完工,康熙命章嘉呼图克图国师住持该寺,赐名汇宗寺。汇宗寺成为内蒙黄教的中心寺庙,但毁于1945年的战火中。如今的寺院是近年重修的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皇帝下令在汇宗寺西南新建一座善因寺,赐给章嘉国师。章嘉国师在这里主持兹寺、集会喇嘛、讲习经典、广行妙法。原有钟鼓楼两座,御书满汉碑亭各一,正殿两重,前殿为楼,房间八十一间。如今就剩下这个小院子
前殿两个巨大的转经筒
院子不大,战火中幸存,真不容易
大雄宝殿内,喇嘛们正在专心诵经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元王朝龙兴之地,蒙元王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对外交往中心。它是由蒙古族在13世纪建立的中国元朝的第一个都城,是蒙古族从草原崛起,入主中原并统一全国的战略基地,以及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元上都遗址地处漂亮的金莲川草原,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蒙古宪宗元年(1251年)蒙哥汗在漠北即位,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南下驻帐于滦河上游的金莲川地区,建立金莲川幕府。宪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在滦水北岸建城,初名开平府。四年后,忽必烈在开平府登基称汗建立元朝,改年号为元中统元年(1260年),定都开平府,改名为上都,古称上京。从此开启了元朝蒙古人对中原98年的统治。元上都曾经是规模宏大、繁华兴旺的大都市。马可波罗于1275年来到上都,他曾这样描述:“上都是忽必烈大汗建造的都城,他还用大理石和各种美丽的石头建造了一座宫殿。宫殿设计精巧,装饰豪华,整个建筑令人叹为观止”。后来忽必烈在北京建立大都,改上都为夏都,确定两都巡幸制度。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红巾军攻陷上都,宫阙城池毁于兵火。明初,朝廷在元上都旧址设开平卫治所,明宣德年间开平卫治所南迁,旧址逐渐夷为废墟。元上都遗址融合了蒙古文化、华夏文明,记录了人类历史上一段重要文明阶段,是中华文明和游牧文明交融的里程碑。2012年,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今天是我们在内蒙的最后一天,下了两整天的雨终于停了。天空开始变蓝,太阳露出了笑脸,我们更是兴奋不已,终于可以在大草原上撒欢儿了。我们来到坐落在金莲川草原的元上都遗址,放眼望去,草原上金莲花开放。工作人员指着远处长长的龙岗山告诉我们,那是是元朝的龙脉所在。坐上接驳车,穿过草原,我们来到宫城遗址区。元上都遗址主要由宫城、皇城、外城、关厢、寺庙、墓群、水利工程等组成。整齐对称的街巷、错落有致的建筑遗址,构成了这座大型古代都城。
元上都平面示意图,分为外城、皇城和宫城,占地约为250平方公里
元上都坐落在美丽的金莲川草原上
工作人员指着远处的长形山脉告诉我们,那是元朝蒙古人的龙脉所在
草原上开着金莲花,现在还不是花期。 7-8月,金莲花大面积开放,可使得整个草原变成金黄色,尤为好看
我们一行人向着宫城遗址走去
御天门,宫城南门,位于皇城和宫城南北中轴线上,进宫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御天门内有宽阔的广场,皇帝下达诏旨要在御天门前发布。
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偏北,是皇帝处理朝政以及起居的地方。宫城南北长620米,东西宽570米,面积约为35公顷,设御天门、东华门、西华门三座城门。正中中轴线上有御天门、正殿大安阁、和穆清阁。另外,水晶殿、洪禧殿、睿思殿、清宁殿等随形就势自由分布,城四隅建有角楼。
大安阁遗址, 大安阁是上都的主要宫殿,位于宫城中央,是上都宫城的正殿。元朝皇帝在此举行重大朝政典礼,以及临朝、议事、修佛、与大臣聚会等日常活动,相当于元大都的大明殿。忽必烈之后,元成宗、武宗、天顺帝、文宗、顺帝等五位皇帝在此登基 。据记载,大安阁为拆迁汴梁熙春阁材料修建,雄伟壮观、金碧辉煌,“高二百二十尺,广四十六步有奇”。大安阁是元朝皇帝处理政务、接见外国使节场所。忽必烈在此接见了马可波罗一行。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写道:大厅和层间涂上了黄金,然后用各种各样的鸟兽花卉图案加以装饰,精美绝伦,巧夺天工,让人叹为观止。
穆清阁位于皇城中轴线的北端,是皇帝议事、宴饮、赏乐、纳凉、和举行游皇城仪式的重要场地
元上都的城市建设风格既突出了中国传统的“背山面水”城市规划,也体现了游牧文化“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风貌。建筑类型有固定式宫殿建筑,也有移动式毡帐建筑。黄色琉璃瓦和汉白玉大理石,均为中华传统都城的建筑元素。
元上都城的道路系统由10-12米宽的主干道和7-8米宽的次干道构成,呈横平竖直的汉式规整路网,辅以数量众多草原城市自由布局的窄小道路,连通各建筑或院落。
回程中经过这条小溪,不知是谁眼尖地叫了一声:快看,有鹿!我们请接驳车司机停车,掏出手机,远远地对着它们开拍
还是万老师的长枪给力
未完待续
内蒙古三日游 4 多伦(上)
林间溪 (2025-09-01 23:01:22) 评论 (0)多伦县,蒙古语称为“多伦诺尔”,意为七个湖泊,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阴山山地东端北麓,背靠草原、面向京津,是内蒙古距北京最近的旗县。这里是著名的“多伦诺尔会盟”的发生地。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皇帝在这里举行多伦诺尔会盟,将漠北蒙古正式归附清朝中央政府,改变了当时东北亚的政治格局。从此,多伦诺尔迅速发展起来,逐渐成为蒙古地区的藏佛教之都、旅蒙商贸中心和军事重镇。多伦因水而得名,因会盟而兴,因商贸而盛。康雍乾三朝是多伦最兴旺时期,城中聚集了汉、满、蒙、回藏各族同胞,地位空前重要。鼎盛时期拥有四千余家商号,18万人口,相当于当时北京人口的一半。清末以后,政府对多伦地区的宗教事务支持度下降,僧人们大量搬离,老街上手工业迅速衰落。外蒙独立后,多伦更是失去了内外蒙交通要道的地位,商业贸易大大减少,从此一蹶不振。后来又经过几次军队洗劫,多伦人口锐减,市井萧条,建国后也未能重振。近年来多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荣誉称号。
酒店门前这一对母与子的雕像,体现了多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竭尽全力保护野生动物
走进餐厅,漂亮的摆桌让我眼前一亮,蒙古特色的餐具器皿让人十分喜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早晨,也是这么一大桌,除了奶茶、油果等早餐食品外,还有大块的牛羊肉,非常丰富。看来蒙古人的传统非常重视早餐
汇宗寺
汇宗寺是多伦最主要的古迹,它见证了康熙皇帝将漠北蒙古纳入版图的一段辉煌历史。明末清初的蒙古分布在戈壁大漠的南面、北面和西面,根据其地理位置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内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和漠西蒙古(西蒙古)。漠南蒙古的问题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已经解决,划入清朝版图,由中央派大臣直接节制,称为内属蒙古。康熙亲政后主要面临的是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问题。漠北喀尔喀蒙古也分为三部分,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和札萨克图汗部,他们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在皇太极时期就以“九白之贡”承认清廷的宗主地位。他们之间时常有争斗,加上沙俄和漠西蒙古的准格尔从中挑拨,战争爆发,影响了清廷的边疆安宁。土谢图汗部不敌准格尔噶尔丹,逃到内蒙古长城边外,请求清廷庇护。噶尔丹也借口追赶土谢图汗部,来到内蒙克什克腾旗的乌兰布统。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亲率十万大军在乌兰布统击败准格尔。随后把握时机,利用漠北蒙古内部的纷争,采用会盟的方式,解决喀尔喀蒙古的难题。康熙帝于次年帅官兵亲临塞外,来到距北京800里的多伦诺尔,与蒙古各部贵族进行会盟。会盟平息了喀尔喀蒙古各部之间的积怨与纷争,通过编旗、封爵、和法律制度,稳定喀尔喀蒙古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清王朝对漠北地区的管辖得到加强。会盟过后,应蒙古各部王公请求,在这块“川原平衍、水泉清溢,去天闲,刍牧之场甚近“之地修建喇嘛寺庙以示纪念。寺庙建成后,康熙曾多次来寺庙拈香礼拜,命五世达赖大弟子章嘉呼图克图国师住持该寺,赐名汇宗寺,取“江汉朝宗于海”寓意,并敕额御书“汇宗寺”。汇宗寺成为内蒙黄教的中心寺庙,章嘉活佛总管内蒙喇嘛教。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汇宗寺毁于战火。
我们来到汇宗寺前,广场上伫立着多伦诺尔会盟的纪念碑,寺院很雄伟宏大。万老师告诉我们,寺院的主要建筑是近期修建的。他带着我们径直走进旁边较小的庙宇善因寺,告诉我们这里才是老建筑,当初章嘉大师住的地方。1945年的战火,导致几乎整个寺院被毁,只有这个小院,有活佛的加持,神奇地逃过一劫。打量眼前这座寺庙,这是一个典型的喇嘛庙,寺院不大,简单的四合院,分为前殿、偏殿和大雄宝殿。前殿两个转经筒,大雄宝殿中供着佛祖,几个喇嘛在帐前念经。没想到琳居然是佛教徒,我们按照指示,围绕大殿转了一圈才离开。
多伦诺尔会盟纪念碑
归宗寺,康熙三十年(1691年)应蒙古各部王公请求,为纪念多伦诺尔会盟修建。寺院由一世哲布尊丹巴活佛洛桑丹贝坚赞设计并主持修建。康熙三十九年,多伦寺院基本完工,康熙命章嘉呼图克图国师住持该寺,赐名汇宗寺。汇宗寺成为内蒙黄教的中心寺庙,但毁于1945年的战火中。如今的寺院是近年重修的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皇帝下令在汇宗寺西南新建一座善因寺,赐给章嘉国师。章嘉国师在这里主持兹寺、集会喇嘛、讲习经典、广行妙法。原有钟鼓楼两座,御书满汉碑亭各一,正殿两重,前殿为楼,房间八十一间。如今就剩下这个小院子
前殿两个巨大的转经筒
院子不大,战火中幸存,真不容易
大雄宝殿内,喇嘛们正在专心诵经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元王朝龙兴之地,蒙元王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对外交往中心。它是由蒙古族在13世纪建立的中国元朝的第一个都城,是蒙古族从草原崛起,入主中原并统一全国的战略基地,以及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元上都遗址地处漂亮的金莲川草原,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蒙古宪宗元年(1251年)蒙哥汗在漠北即位,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南下驻帐于滦河上游的金莲川地区,建立金莲川幕府。宪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在滦水北岸建城,初名开平府。四年后,忽必烈在开平府登基称汗建立元朝,改年号为元中统元年(1260年),定都开平府,改名为上都,古称上京。从此开启了元朝蒙古人对中原98年的统治。元上都曾经是规模宏大、繁华兴旺的大都市。马可波罗于1275年来到上都,他曾这样描述:“上都是忽必烈大汗建造的都城,他还用大理石和各种美丽的石头建造了一座宫殿。宫殿设计精巧,装饰豪华,整个建筑令人叹为观止”。后来忽必烈在北京建立大都,改上都为夏都,确定两都巡幸制度。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红巾军攻陷上都,宫阙城池毁于兵火。明初,朝廷在元上都旧址设开平卫治所,明宣德年间开平卫治所南迁,旧址逐渐夷为废墟。元上都遗址融合了蒙古文化、华夏文明,记录了人类历史上一段重要文明阶段,是中华文明和游牧文明交融的里程碑。2012年,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今天是我们在内蒙的最后一天,下了两整天的雨终于停了。天空开始变蓝,太阳露出了笑脸,我们更是兴奋不已,终于可以在大草原上撒欢儿了。我们来到坐落在金莲川草原的元上都遗址,放眼望去,草原上金莲花开放。工作人员指着远处长长的龙岗山告诉我们,那是是元朝的龙脉所在。坐上接驳车,穿过草原,我们来到宫城遗址区。元上都遗址主要由宫城、皇城、外城、关厢、寺庙、墓群、水利工程等组成。整齐对称的街巷、错落有致的建筑遗址,构成了这座大型古代都城。
元上都平面示意图,分为外城、皇城和宫城,占地约为250平方公里
元上都坐落在美丽的金莲川草原上
工作人员指着远处的长形山脉告诉我们,那是元朝蒙古人的龙脉所在
草原上开着金莲花,现在还不是花期。 7-8月,金莲花大面积开放,可使得整个草原变成金黄色,尤为好看
我们一行人向着宫城遗址走去
御天门,宫城南门,位于皇城和宫城南北中轴线上,进宫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御天门内有宽阔的广场,皇帝下达诏旨要在御天门前发布。
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偏北,是皇帝处理朝政以及起居的地方。宫城南北长620米,东西宽570米,面积约为35公顷,设御天门、东华门、西华门三座城门。正中中轴线上有御天门、正殿大安阁、和穆清阁。另外,水晶殿、洪禧殿、睿思殿、清宁殿等随形就势自由分布,城四隅建有角楼。
大安阁遗址, 大安阁是上都的主要宫殿,位于宫城中央,是上都宫城的正殿。元朝皇帝在此举行重大朝政典礼,以及临朝、议事、修佛、与大臣聚会等日常活动,相当于元大都的大明殿。忽必烈之后,元成宗、武宗、天顺帝、文宗、顺帝等五位皇帝在此登基 。据记载,大安阁为拆迁汴梁熙春阁材料修建,雄伟壮观、金碧辉煌,“高二百二十尺,广四十六步有奇”。大安阁是元朝皇帝处理政务、接见外国使节场所。忽必烈在此接见了马可波罗一行。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写道:大厅和层间涂上了黄金,然后用各种各样的鸟兽花卉图案加以装饰,精美绝伦,巧夺天工,让人叹为观止。
穆清阁位于皇城中轴线的北端,是皇帝议事、宴饮、赏乐、纳凉、和举行游皇城仪式的重要场地
元上都的城市建设风格既突出了中国传统的“背山面水”城市规划,也体现了游牧文化“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风貌。建筑类型有固定式宫殿建筑,也有移动式毡帐建筑。黄色琉璃瓦和汉白玉大理石,均为中华传统都城的建筑元素。
元上都城的道路系统由10-12米宽的主干道和7-8米宽的次干道构成,呈横平竖直的汉式规整路网,辅以数量众多草原城市自由布局的窄小道路,连通各建筑或院落。
回程中经过这条小溪,不知是谁眼尖地叫了一声:快看,有鹿!我们请接驳车司机停车,掏出手机,远远地对着它们开拍
还是万老师的长枪给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