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艺术学院的“著名非校友“

长岛退休客 (2025-08-31 05:56:53) 评论 (0)
         去年在维也纳旅游期间,路过一座诗人席勒的纪念碑。我对这位伟人的著作了解不多,只知道那是德国历史上与歌德齐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但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就是以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那可是这两位艺术巨匠的合作典范。此时我突然发现席勒塑像后的那栋建筑似曾相识,但一下子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继续向前走了一百多米后,我突然想起,那不就是世界著名的维也纳美术学院嘛,我曾在各种书籍中多次见过。于是乎马上折返回去,为这个艺术圣殿拍摄了几张照片留念。  这是欧州最古老的艺术学院,当然有其辉煌的历史,和一长串著名校友的名单。但它更为人知的是,它还有一位“著名非校友” -----阿道夫 希特勒。  这家美术学院曾经犯过“欧洲历史上最大的错误“-----居然两次拒绝了这位文艺青年的入学申请------由此”间接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希特勒于1889年出生在奥地利林茨市的一个小公务员家庭,儿时的梦想是当一名伟大的画家。中学没毕业,他就决定前往当时的欧州艺术之都维也纳去报考艺术院校。此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家境比较困难,但他母亲仍然支持希特勒去追求他的梦想。1907年和09年间,希特勒两次正式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可惜的都以失败告终,他的梦想被这家美术学院砸得粉碎。不过在拒绝希特勒的入学申请时,考官以他在建筑方面具有较高的天赋为理由,劝说他报考建筑学院。但由于报读建筑学院需要高中毕业文凭,而希特勒又不愿为此重读高中,无法申请建筑学院。



更倒霉的是希特勒的母亲不久也去世,19岁的他成为了孤儿;此时的他没有了经济来源,成了一名维也纳的流浪青年。为了生存,希特勒常常临摹别人的画作出售,有时还创作水彩画, 大部分是维也纳街景的明信片。1908年到1914年间,希特勒平均每天作画2-3幅,共创作了近一千张画作。随着画作的出售,希特勒开始渐渐摆脱了生活拮据的窘境。当然他也不会满足于此,1914年一战爆发,时年25岁的希特勒参加了德国军队,从此开始了这位无业青年的开挂生涯。

      尽管无缘成为一位伟大的画家,希特勒对艺术的喜好未变。一战结束后,希特勒就开始收藏艺术品。他在1938 年将奥地利并入德意志帝国版图,存放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中数以千计的艺术收藏品落入了纳粹手中;二战中纳粹还抢夺了欧州各国无数艺术品,为此希特勒曾筹划在自己的家乡林茨新建一座博物馆,将所有这些艺术品都存放其中,并将其打造成为欧洲最大的文化艺术中心。按照计划,这座博物馆本应在1950年竣工,然而随着纳粹的败北,这个计划最终成为泡影。

尽管希特勒战败自杀,但他流落在世的不少画作仍然被各种收藏者保存。2009年,一家奥地利的拍卖行以12万美元的价格售出了15幅希特勒画作;一位匿名的中国商人则在2014年以10万欧元的价格买下了希特特的一幅画作。我从网上下载了几幅希特勒的画作,尽管无缘“伟大的画家”,但作为类似明信片的作品,还是像样的。



有位欧洲的历史学家曾经评论道,假如希特勒当年被维也纳美术学院录取,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许可能幸免,所以这所美术学院“犯了欧洲历史上最大的错误”。历史的进程有其必然性,但好像更有偶然性。如果维也纳美术学院当年录取了他,希特勒至少会成为一位“非著名画家”;如果他在一战中被一颗炮弹炸飞,他也只能当一名烈士。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希特勒最终成了这家美术学院的“著名非校友”。在从维也纳到瑞士的火车上,我曾和一位邻座的一位奥地利长者聊起此事,他却不无自豪地告诉我,“我们奥地利人很幸运,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却被视为德国人;而贝多芬出生在德国,却被认为是奥地利人。谁都希望好人是自己的,坏人是人家的,真有意思。

       无独有偶,1827年,14岁的广东农民洪秀全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此后一直坚持了八年,遗憾的是始终应试不第。但他并不因此放弃科举梦想,甚至在起义之初立下誓言:有朝一日,他要亲自开科取士。在太平军攻下第一个州城福建永安时,洪秀全即宣布开科取士,当场录取 40 余人。此后的太平天国共举行二十多场科举考试,产生了22位状元,甚至还有一位女状元。洪秀全从求一秀才不可得,到自行开科取士, 极大地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历史学家们对此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洪秀全当年被被纳入“体制内“, 中国的历史是否会改写?历史当然不能假设,这又是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了。

注:部分照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