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生万物》的时代背景大致设定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剧情中提到过北伐战争、南下大军,也呈现了农会的活动:农民开始组织起来,攻打县衙,并在组织者的带领下推动农民运动。这一时期正是毛泽东所倡导的农民运动方兴未艾的时期。毛在1927年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曾描述过类似的农会组织和打土豪分田地的情形,并在分析中提出了阶级斗争理论,强调“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这一理论后来贯穿中共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直至文化大革命。
在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运动中,人性被严重撕裂。人不再以个体而存在,而是被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政治标签。衡量的标准往往不是个人品行,而是家庭出身。在土地改革时期,一个人的土地多少成为区分“地主”、“富农”与“贫农”的标志。地主子弟被自动归为“坏人”,仅仅就因为父母或祖上曾拥有多余土地、雇佣佃农或收租。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至今回想起“地主孝子贤孙”这样的政治标签,仍会有一种心有余悸的感觉。出身不好曾是很多家庭的噩梦。
然而,《生万物》并未沿袭阶级斗争的叙事框架,而是从人性的角度颠覆了那一套标签化的逻辑。剧中土地最多的大地主宁家,拥有七百多亩地,另一家地主费家也同样富庶。但编剧并没有将他们塑造成“阶级敌人”,而是展现出他们的复杂个性。宁家的三个孩子性格各异,几乎都与守财奴父亲不同。女主绣绣虽然出身地主家庭,却善良而坚韧。嫁入封大脚家后,她放下大小姐的习气,学会了劳动,理家,逐渐融入相对贫苦的生活。妹妹苏苏同样天真善良,为了姐姐甚至甘愿代嫁,虽然仍带着些许娇气,却本质善良。宁家的儿子更是充满正义感,积极参与了农会活动。剧中这些人物说明,地主子弟同样可以成为“好人”,而衡量的标准不是出身,而是是否善良。
费家嫂子的形象更是打破了刻板印象。她虽然靠收租生活,活脱脱的地主阶级,但她每逢过年都会亲自到佃户家中送年货,让他们也能欢度佳节。赢得佃户们的喝彩。这并非虚伪的作态,而是出于真心善意。由此可见,即便是地主,也可以心怀仁厚。
另一方面,剧中对贫下中农的刻画同样不流于阶级化。贫农中既有像封大脚这样的好人,也有封四这样好吃懒做的人,还有封二那样吝啬又善于持家的人。好坏的分界不在于阶级身份,而在于是否善良、是否愿意承担生活的责任。
所以,剧中人物都是具有多面性的。好人并非完美无缺,坏人也可能有令人称颂的一面。当然,也存在彻底的恶人,比如土匪窝子的二当家,残忍无情,十恶不赦。这提醒观众:人性并非“性本善”。正如自然界中雏鹰争食的场景,刚出生几天的小鹰就会残酷啄杀同胞,这是一种生存本能。人类亦然,即使同为兄弟姐妹,也可能性格迥异。前不久播放过的热剧《六姊妹》中的六个姐妹,性格迥异,有大姐的善良,也有六妹的刁钻。
人既可以向善,也可能走向恶,这种特质既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绝不是家庭出身所界定的。因此,没有任何人是单一的性格体。《生万物》正是通过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情感,使角色鲜活生动,也让观众在追剧过程中深受感动。
我非常喜欢电视剧《生万物》每天更新三集的节奏,每天都在追看,常常被剧情感动落泪。感觉它不仅是一部精彩的电视剧,更是一面透视人性与生命的镜子。希望后面的农会活动不会流入阶级斗争的话语套路,而是继续挖掘人性,塑造有深度的人物和有生命力的故事。
2025.8.16 于美国
《生万物》:黄土地上的人性善与恶
远远的雾 (2025-08-16 16:45:05) 评论 (1)电视剧《生万物》的时代背景大致设定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剧情中提到过北伐战争、南下大军,也呈现了农会的活动:农民开始组织起来,攻打县衙,并在组织者的带领下推动农民运动。这一时期正是毛泽东所倡导的农民运动方兴未艾的时期。毛在1927年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曾描述过类似的农会组织和打土豪分田地的情形,并在分析中提出了阶级斗争理论,强调“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这一理论后来贯穿中共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直至文化大革命。
在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运动中,人性被严重撕裂。人不再以个体而存在,而是被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政治标签。衡量的标准往往不是个人品行,而是家庭出身。在土地改革时期,一个人的土地多少成为区分“地主”、“富农”与“贫农”的标志。地主子弟被自动归为“坏人”,仅仅就因为父母或祖上曾拥有多余土地、雇佣佃农或收租。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至今回想起“地主孝子贤孙”这样的政治标签,仍会有一种心有余悸的感觉。出身不好曾是很多家庭的噩梦。
然而,《生万物》并未沿袭阶级斗争的叙事框架,而是从人性的角度颠覆了那一套标签化的逻辑。剧中土地最多的大地主宁家,拥有七百多亩地,另一家地主费家也同样富庶。但编剧并没有将他们塑造成“阶级敌人”,而是展现出他们的复杂个性。宁家的三个孩子性格各异,几乎都与守财奴父亲不同。女主绣绣虽然出身地主家庭,却善良而坚韧。嫁入封大脚家后,她放下大小姐的习气,学会了劳动,理家,逐渐融入相对贫苦的生活。妹妹苏苏同样天真善良,为了姐姐甚至甘愿代嫁,虽然仍带着些许娇气,却本质善良。宁家的儿子更是充满正义感,积极参与了农会活动。剧中这些人物说明,地主子弟同样可以成为“好人”,而衡量的标准不是出身,而是是否善良。
费家嫂子的形象更是打破了刻板印象。她虽然靠收租生活,活脱脱的地主阶级,但她每逢过年都会亲自到佃户家中送年货,让他们也能欢度佳节。赢得佃户们的喝彩。这并非虚伪的作态,而是出于真心善意。由此可见,即便是地主,也可以心怀仁厚。
另一方面,剧中对贫下中农的刻画同样不流于阶级化。贫农中既有像封大脚这样的好人,也有封四这样好吃懒做的人,还有封二那样吝啬又善于持家的人。好坏的分界不在于阶级身份,而在于是否善良、是否愿意承担生活的责任。
所以,剧中人物都是具有多面性的。好人并非完美无缺,坏人也可能有令人称颂的一面。当然,也存在彻底的恶人,比如土匪窝子的二当家,残忍无情,十恶不赦。这提醒观众:人性并非“性本善”。正如自然界中雏鹰争食的场景,刚出生几天的小鹰就会残酷啄杀同胞,这是一种生存本能。人类亦然,即使同为兄弟姐妹,也可能性格迥异。前不久播放过的热剧《六姊妹》中的六个姐妹,性格迥异,有大姐的善良,也有六妹的刁钻。
人既可以向善,也可能走向恶,这种特质既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绝不是家庭出身所界定的。因此,没有任何人是单一的性格体。《生万物》正是通过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情感,使角色鲜活生动,也让观众在追剧过程中深受感动。
我非常喜欢电视剧《生万物》每天更新三集的节奏,每天都在追看,常常被剧情感动落泪。感觉它不仅是一部精彩的电视剧,更是一面透视人性与生命的镜子。希望后面的农会活动不会流入阶级斗争的话语套路,而是继续挖掘人性,塑造有深度的人物和有生命力的故事。
2025.8.16 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