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二月下旬过世了。当时我们正忙着准备迁移,我没有回去奔丧,只是隔屏观看了追思活动。
从那时到现在,我没有流过一滴眼泪,情绪都闷在内里,这半年都无法轻松起来。
父亲对我从小就严格。他是个好强的人,就连批评孩子也好像要胜过别人似地。他不许哭也不让我开怀大笑,所以我在家里的表现是相当拘谨的,我对父亲的情感主要是畏惧和尊敬这两样,谈不上亲密。也许是距离感和压抑感惯性太强了,我明知该有的悲哀无法自然流露出来。一想到这点,我有点眼眶湿润,但泪水无法深聚,我就转念去想其它事情去了。
世上肯定有百种悲哀,我的不过是其中细微的一缕。有时候我想,父亲养我成这样,在他面前喜怒哀怨不得显形于色,那就这样吧,这样的命就认了它,只对着他一个人,我任自己的哀伤久蓄而慢散,算作奉还了他的教诲和养育之恩。
这几个月来,我能做的事情不多,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兴致难起。
也许孩子们看出了这点,他们经常询问我的生活和感受,尤其儿子,会细致问我看了什么好看的影视,读过什么值得推荐的书籍没有。对此我倒没什么压力感,只当作他善意的提醒。
最初两三个月我睡眠很差,肠胃功能也差,醒时就在小红书打发时间。过了一阵我知道笑自己无聊了,继而转去追剧又过了那么两三个月。渐渐地我感觉我能起心关注更多其它事情了,好比说能听书了,能每天有动力去运动一下了……到现在我感觉自己真可能看进去一些书籍了。
从我的体会而言,循序渐进释放自我深层的情绪是可行的。人的自怜未必需要久久沉溺于某种情绪,只需允许自己花一段时间自主性地走出来,终究与世界重新发生联系。
我定义前一段自我放逐为情绪调控阶段,后来愿意并且能够自觉回到关联世界为沉郁时期。后面阶段人已经明显自我把握住了,也许还有些许迷失感,但就我而言,借助前人留下的文字,已足以显出助力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