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夫是我同父异母的哥哥。我们从来没有在一起生活过。但是,我们的生活道路有着交叉,有着重叠,只因为我们的血液里,我们的骨子里,都有着父亲的基因。
可夫要是活到今天,是近九十岁的人了。他那些延安保育院,被称为“在马背上长大的”小伙伴们,那些当年在革命后代聚集的北京101中学读书的同学们,或俨然是国家领导人,或功成名就,或家财万贯,更多的是儿孙满堂,安享晚年了。然而,可夫了然一生,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平静的不能再平静。他没有妻子,没有子嗣,身边只有爱她的妈妈。他们娘俩儿,相依为命,安安静静地过完了一生的每天,然后就离开了。他的一生,说不清是他陪伴着他的妈妈,还是他的妈妈陪伴着他。
那年,他的妈妈与我的父亲一起,走完了长征路,到了延安。他的妈妈,是那群为数不多的勇敢女子中的一名。红军的长征,走得艰苦,悲壮。而作为一个女子,可想而知,这漫长的征途,走得就更加艰辛。到达延安以后的日子,只是他们长征的延续。那里,并不是每一个历经了雪山草地之千难万险后喘息休整的圣地。背负着四方面军、张国焘同僚、背离中央的罪名,从大革命时期就怀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共产党人,在被长征途中险恶的自然环境摧残的体力还未恢复的情况下,双手被铐,被送进了自己的监狱,面对着的是自己战士们的刺刀。
如中国古往今来的规律,这些人的家庭面临的常常是破碎。可夫的妈妈为了表示对党的忠诚,不受父亲的牵连,毅然决然地无情地与成为阶下囚的父亲离婚,从此我的哥哥可夫就失去了父爱。在以后的岁月里,他的母亲,这个戊装一生的女人,带着他,转战南北,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路走下来,最后落脚北京,作了一所军队医院的副院长。
等到可夫真正进入我的生活时,他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了,或者说他只是一个偶尔回到这个平常世界里的人。他拥有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天地,一个谁也无法进入的世界。
平没有生病前是一个内向,话不多,又很和气的孩子。在101上学时,他聪明好学,刻苦努力,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那年头,每逢五一劳动节,北京总要在天安门前游行联欢。一个五一节的前夕,可夫和他的同学们正在高高兴兴地准备参加游行,班里的一个同学说丢了什么东西。不知何故,老师竟怀疑到可夫的头上,决定他不能参加游行,留校写检讨。这件事发生后,平时不言不语的可夫的精神逐渐失常了。一次,他竟爬上了学校的教学楼顶,口口声声说他害死了父亲,要跳楼寻死。妈妈说,这诬陷他偷东西可能只是一个诱因,这孩子的心底一直怨恨他的妈妈在父亲最艰难的时刻,抛弃了他。因无处诉说心底纠结的怨恨,而导致最后的精神失常。那年回国,见到可夫在一零一中学上学时的同班同学,问及此事。在他的记忆里,可夫是个长得很精神,很内向的好学生。其它的,他不置可否。年头久远,这老兄的经历也太丰富。青少年时的可夫对他来讲,已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人物,在他的记忆里已经无处可容。我不怪他,与这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来说,可夫就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粒,或者连一颗尘粒也不如。这世界上还念着他的,大概也就是可数的几个和他有着血骨之亲的人了。
我记不得我是否见过患病前的可夫。留在我的记忆里的他,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安静的大男孩子。开始,可夫的病时好时坏,他一个人孤独地在两个世界里穿梭。大概是因为可夫和我们家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很安静,经常呵呵地笑,显得很高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的妈妈经常带着他来我们家。他总要给我们带些小礼物来。记得有一次,他给我带来了一对白绒绒的小白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对小白兔红红的眼睛,和可夫看着我逗小白兔玩的宽厚单纯的微笑。记得我们还一起去过北戴河避暑。可惜的是我只记住了我捡到了两个特别大的蚌,让食堂的叔叔炒了一大盘,大家吃得高高兴兴。那时的可夫,特别的安静,没有什么话。和他说话,他只是不好意思地笑。平很是魁梧,的确有些傻呵呵的样子。
等到文化大革命时,我们家的这只船就在大风大浪里颠颠簸簸地自顾不暇了。好在可夫的妈妈是一家军队医院的院长,又是老红军,他们娘俩儿的日子没有受到革命风暴的袭击,就像一只小船在一个风平浪静的避风港里,安然无恙。
当兵时,一次探家,去京郊的那所医院看望可夫。他的妈妈虽然经历了战争的风雨磨难,但是解放后,凭借着长征过的资历,又一直没有离开部队,长期的政治和生活上的稳定,使她雍容富态,派头十足。然而,她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对儿子的爱恋,呵护,甚至放纵。那次见到的可夫,算起来也是四十出头的人了。他保养得挺好,还是那么高高大大,白白净净的。只是烟不离手,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每只烟只抽一半就掐掉了。我说,怎么能让大哥哥抽烟呢?他那一辈子呆在部队,头脑简单的妈妈,直通通地说,没关系,都是好烟。无论他的妈妈和他说什么,他只是哼哼地笑笑。那时的可夫,已经不大认识我了,没有了过去他对我的那种宽厚单纯的微笑。我心里觉得很难过。不禁又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医院看平的情景。
平犯病时,就是四处乱跑。一跑,他妈妈整个医院的人都不得安宁,四处寻找。开始患病时,他还见不得他的妈妈,一见就打,仿佛对她的妈妈有一种很深的怨恨。(现在想起来,也许这就是平深藏的心病。怨恨他的妈妈在父亲受难之际,冷酷地离开了他,给了父亲雪上加霜的灾难。)那时的可夫,十分喜欢我的妈妈,只有我的妈妈可以使他安静下来。记得一次,他的妈妈要我妈妈陪他去医院看他,还要妈妈带上我,说可夫喜欢我。到了医院,我被挡在了会客室里,说是不许小孩子进病房。透过会客室的窗户,我看到了可夫。他魁梧的身躯,被裹在了有些不合体的蓝条条病号服里。他随着其他病人,缓缓地走到充满阳光的院子里。在我的记忆里,他抬起头来,眯缝着眼睛,望着太阳,又是那种宽厚单纯的微笑。那微笑,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然而,那微笑,那种在阳光里的微笑,已经留在了过去。眼前的可夫,已经完完全全地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了。埋在烟雾缭绕里的他,低着头,一口口猛吸着烟,连头也不抬一下,看也不看一眼他昔日钟爱的小妹妹。他的灵魂已经飘逸在另一个世界里了,那种对着太阳的微笑已无影无踪。
他的妈妈的一辈子,大概只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一心一意干革命;另一个阶段就是一心一意伴儿子。长久地生活在军营里,被老红军的光环笼罩着,经历过长征之女性就更是一宝了。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于是这一老一小就像是在世外桃源里生活了这么多年。可夫的母亲投奔红军前是个童养媳。曾在四方面军的总医院的军医学校学习和作了司药。然而,战争时期的残酷,解放以后的环境,使得她的整体素质远离了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她在一起,我觉得她好像不食人间烟火,对外边的世界一无所知,感情很生硬,很贫血。就像没见过她穿过老百姓的衣服一样,除她对儿子的关照外,很难体会到她的人情所在,真的想象不出来她又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听说她曾经和一个比她小很多的工程师结过婚。而她这个一辈子的军人根本不知道多少老百姓的事儿。结果,到了离婚的时候,除了这个工程师及他的家人沾够了她这个高干的光之外,就是可夫从这个工程师那里学会了抽烟。这烟,直到他离世大概也没有戒掉。
可夫被他这个无知的妈妈搞得作过一次丈夫。不过,直到那女人离开他时,他大概也搞不清楚他的角色的含义。每日守着儿子,他妈妈的心病只有一个:如果没有了她,可夫该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于是,他的妈妈要给他找个妻子。从贫穷的农村找来了一个姑娘,用钱,用物,用城市户口,千哄万哄,要这女子作他的妻子。记得我妈妈说过,可夫的妈妈太糊涂,不但这样做是犯法,而且这姑娘根本不可能守着可夫过一辈子。果然,这姑娘还是卷财而去。可夫一如既往地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而他妈妈的心病却由此而无法去除了。
年复一年,日月荏苒。我忙忙碌碌,四处奔波。等到又想起我这大哥哥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世了。听说,他先走的,随后他的母亲也走了。我凄然泪下,可夫的母亲终是了却了她的心头之病,一生唯一的一块心病,搅扰了她每日生活的一块心病。如果说可夫的母亲一生的情感生硬,冷酷,没有平常人的感情,那末,这走过了万水千山的女人,有一颗平常又平常,炙热又单纯的母亲的心。
相依为命的母子都埋葬在可夫的母亲的家乡,安徽金寨,的一座小山上。年年月月,无人照应,听说周围的青草小树长得格外的茂盛,几乎埋没了墓碑。
可夫走了,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走的,怎么走的。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常常想起他来,竭尽全力地回忆着与他有关的点点滴滴。叹息他的一生,可惜他的聪敏、他的魁梧、他的本质。原本是可以做出一番事业的汉子,原本是可以继承父亲做出一番事业的汉子,却如此度过了一生。可有时又想,他一生都活在了一个恬静淡泊的世界里,其实比我活的这个嘈杂的世界,这个父辈打下的天下里要单纯干净的多。他也许一生都活得比我愉快,没有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凄凄切切;苦苦的追求,无穷的愿望。也许,他现在正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死前生后都愉快。可是幸福呢。
可夫是我的哥哥,一个几乎从来没有和我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的哥哥。但是,我不会忘了他,我会去寻找他的墓地,会去照料他的墓地。不仅仅因为我们的血骨相连,也是因为在这个大千万物的世界里,他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人物。他的存在,没有给世界留下一丝痕迹;他的逝去,就如同过眼的烟云。我觉得,我是人间唯一还惦记他的人。
人生有缘 - (8)我的可夫哥哥
也我 (2025-08-08 09:15:07) 评论 (2)
可夫是我同父异母的哥哥。我们从来没有在一起生活过。但是,我们的生活道路有着交叉,有着重叠,只因为我们的血液里,我们的骨子里,都有着父亲的基因。
可夫要是活到今天,是近九十岁的人了。他那些延安保育院,被称为“在马背上长大的”小伙伴们,那些当年在革命后代聚集的北京101中学读书的同学们,或俨然是国家领导人,或功成名就,或家财万贯,更多的是儿孙满堂,安享晚年了。然而,可夫了然一生,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平静的不能再平静。他没有妻子,没有子嗣,身边只有爱她的妈妈。他们娘俩儿,相依为命,安安静静地过完了一生的每天,然后就离开了。他的一生,说不清是他陪伴着他的妈妈,还是他的妈妈陪伴着他。
那年,他的妈妈与我的父亲一起,走完了长征路,到了延安。他的妈妈,是那群为数不多的勇敢女子中的一名。红军的长征,走得艰苦,悲壮。而作为一个女子,可想而知,这漫长的征途,走得就更加艰辛。到达延安以后的日子,只是他们长征的延续。那里,并不是每一个历经了雪山草地之千难万险后喘息休整的圣地。背负着四方面军、张国焘同僚、背离中央的罪名,从大革命时期就怀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共产党人,在被长征途中险恶的自然环境摧残的体力还未恢复的情况下,双手被铐,被送进了自己的监狱,面对着的是自己战士们的刺刀。
如中国古往今来的规律,这些人的家庭面临的常常是破碎。可夫的妈妈为了表示对党的忠诚,不受父亲的牵连,毅然决然地无情地与成为阶下囚的父亲离婚,从此我的哥哥可夫就失去了父爱。在以后的岁月里,他的母亲,这个戊装一生的女人,带着他,转战南北,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路走下来,最后落脚北京,作了一所军队医院的副院长。
等到可夫真正进入我的生活时,他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了,或者说他只是一个偶尔回到这个平常世界里的人。他拥有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天地,一个谁也无法进入的世界。
平没有生病前是一个内向,话不多,又很和气的孩子。在101上学时,他聪明好学,刻苦努力,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那年头,每逢五一劳动节,北京总要在天安门前游行联欢。一个五一节的前夕,可夫和他的同学们正在高高兴兴地准备参加游行,班里的一个同学说丢了什么东西。不知何故,老师竟怀疑到可夫的头上,决定他不能参加游行,留校写检讨。这件事发生后,平时不言不语的可夫的精神逐渐失常了。一次,他竟爬上了学校的教学楼顶,口口声声说他害死了父亲,要跳楼寻死。妈妈说,这诬陷他偷东西可能只是一个诱因,这孩子的心底一直怨恨他的妈妈在父亲最艰难的时刻,抛弃了他。因无处诉说心底纠结的怨恨,而导致最后的精神失常。那年回国,见到可夫在一零一中学上学时的同班同学,问及此事。在他的记忆里,可夫是个长得很精神,很内向的好学生。其它的,他不置可否。年头久远,这老兄的经历也太丰富。青少年时的可夫对他来讲,已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人物,在他的记忆里已经无处可容。我不怪他,与这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来说,可夫就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粒,或者连一颗尘粒也不如。这世界上还念着他的,大概也就是可数的几个和他有着血骨之亲的人了。
我记不得我是否见过患病前的可夫。留在我的记忆里的他,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安静的大男孩子。开始,可夫的病时好时坏,他一个人孤独地在两个世界里穿梭。大概是因为可夫和我们家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很安静,经常呵呵地笑,显得很高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的妈妈经常带着他来我们家。他总要给我们带些小礼物来。记得有一次,他给我带来了一对白绒绒的小白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对小白兔红红的眼睛,和可夫看着我逗小白兔玩的宽厚单纯的微笑。记得我们还一起去过北戴河避暑。可惜的是我只记住了我捡到了两个特别大的蚌,让食堂的叔叔炒了一大盘,大家吃得高高兴兴。那时的可夫,特别的安静,没有什么话。和他说话,他只是不好意思地笑。平很是魁梧,的确有些傻呵呵的样子。
等到文化大革命时,我们家的这只船就在大风大浪里颠颠簸簸地自顾不暇了。好在可夫的妈妈是一家军队医院的院长,又是老红军,他们娘俩儿的日子没有受到革命风暴的袭击,就像一只小船在一个风平浪静的避风港里,安然无恙。
当兵时,一次探家,去京郊的那所医院看望可夫。他的妈妈虽然经历了战争的风雨磨难,但是解放后,凭借着长征过的资历,又一直没有离开部队,长期的政治和生活上的稳定,使她雍容富态,派头十足。然而,她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对儿子的爱恋,呵护,甚至放纵。那次见到的可夫,算起来也是四十出头的人了。他保养得挺好,还是那么高高大大,白白净净的。只是烟不离手,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每只烟只抽一半就掐掉了。我说,怎么能让大哥哥抽烟呢?他那一辈子呆在部队,头脑简单的妈妈,直通通地说,没关系,都是好烟。无论他的妈妈和他说什么,他只是哼哼地笑笑。那时的可夫,已经不大认识我了,没有了过去他对我的那种宽厚单纯的微笑。我心里觉得很难过。不禁又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医院看平的情景。
平犯病时,就是四处乱跑。一跑,他妈妈整个医院的人都不得安宁,四处寻找。开始患病时,他还见不得他的妈妈,一见就打,仿佛对她的妈妈有一种很深的怨恨。(现在想起来,也许这就是平深藏的心病。怨恨他的妈妈在父亲受难之际,冷酷地离开了他,给了父亲雪上加霜的灾难。)那时的可夫,十分喜欢我的妈妈,只有我的妈妈可以使他安静下来。记得一次,他的妈妈要我妈妈陪他去医院看他,还要妈妈带上我,说可夫喜欢我。到了医院,我被挡在了会客室里,说是不许小孩子进病房。透过会客室的窗户,我看到了可夫。他魁梧的身躯,被裹在了有些不合体的蓝条条病号服里。他随着其他病人,缓缓地走到充满阳光的院子里。在我的记忆里,他抬起头来,眯缝着眼睛,望着太阳,又是那种宽厚单纯的微笑。那微笑,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然而,那微笑,那种在阳光里的微笑,已经留在了过去。眼前的可夫,已经完完全全地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了。埋在烟雾缭绕里的他,低着头,一口口猛吸着烟,连头也不抬一下,看也不看一眼他昔日钟爱的小妹妹。他的灵魂已经飘逸在另一个世界里了,那种对着太阳的微笑已无影无踪。
他的妈妈的一辈子,大概只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一心一意干革命;另一个阶段就是一心一意伴儿子。长久地生活在军营里,被老红军的光环笼罩着,经历过长征之女性就更是一宝了。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于是这一老一小就像是在世外桃源里生活了这么多年。可夫的母亲投奔红军前是个童养媳。曾在四方面军的总医院的军医学校学习和作了司药。然而,战争时期的残酷,解放以后的环境,使得她的整体素质远离了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她在一起,我觉得她好像不食人间烟火,对外边的世界一无所知,感情很生硬,很贫血。就像没见过她穿过老百姓的衣服一样,除她对儿子的关照外,很难体会到她的人情所在,真的想象不出来她又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听说她曾经和一个比她小很多的工程师结过婚。而她这个一辈子的军人根本不知道多少老百姓的事儿。结果,到了离婚的时候,除了这个工程师及他的家人沾够了她这个高干的光之外,就是可夫从这个工程师那里学会了抽烟。这烟,直到他离世大概也没有戒掉。
可夫被他这个无知的妈妈搞得作过一次丈夫。不过,直到那女人离开他时,他大概也搞不清楚他的角色的含义。每日守着儿子,他妈妈的心病只有一个:如果没有了她,可夫该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于是,他的妈妈要给他找个妻子。从贫穷的农村找来了一个姑娘,用钱,用物,用城市户口,千哄万哄,要这女子作他的妻子。记得我妈妈说过,可夫的妈妈太糊涂,不但这样做是犯法,而且这姑娘根本不可能守着可夫过一辈子。果然,这姑娘还是卷财而去。可夫一如既往地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而他妈妈的心病却由此而无法去除了。
年复一年,日月荏苒。我忙忙碌碌,四处奔波。等到又想起我这大哥哥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世了。听说,他先走的,随后他的母亲也走了。我凄然泪下,可夫的母亲终是了却了她的心头之病,一生唯一的一块心病,搅扰了她每日生活的一块心病。如果说可夫的母亲一生的情感生硬,冷酷,没有平常人的感情,那末,这走过了万水千山的女人,有一颗平常又平常,炙热又单纯的母亲的心。
相依为命的母子都埋葬在可夫的母亲的家乡,安徽金寨,的一座小山上。年年月月,无人照应,听说周围的青草小树长得格外的茂盛,几乎埋没了墓碑。
可夫走了,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走的,怎么走的。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常常想起他来,竭尽全力地回忆着与他有关的点点滴滴。叹息他的一生,可惜他的聪敏、他的魁梧、他的本质。原本是可以做出一番事业的汉子,原本是可以继承父亲做出一番事业的汉子,却如此度过了一生。可有时又想,他一生都活在了一个恬静淡泊的世界里,其实比我活的这个嘈杂的世界,这个父辈打下的天下里要单纯干净的多。他也许一生都活得比我愉快,没有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凄凄切切;苦苦的追求,无穷的愿望。也许,他现在正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死前生后都愉快。可是幸福呢。
可夫是我的哥哥,一个几乎从来没有和我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的哥哥。但是,我不会忘了他,我会去寻找他的墓地,会去照料他的墓地。不仅仅因为我们的血骨相连,也是因为在这个大千万物的世界里,他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人物。他的存在,没有给世界留下一丝痕迹;他的逝去,就如同过眼的烟云。我觉得,我是人间唯一还惦记他的人。
可夫要是活到今天,是近九十岁的人了。他那些延安保育院,被称为“在马背上长大的”小伙伴们,那些当年在革命后代聚集的北京101中学读书的同学们,或俨然是国家领导人,或功成名就,或家财万贯,更多的是儿孙满堂,安享晚年了。然而,可夫了然一生,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平静的不能再平静。他没有妻子,没有子嗣,身边只有爱她的妈妈。他们娘俩儿,相依为命,安安静静地过完了一生的每天,然后就离开了。他的一生,说不清是他陪伴着他的妈妈,还是他的妈妈陪伴着他。
那年,他的妈妈与我的父亲一起,走完了长征路,到了延安。他的妈妈,是那群为数不多的勇敢女子中的一名。红军的长征,走得艰苦,悲壮。而作为一个女子,可想而知,这漫长的征途,走得就更加艰辛。到达延安以后的日子,只是他们长征的延续。那里,并不是每一个历经了雪山草地之千难万险后喘息休整的圣地。背负着四方面军、张国焘同僚、背离中央的罪名,从大革命时期就怀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共产党人,在被长征途中险恶的自然环境摧残的体力还未恢复的情况下,双手被铐,被送进了自己的监狱,面对着的是自己战士们的刺刀。
如中国古往今来的规律,这些人的家庭面临的常常是破碎。可夫的妈妈为了表示对党的忠诚,不受父亲的牵连,毅然决然地无情地与成为阶下囚的父亲离婚,从此我的哥哥可夫就失去了父爱。在以后的岁月里,他的母亲,这个戊装一生的女人,带着他,转战南北,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路走下来,最后落脚北京,作了一所军队医院的副院长。
等到可夫真正进入我的生活时,他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了,或者说他只是一个偶尔回到这个平常世界里的人。他拥有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天地,一个谁也无法进入的世界。
平没有生病前是一个内向,话不多,又很和气的孩子。在101上学时,他聪明好学,刻苦努力,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那年头,每逢五一劳动节,北京总要在天安门前游行联欢。一个五一节的前夕,可夫和他的同学们正在高高兴兴地准备参加游行,班里的一个同学说丢了什么东西。不知何故,老师竟怀疑到可夫的头上,决定他不能参加游行,留校写检讨。这件事发生后,平时不言不语的可夫的精神逐渐失常了。一次,他竟爬上了学校的教学楼顶,口口声声说他害死了父亲,要跳楼寻死。妈妈说,这诬陷他偷东西可能只是一个诱因,这孩子的心底一直怨恨他的妈妈在父亲最艰难的时刻,抛弃了他。因无处诉说心底纠结的怨恨,而导致最后的精神失常。那年回国,见到可夫在一零一中学上学时的同班同学,问及此事。在他的记忆里,可夫是个长得很精神,很内向的好学生。其它的,他不置可否。年头久远,这老兄的经历也太丰富。青少年时的可夫对他来讲,已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人物,在他的记忆里已经无处可容。我不怪他,与这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来说,可夫就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粒,或者连一颗尘粒也不如。这世界上还念着他的,大概也就是可数的几个和他有着血骨之亲的人了。
我记不得我是否见过患病前的可夫。留在我的记忆里的他,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安静的大男孩子。开始,可夫的病时好时坏,他一个人孤独地在两个世界里穿梭。大概是因为可夫和我们家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很安静,经常呵呵地笑,显得很高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的妈妈经常带着他来我们家。他总要给我们带些小礼物来。记得有一次,他给我带来了一对白绒绒的小白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对小白兔红红的眼睛,和可夫看着我逗小白兔玩的宽厚单纯的微笑。记得我们还一起去过北戴河避暑。可惜的是我只记住了我捡到了两个特别大的蚌,让食堂的叔叔炒了一大盘,大家吃得高高兴兴。那时的可夫,特别的安静,没有什么话。和他说话,他只是不好意思地笑。平很是魁梧,的确有些傻呵呵的样子。
等到文化大革命时,我们家的这只船就在大风大浪里颠颠簸簸地自顾不暇了。好在可夫的妈妈是一家军队医院的院长,又是老红军,他们娘俩儿的日子没有受到革命风暴的袭击,就像一只小船在一个风平浪静的避风港里,安然无恙。
当兵时,一次探家,去京郊的那所医院看望可夫。他的妈妈虽然经历了战争的风雨磨难,但是解放后,凭借着长征过的资历,又一直没有离开部队,长期的政治和生活上的稳定,使她雍容富态,派头十足。然而,她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对儿子的爱恋,呵护,甚至放纵。那次见到的可夫,算起来也是四十出头的人了。他保养得挺好,还是那么高高大大,白白净净的。只是烟不离手,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每只烟只抽一半就掐掉了。我说,怎么能让大哥哥抽烟呢?他那一辈子呆在部队,头脑简单的妈妈,直通通地说,没关系,都是好烟。无论他的妈妈和他说什么,他只是哼哼地笑笑。那时的可夫,已经不大认识我了,没有了过去他对我的那种宽厚单纯的微笑。我心里觉得很难过。不禁又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医院看平的情景。
平犯病时,就是四处乱跑。一跑,他妈妈整个医院的人都不得安宁,四处寻找。开始患病时,他还见不得他的妈妈,一见就打,仿佛对她的妈妈有一种很深的怨恨。(现在想起来,也许这就是平深藏的心病。怨恨他的妈妈在父亲受难之际,冷酷地离开了他,给了父亲雪上加霜的灾难。)那时的可夫,十分喜欢我的妈妈,只有我的妈妈可以使他安静下来。记得一次,他的妈妈要我妈妈陪他去医院看他,还要妈妈带上我,说可夫喜欢我。到了医院,我被挡在了会客室里,说是不许小孩子进病房。透过会客室的窗户,我看到了可夫。他魁梧的身躯,被裹在了有些不合体的蓝条条病号服里。他随着其他病人,缓缓地走到充满阳光的院子里。在我的记忆里,他抬起头来,眯缝着眼睛,望着太阳,又是那种宽厚单纯的微笑。那微笑,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然而,那微笑,那种在阳光里的微笑,已经留在了过去。眼前的可夫,已经完完全全地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了。埋在烟雾缭绕里的他,低着头,一口口猛吸着烟,连头也不抬一下,看也不看一眼他昔日钟爱的小妹妹。他的灵魂已经飘逸在另一个世界里了,那种对着太阳的微笑已无影无踪。
他的妈妈的一辈子,大概只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一心一意干革命;另一个阶段就是一心一意伴儿子。长久地生活在军营里,被老红军的光环笼罩着,经历过长征之女性就更是一宝了。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于是这一老一小就像是在世外桃源里生活了这么多年。可夫的母亲投奔红军前是个童养媳。曾在四方面军的总医院的军医学校学习和作了司药。然而,战争时期的残酷,解放以后的环境,使得她的整体素质远离了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她在一起,我觉得她好像不食人间烟火,对外边的世界一无所知,感情很生硬,很贫血。就像没见过她穿过老百姓的衣服一样,除她对儿子的关照外,很难体会到她的人情所在,真的想象不出来她又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听说她曾经和一个比她小很多的工程师结过婚。而她这个一辈子的军人根本不知道多少老百姓的事儿。结果,到了离婚的时候,除了这个工程师及他的家人沾够了她这个高干的光之外,就是可夫从这个工程师那里学会了抽烟。这烟,直到他离世大概也没有戒掉。
可夫被他这个无知的妈妈搞得作过一次丈夫。不过,直到那女人离开他时,他大概也搞不清楚他的角色的含义。每日守着儿子,他妈妈的心病只有一个:如果没有了她,可夫该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于是,他的妈妈要给他找个妻子。从贫穷的农村找来了一个姑娘,用钱,用物,用城市户口,千哄万哄,要这女子作他的妻子。记得我妈妈说过,可夫的妈妈太糊涂,不但这样做是犯法,而且这姑娘根本不可能守着可夫过一辈子。果然,这姑娘还是卷财而去。可夫一如既往地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而他妈妈的心病却由此而无法去除了。
年复一年,日月荏苒。我忙忙碌碌,四处奔波。等到又想起我这大哥哥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世了。听说,他先走的,随后他的母亲也走了。我凄然泪下,可夫的母亲终是了却了她的心头之病,一生唯一的一块心病,搅扰了她每日生活的一块心病。如果说可夫的母亲一生的情感生硬,冷酷,没有平常人的感情,那末,这走过了万水千山的女人,有一颗平常又平常,炙热又单纯的母亲的心。
相依为命的母子都埋葬在可夫的母亲的家乡,安徽金寨,的一座小山上。年年月月,无人照应,听说周围的青草小树长得格外的茂盛,几乎埋没了墓碑。
可夫走了,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走的,怎么走的。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常常想起他来,竭尽全力地回忆着与他有关的点点滴滴。叹息他的一生,可惜他的聪敏、他的魁梧、他的本质。原本是可以做出一番事业的汉子,原本是可以继承父亲做出一番事业的汉子,却如此度过了一生。可有时又想,他一生都活在了一个恬静淡泊的世界里,其实比我活的这个嘈杂的世界,这个父辈打下的天下里要单纯干净的多。他也许一生都活得比我愉快,没有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凄凄切切;苦苦的追求,无穷的愿望。也许,他现在正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死前生后都愉快。可是幸福呢。
可夫是我的哥哥,一个几乎从来没有和我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的哥哥。但是,我不会忘了他,我会去寻找他的墓地,会去照料他的墓地。不仅仅因为我们的血骨相连,也是因为在这个大千万物的世界里,他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人物。他的存在,没有给世界留下一丝痕迹;他的逝去,就如同过眼的烟云。我觉得,我是人间唯一还惦记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