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半百换条道

玉兰树 (2025-08-09 12:43:15) 评论 (0)

自从4年前辞职,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直想写写这几年的经历和感受,然每每回顾,似乎这个选择产生的演化还在持续进阶,没有达到一个可以总结的节点,能让我把感受书写在纸上一锤定音。

直到几周前的周五晚上。在一个朋友家里,三个女人坐在客厅,慵懒地靠在沙发上闲聊,灯光柔和。期中的一个女人头回见,当她听闻第二日是我的生日,好奇地问我年龄,得到答案的她大吃一惊,说我看着像30多岁。年轻个7、8岁眼下对我是时常发生的事,但是超过10岁肯定就是灯光朦胧的作用了。但是辞职之前,我看上去就是实际的年龄,甚至在我30多岁的时候,看着比实际年龄更大。

50岁那年我决定辞职,虽然身边人听到这个宣布感觉突兀,但于我自己暗流涌动已久。我的工作看上去很风光,收入颇丰、名声尚可,工作圈子里可以接触不少行业精英,全世界各地出差。像所有的工作一样,它有明暗两面。从某些方面讲,我一直都很感激那份工作,它开发了我身上自己未曾预料的潜力,丰富了我的人身经历;然而,它也很消耗我。我并不是一个有事业心的人,从小到大,名利对我没有吸引力,虽然我不否认名利会带来更宽广的人生体验。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简单宁静的生活。虽然在大城市里的熙熙攘攘中出生成长,但我更喜欢村庄里的生活。70、80年代的故乡,人口不到两百万。我们一家四口生活在父亲工作的大厂职工园区,它有自己的学校、医院、文娱运动体系和设施。距离居民区不远,是附近农民的田地。成都平原的开阔在这里一览无余,春日水稻碧波如浪、秋日麦田橘黄如金,竹林婆娑下的村庄和袅袅升起的炊烟,在我心里峻刻下一副画卷,永不褪色。春天放风筝、挖荠菜,夏天在小溪里捉鱼、看池塘荷花盛开,秋天拾起麦穗、烤番薯,冬天坐在园区边界的红砖墙下晒着太阳读《一千零一夜》……很多人都说少时的生活在我们未曾意识的时候烙下了影响一生的刻印,此话我不能更同意。

到了美国之后的生活,如同90年代所有留学大潮里的过江之鲫,是接踵而至的一个又一个浪头。然而车轮滚滚的生活里,常常会午夜梦回童年时代的村庄水彩画。白日里的生活越是忙碌和疲惫,夜里稻田麦浪就愈发清晰生动地摇曳飞舞。直到半百、空巢,生活中有了喘气的空闲,钱包里有了敢刹个车歇一脚的勇气,我开始想,这就是一生?这是我想过的人生?人生前半场,我们都照着相似的数学公式填入一个个参数做推算,平复自己各种恐惧,让父母、老师、亲戚满意,让老板、客户、同事满意,让配偶、孩子、朋友满意…… 把自己想书写的生活篇章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后排放。像很多年至半百的人开始了这个时期的徘徊一样,我也愈发频繁地问自己,人生后半场,想过怎样的生活?

坦率地讲,辞职之后的生活并没有按照我之前的设想进行。我辞职的目的并非退休,而是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意料之外的不可抗因素停止了我的原始计划。继而我有一段迷茫的时间,在失落中我确定必须从事一项能占据自己的“工作”,但也清晰地确定这份工作一定不会是上一份工作那样朝八晚五。这份工作只能是需要而非必要。我记得疫情期间在家工作,来美20多年似乎第一次细节地观察到季节的交替,看到郊狼在窗外的人行道踱步溜达,开始学会种菜并乐在其中…那种不慌不忙,是我渴望的生活。接下来的人生阶段,我更需要时间上的自由而非财富的积累。我想在自己还有体力去充分感受自然与世界美好的人生阶段里随心所欲,只讨好自己。

机缘巧合,我得到一份大学里教书的工作。这份工作平复了医疗保险的烦恼,提供了时间上的自由,工作内容和形式主导权很大,能把自己平时感兴趣想挖掘的主题整合到课程设计中并跟学生分享,寒暑假全部飞到国内承欢膝下,弥补多年来远离父母的亏欠。每日睡到自然醒,读书、健身、种菜、旅游,有更多的时间分享孩子们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气血充足,人自然也就年轻。英语里把半百的十年称为golden decade, 我觉得自己这半百之后的换道,的确如沐春风。女儿有一次问我,变老会不会难过?哦,不不不,50岁之后的生活是我目前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她笑着说,你让我对未来充满渴望。

我从来都不是擅长规划的人。年轻时候工作面试问起5年、10年的规划,我常常纳闷大家都能想那么远?难道不会到了那个时间点却时过境迁,万物都有却唯独没有了当年的那颗心愿?即便对于眼下,我往往也是对于自己不想要什么比想要什么更清楚。如果说一定要找一个长期的目标,那于我而言,就是“自由”吧。

前几日里,听到播客里讨论“自由自在”这个四字词,说“自由”和“自在”实际上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涵义。细细想来,“自由”是一个人拥有可为可不为的选择权,“自在”则是指一个人平静满足的一种状态。“自由”不一定导向“自在”,但必须是自在存在的先决条件。“自在”是一种更高的人生状态,它是喧嚣之后的平静、追风逐浪之后的回归。朋友听我这样阐释,说他倒是觉得人要先学会自在,才能获得真正自由。听上去也有道理。但无论谁是谁非,人生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有时间有朋友有乐子地这样讨论和调侃就说明我们都挺自由自在。如果说上半生是约定俗成地走来,我希望下半场可以自由自在地归去。

今天做瑜伽的时候,听到的背景音乐来自Dustin O’Halloran的专辑“An Ending, a Beginning”, 倒是跟我今日写的这篇文应景。结束一个赛道,开始另一条自由自在的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