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上海生煎馒头

WLRC (2025-08-09 16:57:37) 评论 (10)

记忆中最好吃的上海生煎馒头来自于外婆家隔壁的一家小店

这家小店在童年经常去,她就在外婆家住的公寓旁边,出了公寓大门朝左拐有一条小弄堂,弄堂最底部是一个派出所,在弄堂里还可以到达这家生煎店的后门,一楼是生煎店,顺楼梯上到二楼,是我小学同学的家。他们家就在生煎店楼上。生煎店的旁边是一系列大型广告牌,广告牌后面是空地。

这家店门面在淮海中路上,挨着店门面可以看见的是二口煎生煎的大锅,后面是一个高大的中年帅哥在管着,这个中年帅哥话不多,每次去总是他在煎生煎,好象从不生病缺席。生煎锅旁边是店门,走进去是买筹码柜台,后面坐着一位文静中年阿姨,负责卖吃的,堂吃的话给你有颜色小票,外卖带走就给圆的筹码,筹码有两三种颜色,代表不同的的batch, 这些有颜色的小票筹码把秩序维持的井井有条。不用争抢,保证了先来后到的秩序。

除了生煎馒头,那里还卖咖喱牛肉汤,具体价格记不清了,80年左右,二两生煎加咖喱牛肉汤一碗,大概四毛二,有时早上我问爸爸要五毛角票,一个人去那里堂吃二两生煎一碗咖喱牛肉汤,记得能找回八分钱。小时候对面食做法没概念,现在回想起来这个面像是发过的,这个生煎皮薄,顶部有点透油,咬开里面肉馅和皮之间有空隙,有肉汁,很喜欢。现在很多生煎要么皮太厚,而且煎得也粗糙,像是没有足夠时间让油气把它充分熏熟

那时可可牛奶一角六,白牛奶二角,冰汽水也是二角。

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他们会差我去买生煎馒头,我拿上一个家里的钢筋锅子就去了,因为要买一斤到两斤左右不等,有时候马上出锅的那一锅里已经没有这个数量了,所以只能等下一锅。所以就有时间呆在那里看他们是怎么操作的。

店里在两口大锅的后面有一张大桌子,围着桌子坐着一群工作人员,一边说笑一边在包生煎,一个人负责把盆里的肉馅刮到一张皮子上,然后那个人就放了肉馅的皮子往空中一扔,每次都能够降落在其他几个包生煎的人的面前,而且也不会翻倒。包到一定数量后集体滚上葱花,等外面的油锅空出来了,煎生煎帅哥就把生的包子一个个口槽放在油锅里码好,然后就是不断转动锅子,掀开锅盖查看加水的过程。每次开锅盖我当时总以为快好了,因为看上去像是已经好了的样子,可是经常不是这样,不知道这个帅哥是怎么判断的。

包生煎的那些人还身兼数职,有二三个人同时也是服务员,负责把出锅的生煎或牛肉汤端给坐在那里堂吃的人,还要收盘子,有的人还要负责把店后面的原料馅子准备好拿到桌上让大家包,因为店后面厨房很小,只能放点饺肉机之类,所以包就在外面和堂吃混在一起,就差一块玻璃,不然就象是现在的open kitchen. 管煎锅的帅哥和卖票的阿姨因为不能离开工作岗位,所以总是把头扭过去听他们说笑。

那个咖喱牛肉汤一直在火上煮着,不太需要人去管,有时会见到他们往里面补光已经切好的薄切片牛肉和汤汁。

后来淮海中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个地方拆迁了,和旁边原来是广告牌的空地并在一起造了华亭伊势丹,这家店不知道去了哪里,以当时的国营机制,它估计迁到一个别的地方去了。我的同学家和那条小弄堂包括派出所也迁走了。

那时也是淮海中路造地铁出口站的年代,26路电车也改道了,原来车站就在外婆家楼门口,再后来,路上的高大的法国梧桐也移走了,淮海中路变成了一条光秃秃的路,从楼上看上去看不到了那些茂密的梧桐树叶子和在树荫中的穿梭26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