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奥尔良的第一印象,这里是思嘉丽与白瑞德的蜜月之地。新奥尔良是一座美国南方的历史古城,建于1718年,为纪念奥尔良公爵腓力普二世而命名。1762年法国将此城转给西班牙,1800年西班牙将路易斯安那交还法国,1803年法国将法属路易斯安那以1500万美元卖给美国。南北战争前新奥尔良巳迅速成为美国南方和密西西比河沿岸最大的城市,也是棉花和石油的贸易中心,它还是当时有奴隶制度的美国最主要输入黑人奴隶的城市,上世纪60年代后 大量黑人移居新奥尔良,并逐渐取代白人成为最大的族群,现在大部人口都为黒奴后裔。外来移民也为这个城市引入了丰富多采的文化,以爵士乐发源地和法国区的克里奥文化闻名,新奥尔良也是美国人均犯罪率最高的城市。
新奥尔良位于密西西比河三角州北方,濒临墨西哥湾,三面环湖,是一座建在沼泽地上的城市,低于海平面2米,至今仍需要抽水泵才能让城市正常运转。2005年8月的五级飓风卡特里娜给新奥尔良造成严重破坏。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长的河,也是世界第四大河,它的流域和水量也是北美最大的。这条河流的历史与文化交织在一起,河上雄伟的堤坝,沿途繁忙的港口,静静流淌着的河水都令人感到其独特的魅力。马克-吐温曾形容这条河为“一条流淌着历史的大河”,这条长长的河流与其绿色的流水激发马克-吐温写下大量与它有关或是以它为背景的作品。其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书中在美国南部风土人情为背景下以哈克-贝利的冒险为主线,展现了一幅真实生动的密西西比河风光,书中的吉姆是一个勇敢善良忠诚的黑人奴隶,其形象展现了当时黑人奴隶的悲惨遭遇及对命运之抗争。马克吐温生长在密西西比河,曾在密西西比河上当过领航员,就連马克-吐温这个笔名也是水手们的专用术语,意思是水深12英尺。
纳齐兹号是密西西比河上现存的少数几艘蒸汽游轮之一,自1812年起这艘历史悠久的蒸汽船就载着无数游客穿梭于密西西比河的旑旎风光中。我自少年时代读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对书中描写的河上风光、河中小岛上的生活十分向往。如今来到新奥尔良,乘上这古老的蒸汽机船航行在少年时梦想的这条河上,看着船尾那红色的水轮翼片搅起的白色浪花,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宽阔美丽,两岸的绿树成荫及宏伟的建筑,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生机;还有新奥尔良作为港口城市的活力,似乎又穿越到了马克-吐温书中描写的当年历史生活场景中。
来新奥尔良,湿地是必须去的地方。坐车到湿地,公路有时就在水面上架起的桥上行驶,到了湿地,乘坐遮篷船,缓缓行驶在曲曲弯弯的沼泽中,河水不深,也并不清澈,泛着暗绿色的泡沫。两岸湿地上蓬勃生长的乔木与灌木,树干上缠绕依附着攀缘植物的枝蔓,一些苍老遵劲老树的树干就直接长在水中,阳光透过树枝倾泻在水面上。船在水面上穿梭前行,波光粼粼,有时似乎到了尽头,但转过弯又是一片开朗,真有树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水之感。有时水面上突然冒出鳄鱼又大又丑的脑袋,那硕大无比的大嘴中尖尖的利齿望上去真是有些儿瘆人。湿地里有时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原来是浣熊,这种白脸颊黑眼眶的小家伙,长不过70厘米,乍一看来,憨态可掬,可它绝对是个游泳健将,又是个攀爬能手,在水中逮鱼时那敏捷的身影绝不能小觑它。湿地上的野猪往往成群结队,估计是一家子,野猪尖尖的嘴,长长的鼻子可真难看。沼泽里的大白鹭涉水而过,一个猛子扎入水中,长长的喙中就衔着一条鱼,它那雪白的身影及修长的细腿就像跳着芭蕾翩翩起舞。这一切构成原始神秘的别致风景,令人忘却人世的喧嚣。可惜由于海平面的上升与海水的侵蚀,在整个20世纪,路易斯安那州失去了4800多平方公里的湿地,海岸线由此向内陆退缩了25公里,有专家予言,由此下去,到2050年整个路易斯安那州的湿地将流失80%!
橡树庄园以它美国南方种植园的历史遗产负有盛名,而电影《乱世佳人》《为奴十二年》与《夜访吸血鬼》的取景场地又给它迎来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庄园位于新奥尔良以西约17英里的密西西比河南岸,建于1837年,占地24英亩,最初以种植甘庶为主。庄园主人雅克-罗曼是 个大富豪,庄园得名于宅前的两排树龄300来年的参天古橡树,阳光透过树叶的逢隙,洒在中间的林荫大道上,星星点点,斑驳陆离。道路尽头就是那幢白色的豪华建筑,其白色的石柱与黑色雕花的阳台长廊及室内的装饰均出自当年庄园主人的精心打理,奢华而不落俗套。站在二楼的阳台上向前望去就是28棵排成两行的古老橡树,似乎在向游人们讲述着庄园当年的輝煌与主人的故事。庄园里还有28座当年奴隶住的小屋以及处罚奴隶的惩罚室,奴隶住的小屋与主人华丽的居室真有天壤之别,奴隶简陋的小屋不禁令我想起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对那个年代黑奴悲惨生活的描写。当年在庄园里最多曾有100多个黑奴,庄园见证了当年那段不堪历史的存在和美国黑奴的血泪史。电影《乱世佳人》中的一些重要场景就在这里拍摄,影片再现了当年发生在南方种植园中战争与爱情交织的故事,人世间的沧桑变幻。身临其境,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感受南北战争前的繁华与奢靡,在庄园做一场《乱世佳人》的梦。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杰克逊广场上人潮如湧,杰克逊骑马铜像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闪亮。广场四周古老的西班牙与法国风格的建筑在夜幕下变得扑朔迷离,圣路易教堂庄严肃穆迄立在夜空中,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谁又知道,在18世纪19世纪初这儿曾经是处决不听话的黑奴的主要场地。邻近广场的波旁街上,灯红酒绿,美食佳酿,白天摩肩接踵的人 群散到街道两旁的酒吧、咖啡馆,同性恋俱乐部,人声鼎沸。街头音乐家、艺术家,演奏着自19世纪誕生在这儿的非洲文化与欧洲文化交相融合、又以英美传统音乐为基础,混合了蓝调拉格泰姆等音乐类型形成的爵士乐,其悠扬的旋律回响在夜空。不仅在二月间的狂欢节,平日这里也是夜夜笙歌,直至深夜月钭,曲终人尽,街上又多了些流浪汉与醉鬼。
新奥尔良这座被音乐包围的城市,是美国南方最具特色的历史古城之一,法国、西班牙、非洲、美国本土文化融合成了其独特的风土人情。除了大自然给予的美丽风光,还有曲折苦难的移民历史,一些遗留至今的殖民地文化和浓厚的艺术氛围,神秘的巫蛊传说,克里奥美食,颇具特色的二战博物馆,建立于1834年的杜兰大学------一切的一切编织成如梦如幻新的旖旎世界!
新奥尔良游记——乱世佳人的故乡
剑门奇石 (2025-08-22 05:59:06) 评论 (0) 对新奥尔良的第一印象,这里是思嘉丽与白瑞德的蜜月之地。新奥尔良是一座美国南方的历史古城,建于1718年,为纪念奥尔良公爵腓力普二世而命名。1762年法国将此城转给西班牙,1800年西班牙将路易斯安那交还法国,1803年法国将法属路易斯安那以1500万美元卖给美国。南北战争前新奥尔良巳迅速成为美国南方和密西西比河沿岸最大的城市,也是棉花和石油的贸易中心,它还是当时有奴隶制度的美国最主要输入黑人奴隶的城市,上世纪60年代后 大量黑人移居新奥尔良,并逐渐取代白人成为最大的族群,现在大部人口都为黒奴后裔。外来移民也为这个城市引入了丰富多采的文化,以爵士乐发源地和法国区的克里奥文化闻名,新奥尔良也是美国人均犯罪率最高的城市。
新奥尔良位于密西西比河三角州北方,濒临墨西哥湾,三面环湖,是一座建在沼泽地上的城市,低于海平面2米,至今仍需要抽水泵才能让城市正常运转。2005年8月的五级飓风卡特里娜给新奥尔良造成严重破坏。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长的河,也是世界第四大河,它的流域和水量也是北美最大的。这条河流的历史与文化交织在一起,河上雄伟的堤坝,沿途繁忙的港口,静静流淌着的河水都令人感到其独特的魅力。马克-吐温曾形容这条河为“一条流淌着历史的大河”,这条长长的河流与其绿色的流水激发马克-吐温写下大量与它有关或是以它为背景的作品。其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书中在美国南部风土人情为背景下以哈克-贝利的冒险为主线,展现了一幅真实生动的密西西比河风光,书中的吉姆是一个勇敢善良忠诚的黑人奴隶,其形象展现了当时黑人奴隶的悲惨遭遇及对命运之抗争。马克吐温生长在密西西比河,曾在密西西比河上当过领航员,就連马克-吐温这个笔名也是水手们的专用术语,意思是水深12英尺。
纳齐兹号是密西西比河上现存的少数几艘蒸汽游轮之一,自1812年起这艘历史悠久的蒸汽船就载着无数游客穿梭于密西西比河的旑旎风光中。我自少年时代读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对书中描写的河上风光、河中小岛上的生活十分向往。如今来到新奥尔良,乘上这古老的蒸汽机船航行在少年时梦想的这条河上,看着船尾那红色的水轮翼片搅起的白色浪花,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宽阔美丽,两岸的绿树成荫及宏伟的建筑,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生机;还有新奥尔良作为港口城市的活力,似乎又穿越到了马克-吐温书中描写的当年历史生活场景中。
来新奥尔良,湿地是必须去的地方。坐车到湿地,公路有时就在水面上架起的桥上行驶,到了湿地,乘坐遮篷船,缓缓行驶在曲曲弯弯的沼泽中,河水不深,也并不清澈,泛着暗绿色的泡沫。两岸湿地上蓬勃生长的乔木与灌木,树干上缠绕依附着攀缘植物的枝蔓,一些苍老遵劲老树的树干就直接长在水中,阳光透过树枝倾泻在水面上。船在水面上穿梭前行,波光粼粼,有时似乎到了尽头,但转过弯又是一片开朗,真有树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水之感。有时水面上突然冒出鳄鱼又大又丑的脑袋,那硕大无比的大嘴中尖尖的利齿望上去真是有些儿瘆人。湿地里有时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原来是浣熊,这种白脸颊黑眼眶的小家伙,长不过70厘米,乍一看来,憨态可掬,可它绝对是个游泳健将,又是个攀爬能手,在水中逮鱼时那敏捷的身影绝不能小觑它。湿地上的野猪往往成群结队,估计是一家子,野猪尖尖的嘴,长长的鼻子可真难看。沼泽里的大白鹭涉水而过,一个猛子扎入水中,长长的喙中就衔着一条鱼,它那雪白的身影及修长的细腿就像跳着芭蕾翩翩起舞。这一切构成原始神秘的别致风景,令人忘却人世的喧嚣。可惜由于海平面的上升与海水的侵蚀,在整个20世纪,路易斯安那州失去了4800多平方公里的湿地,海岸线由此向内陆退缩了25公里,有专家予言,由此下去,到2050年整个路易斯安那州的湿地将流失80%!
橡树庄园以它美国南方种植园的历史遗产负有盛名,而电影《乱世佳人》《为奴十二年》与《夜访吸血鬼》的取景场地又给它迎来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庄园位于新奥尔良以西约17英里的密西西比河南岸,建于1837年,占地24英亩,最初以种植甘庶为主。庄园主人雅克-罗曼是 个大富豪,庄园得名于宅前的两排树龄300来年的参天古橡树,阳光透过树叶的逢隙,洒在中间的林荫大道上,星星点点,斑驳陆离。道路尽头就是那幢白色的豪华建筑,其白色的石柱与黑色雕花的阳台长廊及室内的装饰均出自当年庄园主人的精心打理,奢华而不落俗套。站在二楼的阳台上向前望去就是28棵排成两行的古老橡树,似乎在向游人们讲述着庄园当年的輝煌与主人的故事。庄园里还有28座当年奴隶住的小屋以及处罚奴隶的惩罚室,奴隶住的小屋与主人华丽的居室真有天壤之别,奴隶简陋的小屋不禁令我想起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对那个年代黑奴悲惨生活的描写。当年在庄园里最多曾有100多个黑奴,庄园见证了当年那段不堪历史的存在和美国黑奴的血泪史。电影《乱世佳人》中的一些重要场景就在这里拍摄,影片再现了当年发生在南方种植园中战争与爱情交织的故事,人世间的沧桑变幻。身临其境,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感受南北战争前的繁华与奢靡,在庄园做一场《乱世佳人》的梦。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杰克逊广场上人潮如湧,杰克逊骑马铜像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闪亮。广场四周古老的西班牙与法国风格的建筑在夜幕下变得扑朔迷离,圣路易教堂庄严肃穆迄立在夜空中,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谁又知道,在18世纪19世纪初这儿曾经是处决不听话的黑奴的主要场地。邻近广场的波旁街上,灯红酒绿,美食佳酿,白天摩肩接踵的人 群散到街道两旁的酒吧、咖啡馆,同性恋俱乐部,人声鼎沸。街头音乐家、艺术家,演奏着自19世纪誕生在这儿的非洲文化与欧洲文化交相融合、又以英美传统音乐为基础,混合了蓝调拉格泰姆等音乐类型形成的爵士乐,其悠扬的旋律回响在夜空。不仅在二月间的狂欢节,平日这里也是夜夜笙歌,直至深夜月钭,曲终人尽,街上又多了些流浪汉与醉鬼。
新奥尔良这座被音乐包围的城市,是美国南方最具特色的历史古城之一,法国、西班牙、非洲、美国本土文化融合成了其独特的风土人情。除了大自然给予的美丽风光,还有曲折苦难的移民历史,一些遗留至今的殖民地文化和浓厚的艺术氛围,神秘的巫蛊传说,克里奥美食,颇具特色的二战博物馆,建立于1834年的杜兰大学------一切的一切编织成如梦如幻新的旖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