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AI, 而是集装箱决定了未来!

朱头山 (2025-08-22 07:03:55) 评论 (2)

物流方法与帝国的兴衰密切相关。

罗马帝国在鼎盛时期,其疆域围绕着地中海,将之称为“我们的海”(Mare Nostrum)。地中海作为天然的交通大动脉,使得罗马能够高效地调动军队、运输粮食和商品。海运的成本远低于陆路运输,这使得罗马的贸易网络能够覆盖整个地中海沿岸,从而支撑起庞大的城市体系和军队。罗马的港口城市如奥斯提亚(Ostia)和亚历山大港(Alexandria),都是连接帝国各地的关键节点。

然而,随着帝国的扩张,其边境线向内陆延伸,离开了地中海的便捷交通。陆路交通网虽然发达,但维护成本高昂,且效率远不及海运。随着内陆地区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动荡增多,原本高效的物流体系变得脆弱。当蛮族入侵切断了关键的陆路和海上通道时,罗马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快速有效地调动资源和军队,这加速了帝国的衰落。

苏联的崛起与铁路建设密不可分。广袤的国土使得铁路成为连接各大城市、工业中心和资源产地的主要方式。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下,铁路被视为国家工业化的“大动脉”,它有效地支撑了重工业的发展,并在二战期间为军事行动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

然而,苏联对铁路的过度依赖也带来了局限性。铁路网络的密度和灵活性远不如公路网,尤其是在应对突发状况或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品需求方面。此外,苏联的铁路系统更多是服务于军事和重工业,而忽视了民用物流和末端配送的效率。当全球贸易逐渐转向更灵活、更高效的海运和集装箱运输时,苏联的物流体系显得僵化而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经济发展和融入全球市场的步伐。

随着1970年后集装箱革命到来,全球工业体系被集装箱运输重塑。于是集装箱港口+高速公路网的沿海地区成为制造业成本优势区,曾经依靠铁路网建立起来的工业区逐渐被沿海工业区取代。所以我们看到,东北没落,长三角、珠三角崛起;五大湖工业区成为铁锈带,加州、德州、佛州这些沿海地区成为美国的阳光地带工业区。苏联这个缺乏优良港口的内陆国甚至早就被拍死在了沙滩上,铁路时代辉煌的工业体系已经作古。

在集装箱发明之前,铁路和海运其实半斤八两,但在集装箱革命之后,海运成为了吊打铁路的运输方式。在集装箱盛行之前,海运和铁路相比,虽然运量较大,但受困于码头这个节点,船上的货物要通过码头工人一点一点地从船上搬到陆地。算上码头的停泊费用、仓储费用、人工费用,海运一点也不比铁路运输便宜。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跨国海运贸易的运费高达产品成本的25%,以至于跨国贸易长期停滞。一艘跨大西洋的货轮,装船用6天时间,航行10天半,卸货再用6天时间,一次航运有一半时间花在码头上。而所有海运成本中,支出最高的就是码头工人的工资,货物航运成本的60%-75%都发生在轮船停泊在码头的时候。

集装箱改变了这一切。集装箱相当于把装货卸货的工作从码头搬到了工厂,从此以后港口再也不是运输的阻塞点。货船不用等在码头,依靠码头工人一点点装货卸货,利用集装箱吊机可以一边卸集装箱的同时一边装箱,集装箱船立马能承担新一轮的运输工作。码头工人再也不会成为阻碍海运增长的瓶颈。1963-1964年,纽约曼哈顿的雇主们还雇佣着140万人次的码头劳动力,短短10年后,这一数字就下降到了12.7万。

伴随着集装箱运输的迅猛发展,海运费用直线下降。1970年,集装箱运输刚刚起步时,货运成本已经不到传统轮船的50%,一立方米的平均成本是10.87美元。到1979年,一立方米的货运费用已经降到4美元,到1986年,运价又跌至1.5美元。

集装箱革命,也是造成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在集装箱革命之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政策是可行的。海运贸易成本高昂,世界本身就被海洋分割成各自独立的经济体,本土生产的成本天然比进口低。拉美在二战后的进口替代政策非常成功,巴西甚至发展出了自身的航空工业。

但在集装箱革命之后,美欧日工业体系联成一个整体,巴西1.5亿、墨西哥不到1亿的工业人口,如何跟7亿工业人口体量的工业体系竞争?再加上海运成本大降,在西方物美价廉工业品的冲击下,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越来越难维持进口替代政策,最终破产,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之中。

当时间走到上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也仅仅是集装箱革命落下的又一粒时代尘埃罢了。时代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集装箱革命,本质上是一场全球一体化革命,生产全球化,供应链全球化,将全世界分散的工业体系整合成为同一个工业体。在这场革命浪潮中,欧美先知先觉,顺应浪潮,淘汰落后产业,开启第三次工业革命。

但这场集装箱革命中,中国却异军突起,反噬西方,这是为什么呢?

前面讲了,集装箱的主要优势是避免了在码头卸货,装货的重复劳动,但关键的还是要有水运。在中国崛起前,在以集装箱为基础的制造业体系中,什么基础设施最为重要?答案是深水良港和高速公路网。

之所以要深水良港,是因为船越大,集装箱单位运输费用越便宜,制造业的成本就越低;高速公路网也是同理,陆路运输越顺畅、越快速,成本越低。

第一个吃到集装箱红利的是日本。1966年通过了“国土干线公路建设法”大建高速公路,并利用背山靠海的港口优势,日本发展出了京滨、名古屋、阪神、濑户内、北九州五大工业区,取代美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日本之后,亚洲四小龙学习日本成功经验,同样利用深水良港和路网的成本优势发展制造业,上世纪1980年代到2000年,香港港、新加坡港、釜山港、高雄港曾长期霸榜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前五。

当然了,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了港口和公路后也不能少了人。幸好亚洲四小龙都是人口密集地区,新加坡、香港是百万级别,制造业发展更好的中国台湾是2000万级别,而韩国是5000万人口级别。人口多寡决定了制造业集群的复杂度,亚洲四小龙没能取代日本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因为日本的人口是亿级,而非千万级。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接棒日本的国家成为新的世界工厂,我们拥有十亿级人口。那么问题来了,印度同样拥有十亿级的人口,而且早在1995年就加入世贸组织,印度为什么没能成为世界工厂?

因为中国有长三角和珠三角,天然良港毗邻人口腹地,是“集装箱时代”的版本答案,得天独厚的制造业圣体。而印度没有良港,或者有港口,但离人口腹地很远,比如苹果最大的在印组装厂就在印度南部的钦奈港。

比日本要强的是,中国还有一条通航条件极佳的大河,长江。很多大河都通不了航,但长江不同,位于长江河口的上海外高桥港能停靠8万吨级的集装箱船,3.4万吨的集装箱船能深入长江腹地到达南京港。

2024年货运量64.5亿吨,是全球第二名珠江的5倍,全球第三京杭大运河的8倍,全球第四密西西比河的13倍。也正因为长江独步全球的内河航运,2024年苏州港吞吐量967万标准集装箱,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挤进前30的内河港口。除了长江这类天然河流,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还有历经千年建设起来的人工运河网络。

内河航运带来了极致的成本优势。首先就是工厂建设和设备更新成本,要知道很多工厂设备都是大件,这类运输超大、超长、超重、超宽件在公路运输行业叫特种运输。



公路运输这玩意儿不但需要资质,得给上级报备,沿途封路,勘测高度,一些太矮的路灯、红绿灯还得拆下来,运完之后再装上去,要多麻烦有多麻烦,还死贵。但如果工厂就建在运河边上,工厂内部就有码头,直接水运吊装上岸是不是既方便又便宜?

在工厂建成后,大宗原材料、零部件通过水运进出又能省下一大笔费用。同样1吨货物运送100公里,公路需要260元,铁路需要100元,而水运只需要13元。一艘配员5人的5000吨级货船,其运力相当于333辆卡车和666名司机组成的车队。比如号称“饿死不拉卷”的钢卷,公路拉个一卷钢卷都提心吊胆,换做水运轻轻松松上百卷,既实惠又安全。



所以在长三角,很多汽车工厂建在运河边上,并且自带码头,然后一船一船的钢卷从码头运进汽车生产流水线,成本比公路运输便宜得多。除了钢卷,砂石、煤炭、铁矿、石油,乃至集装箱,都能从工厂码头直接水运进厂,制造成本比公路运输低,而成本就是竞争力。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运河网络给中国带来了独步全球的制造业成本优势。这些沿河修建的工厂形成制造业集群,上游和下游,设备厂和配套厂,工厂维修和设备更新,零部件厂和组装厂,一环套一环,带来的是制造业成本指数级降低。

现在中国到处都在修运河,因为运河就代表了发展机会,就意味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制造业转移。通过京杭大运河与淮河水系,通江达海,苏北、安徽、河南这些内陆地区的水运条件优越,有能力承接制造业转移,和长三角做制造业的分工配套,形成一个更加庞大的制造业综合体。

通过京杭大运河与淮河水系,通江达海,苏北、安徽、河南这些内陆地区的水运条件优越,有能力承接制造业转移,和长三角做制造业的分工配套,形成一个更加庞大的制造业综合体。

所以说中国是“集装箱时代”的新版本: 深水港,高速公路(铁路),运河网络。

现在AI被吹得深乎其乎,但恐怕言过其实了。美国现在已经意识到,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才是最关键的,所以它要发动关税战,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把制造业带回来。但就算它能成功带回制造业,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率的物流体系,还是要落败,就如罗马,苏联一样。

可以这么说,怎么样的“集装箱”版本,决定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