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50、60年代华人异域生活:准确来说是我接触过的那群人,从他们口中得知过去华人在英国生活情况。我接触到的这些人大部分是在50、60年代从香港来的,有些还是从美国过来的,这些老华侨最初从事洗衣业居多,后来饮食业才慢慢兴起。据他们说,香港的新界人在英国最多,那时香港还是英国殖民地,到英国谋生要比去其它国家较容易。除了英国外,荷兰、比利時也不少,那时还经常听到荷兰、比利時、经常打打杀杀闹事,这些人多是从香港过去的黑社会分子。
50、60年代大陆偷渡到港的人数大增,香港本来就没有什么工业、农业更不成,这群偷渡佬占据了当地人大量工作机会,香港原本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工厂,如何能够接纳如此之多的人流。香港原居民出市区工作机会被偷渡佬占据了,留在新界农村也没有发层机会,生活越来越困难,迫使新界人向外找寻出路。50、60年代香港新界人出外谋生的全是男性,大部分都是坐轮船大舱几个月才到达英国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海员,他们边工作边找机会上岸。我想那时英国入境可能管得比较松,另者中餐饮食业也需要华人,他们上岸是否属于偷渡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我在美国的老同学也是以这种情况上岸的。现居纽约的老同学当年也是靠行船偷渡上岸的,据他说,61年他和另外两人船到美国后三个人上岸后藏在一家华人开的餐馆内,后来两个人被抓只有他逃脱。
这些香港新界人到英国后因语言关系只能在厨房工作。英国除了遍地是马仔场(跑马跑狗外围投注站)和几间casino赌场外,确实也没有其它方面可供这些人娱乐。这些华人只有日复一日的机械般工作,老华侨流传下来一句话白天炉头晚上枕头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睡觉。做餐馆中间有三小时休息时间(2点至5点),饮食业有两段时间生意最忙,一是午餐12点至2点,做完午餐休息,5点再做第二轮,也就是晚餐,休息这段时间,除了一小部分不赌钱选择睡觉外,大部分单身仔都会跑去赌场马仔场或者casino赌番两手消磨时间。日复一日,青年变中年、中年变老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国以这种枯燥方式生活。
后来英国放宽移民条例才慢慢有家属迁入,单身男子多选择和当地人(鬼妹)结婚,那个时期华人女子少之又少,几乎没有,想找中国女孩结婚比登天还难。不想和当地人(鬼妹)结婚那就只能继续打光棍。那时很流行一句话,称呼这些和当地人(鬼妹)结婚的男人叫做石屎佬红毛泥捞石子(混凝土)。这些不会英语的石屎佬,他们怎样才能和老婆沟通呢,是靠不言而喻的肢体语言吧。后来迁入的那些家庭妇女大部分是客家人,在农村生活客家妇女,养成了勤俭持家的典型家风,他们到了自己外卖店看见那些丢掉的鸡蛋壳还带有点蛋清,拿起茶匙把一个一个的蛋壳那一滴滴蛋清都刮下来,一点也不想浪费掉,(这是我亲眼看到的)。
60、70年代英国饮食业很好做、也很赚钱,外卖店、餐馆如雨后春笋。华人在英国除了少之又少几家所谓中国超市外,其它人几乎全投入了饮食业。那年代,如果不染上不良嗜好,特别是赌,打工几年之后开间夫妻外卖店并非难事。针无两头利有好就有坏,开外卖店好的方面容易赚钱,那时税低、而且没有vat,当然啦,做什么事也离不开勤奋。开外卖店坏的方面就是影响小孩成长,夫妻外卖店很多都是全家出动带着儿女做的。我们就亲历其境,老大十三、四岁帮接单、接电话,八、九岁女儿帮剥葱皮、切毛古、拆鸡肉,晚上除了老大要接电话外,其余两个小的冬天就睡在又冷又冻车尾箱,直到十二点收工回家。
我75年拿劳工纸到英国也就是工签,在中餐馆厨房工作,60、70年代做厨房那班人,全都不会英语,我工作的餐馆全是客家人,一天到晚全讲客家话,这些人很难和西人(鬼佬)打交道,最大阻碍是语言问题。当年我们这些厨房佬每天上班下班,多数三三两两几个人一起走。那时中国积贫积弱,当年华人行街都受到白眼甚至明目张胆的被欺负,所以行街都要几个人一齐觉得比较安全,特别是在晚上收工时。我就亲身遭到被雪球连番攻击过,三个工友还被打到进医院。60、70年代食霸王餐的很多。当年那些老华侨,无论做厨房的楼面的个个都会一点功夫,遇见食霸王餐的就一齐上。那年代和食霸王餐的鬼佬经常起冲突,餐馆打架常有的事。
说到底还是国家强大好,除了国家不受欺负外华人在外也占光,近几十年食霸王餐事件很少听到,餐馆打架事件也没听到过。如今一个人行街也不会有被人欺负的感觉。我记得在80年代日本人很受敬重日本货到处都是,三十年何东、三十年河西,如今轮到中国了。现在到那些展览舘、博物馆、或有什么大型活动,都有中文介绍,甚至中文讲解都有。这些地方,过去你想见到中文简直就是做梦,如今中国产品Made in China随处可见,如果说中国强了富了对华人无影响那就是睁眼说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