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三国(6):登上圆塔天文台360度看哥本哈根
圆塔天文台 (Round Tower / Rundetårn)是我们计划中要参观的景点,是哥本哈根地标之一。如乘地铁M1/M2线,在北门Nørreport站下,步行4分钟就到。走在哥本哈根老城区的鹅卵石街道上,一座古色古香的圆柱形塔楼突然映入眼帘。它不像一般的观景塔那样高耸入云,却有一种沉稳的气度,在默默地讲述着几个世纪的故事——这便是圆塔。

圆塔建于17世纪。16世纪时丹麦天文学蓬勃发展,为纪念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克里斯蒂安四世在1637年建造了这座圆塔作为天文台,连接了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成为哥本哈根大学的一部分。
购票处,丹麦人都很友好, 也乐意用英文交流。

惊人和独特之处是塔内并非如同教堂那样有陡峭的阶梯,而是一条缓缓盘旋的白色坡道,足有七圈半,宛如一条通往天空的蜿蜒小径。走在其上,耳边传来脚步在石面回荡的声音,墙上的小窗偶尔透进斜阳,将地面切割成一块块金色。窗外的景象随着高度慢慢变化——起初是街角的咖啡馆、行人和骑行者的剪影,随后是教堂尖顶与色彩斑斓的屋顶逐渐占据视野。


这里的谈谈圆塔为什么设计成螺旋坡道而不是楼梯,其实有一段来有趣、实用的历史,目的是为了运送天文设备。圆塔在 1642 年建成时,顶部是天文台,需要搬运笨重而精密的天文望远镜、观测仪器上去。如果是楼梯,运送会非常困难甚至损坏设备;而缓缓盘旋的坡道(7 圈半)可以让马车、手推车甚至马匹直接运到塔顶,17 世纪的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确实曾骑马登上圆塔。
另外,圆塔原本和大学图书馆连为一体,图书馆位于塔的中上部,需要定期搬运书籍、纸张等物资。坡道设计更方便,特别是在当时没有电梯的年代。
还有建筑美学与象征意义,螺旋坡道不仅实用,还赋予建筑连续上升、通向天空的象征感,符合天文台“攀登星空”的意象。在北欧的冬天,坡道也比楼梯更安全(防滑、防摔)。
有趣的小插曲是,1902 年,一名俄罗斯沙皇访问时,皇家卫队骑着马拉的车子直接沿坡道登顶,成为圆塔历史上的著名场面。近年来,圆塔还举办过自行车比赛,参赛者沿坡道骑到顶端。
从正门进入圆塔时,里面有个小教堂,在售票区一侧看到通往教堂的门,教堂内部是典型的北欧路德宗风格,白墙、木质长椅,简单而明亮。圆塔的底部和哥本哈根的三一教堂(Trinitatis Kirke)是连在一起的,它们是同时期建成的,原本就是一个综合建筑——教堂供礼拜,塔楼用于天文观测与用作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

古代的”卫生间“及现代的卫生间:坡梯某处,有古代的“卫生间:, 就是一个”蹲坑:。

在入口附近(售票区)以及观景台下方的一层(靠近展览区)有现代卫生间,设施比较现代干净, 在处处上洗手间要交费的欧洲, 赶紧在这里方便吧。顺便说一下,北欧这边卫生间很多都是男女同厕的,男女在一条队上排着。

圆塔有一个室内展览空间(Library Hall / Bibliotekssalen,原来的大学图书馆大厅),这里会定期举办各种文化展览,包括历史、科学、艺术主题。这里有一个“失去的符文石(The Lost Runestones)” 展览,主题围绕丹麦失落的符文石(runestones)以及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

丹麦在维京时代(大约8~11世纪)曾经立了很多符文石,上面刻着古北欧文(Runic script),通常是为了纪念某个人、记录功绩,或者作为领地标志。“Lost” 指的是那些原本存在但如今下落不明或毁坏的符文石。很多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被拆毁、重新切割当建筑石料,甚至被用来铺路或砌墙。展览通过照片、拓片、3D 还原等方式,让游客“见到”这些早已消失的符文石,并解读它们的内容与文化背景。
17 世纪中期,当时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三世(Frederik III)应古物学家 Ole Worm 的请求,将丹麦各地的符文石收集并搬至哥本哈根。他的目标是将这些丹麦最古老的文学形式(符文石)集中展示在圆塔底部的大学图书馆大厅中。当时大约12 块符文石被送到了首都哥本哈根,然而,在 1728 年发生的哥本哈根大火中,其中9 块符文石不幸损毁或遗失(Lost Runestones)。
“Lee Stone” 是其中一块符文石,后来失落,但因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绘图资料被保留下来:据说这块“Lee-stone”曾置于“just below the church hill”(教堂小山下)——这是 Ole Worm 的符文描绘师 Jon Skonvig 所记录的。Skonvig 的手绘展示了它不规则的形状、顶部三个拱门装饰,以及中央的十字架或类似百合花的图案,整块石看起来像一头张口的怪兽;石文十分模糊,仅剩“一句话:‘They… raised the stone in memory of…’”的残迹。后来,Kristoffer Ørum 用 Skonvig 的原始绘图制作了这块石头的1.5 米高 3D 打印复原,让这块符文石仿佛“从另一个时代”以一种“幽灵 Avatar”般的形象“重现人间”,所以,“Lee 石头”就是这块曾被记录但失落的符文石,通过艺术家复原技术再次“复活”于展览空间。

在圆塔的盘旋坡道中途某处,抬头就能看到墙上挂有一个天文钟(Planetarium or astronomical clock face)。它是一个天体运行示意图,以地球为中心,刻画了太阳、月亮及当时已知行星在黄道上的位置,还有黄道十二宫的符号与星座背景。最早是供天文学家和学生观测、计算和教学用的,可以显示天体位置、日月运行周期等信息。外圈有罗马数字,表示时间或黄道分度;中圈是黄道十二宫符号( 白羊、 金牛、 双子等);背景绘制了北半球可见的星座图。属于丹麦早期科学仪器传统的一部分,体现了17世纪哥本哈根在天文研究上的地位。

这块挂在墙上的是两块不同年代的纪念碑刻,相当于是圆塔的“修史石碑”。,记录了圆塔天文台的重要翻修与建设历史:

上半部分(拉丁文):纪念的是1780 年圆塔天文台的更新与设备添置。提到国王 Christian VII(克里斯蒂安七世) 的慷慨资助,以及 Otto de Thott 伯爵负责策划和执行,将新的天文观测所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仪器。“XI OCTOBR. MDCCLXXX” 表示1780 年 10 月 11 日正式落成或启用。
下半部分(丹麦文)记录了1929–1930 年期间的另一项重要工程:在国王 Christian X(克里斯蒂安十世) 在位时,由哥本哈根市长 Dr. Ernst Kaper 主导,利用 Niels Brock 基金和市政府支持,修复并更新了圆塔的行星机械装置(planet machine / orrery)。同时建立了历史天文学收藏(Historisk-astronomiske samling),即今天圆塔展出的部分古老天文仪器的来源。
终于踏上观景台,迎面而来的是360度无死角的哥本哈根全景。远处,波罗的海的水色与天空交融, 风车在海中排列成行;近处,红瓦屋顶连成一片,间或点缀着绿色铜顶的教堂与现代建筑。微风拂过脸颊,耳畔夹杂着城市的钟声与海鸥的鸣叫,让人仿佛置身一幅静谧的油画中。




站在塔顶的铁栏边,人们忍不住想象,几百年前的天文学家也是这样,在夜色中仰望星空,用望远镜捕捉北欧的星光。如今,这里更多是游客的浪漫驿站,却依旧保留着那份与天空对话的纯粹性。



圆塔顶端是天文台,这里是欧洲最古老的,仍在使用的天文台之一。到了晚上,有时会开放天文观测活动(主要在冬季),用塔里的大口径望远镜观星。天文台的小圆顶是绿色的铜顶,非常容易在远处辨认。

离开时,回望圆塔,它依然静静地立在老城的心脏地带,见证着哥本哈根从王国都城到现代都市的变迁,也守护着每一颗向上攀登、追寻风景与探索日月星辰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