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 Diego ,45年后的闺蜜重逢》
若敏
【第一日 · 重逢的喜悦】
八月的风带着太平洋的咸涩,我降落在加州圣地亚哥。 2025年的夏天,我们终于赴了一场跨越四十五年的约会。

这场筹备已久的闺蜜之旅,由毛毛同学在她位于拉霍亚(La Jolla)的海边别墅热情做东。

相聚的日子定在 8 月 21 日至 24 日。大家从华盛顿 DC、亚特兰大和休斯敦赶来,荣同学则刚从中国归来, 恰好在圣地亚哥。

走出机场的那一刻,目光与荣和谨相遇,岁月仿佛突然倒流。 荣依旧带着医学院毕业时的英气,又多了几分干练;谨的笑容, 依然保留着十七岁的羞涩。微信上的问候此刻变得触手可及, 我们相视而笑,四十五年的光阴在拥抱中融化, 只剩下久别重逢的喜悦。

别墅的落地窗外,太平洋舒展着无垠的蓝色怀抱。 客房里的纱帘被海风轻轻掀起,带来远洋的气息。

午餐时, 毛毛准备的冬瓜虾仁鸡汤和煎得金黄的豆皮,是舌尖上的武汉味道, 温暖了漂泊多年的游子心。


午后,在方先生的带领下,我们体验射击。他是枪械收藏爱好者, 也是资深教练,耐心指导我们装弹、瞄准、扣动扳机。毛毛曾经是射击队的一员,童子功不容小觑。金属的冰冷与加州的阳光形成奇妙的反差,枪声被海风柔化, 化作阵阵欢笑,飘向靶纸。


暮色渐起,我们走进 La Jolla 的音乐厅——The Conrad(Conrad Prebys Performing Arts Center),这是 La Jolla Music Society 的常设演出场所。音乐厅于 2019 年开幕,建筑现代,音响由著名设计师 Yasuhisa Toyota 调校,主厅可容纳 513 人,舞台可定制,而小剧院 The JAI 适合爵士或实验音乐演出。此刻,贝多芬《第十二弦乐四重奏》 的音符如流水般漫过心田,诉说着分别岁月里各自的美好时光,那一刻,仿佛时光静止, 只剩下音乐在空气中震颤。

傍晚,在 La Jolla 的日料店 HARUMAMA,我们坐在窗边。生鱼片晶莹,海胆醇厚, 寿司鲜美,创意肉夹馍别具一格。




夕阳缓缓沉入海平线, 金红洒满海面。举杯相庆时,落日仿佛为这一天画上了诗意的句号。

回家的路上,我们仍旧畅谈往昔,意犹未尽。
【第二日 · 城市的风情】
8 月 22 日,我们正式开启“打卡模式”。圣地亚哥是加州最早的欧洲人定居地,被誉为“加州的诞生地”。 最初是库梅亚(Kumeyaay)等原住民的居住地,1542 年西班牙航海家卡布里略首次到访,并以“San Miguel”命名。1769 年,西班牙在此建立传教堂和军事要塞,正式命名为 San Diego。1821 年墨西哥独立后,圣地亚哥归属墨西哥,1848 年美墨战争后割让给美国。随着铁路修建、军事基地建立及 20 世纪的海军发展, 圣地亚哥逐渐成为加州南部的重要港口与军事城市。


晨光下的巴尔波亚公园( Balboa Park),西班牙式拱廊投下斑驳的影子。


这座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868 年,当时圣地亚哥市划拨土地作为公共绿地。后来,植物学家凯特· 塞申斯在这里种下成千上万棵树木,让荒坡逐渐生机盎然。1910 年,为迎接 1915 年巴拿马加利福尼亚博览会,公园被命名为“Balboa”, 以纪念首位见到太平洋的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波亚。





那次盛会留下了许多西班牙殖民复兴风格的建筑, 使这里成为圣地亚哥的文化地标。如今的巴尔波亚公园,博物馆、 艺术馆与动物园林立,是一座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城市花园。








我们穿梭于博物馆与玫瑰园间,花香与笑语交织。 偶遇热情的游客为我们留影,在加州的阳光下留下温暖的记忆。
若敏
【第一日 · 重逢的喜悦】
八月的风带着太平洋的咸涩,我降落在加州圣地亚哥。

这场筹备已久的闺蜜之旅,由毛毛同学在她位于拉霍亚(La Jolla)的海边别墅热情做东。

相聚的日子定在 8 月 21 日至 24 日。大家从华盛顿 DC、亚特兰大和休斯敦赶来,荣同学则刚从中国归来,

走出机场的那一刻,目光与荣和谨相遇,岁月仿佛突然倒流。

别墅的落地窗外,太平洋舒展着无垠的蓝色怀抱。

午餐时,


午后,在方先生的带领下,我们体验射击。他是枪械收藏爱好者,


暮色渐起,我们走进 La Jolla 的音乐厅——The Conrad(Conrad Prebys Performing Arts Center),这是 La Jolla Music Society 的常设演出场所。音乐厅于 2019 年开幕,建筑现代,音响由著名设计师 Yasuhisa Toyota 调校,主厅可容纳 513 人,舞台可定制,而小剧院 The JAI 适合爵士或实验音乐演出。此刻,贝多芬《第十二弦乐四重奏》

傍晚,在 La Jolla 的日料店 HARUMAMA,我们坐在窗边。生鱼片晶莹,海胆醇厚,




夕阳缓缓沉入海平线,

【第二日 · 城市的风情】
8 月 22 日,我们正式开启“打卡模式”。圣地亚哥是加州最早的欧洲人定居地,被誉为“加州的诞生地”。


晨光下的巴尔波亚公园(


这座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868 年,当时圣地亚哥市划拨土地作为公共绿地。后来,植物学家凯特·


















午餐在圣地亚哥老城州立历史公园(Old Town San Diego State Historic Park)。这里被誉为“加州的诞生地”。

1769 年,西班牙人在此建立了加州第一座传教站和军事据点,


在古色古香的氛围中,墨西哥美食热情洋溢。

午后,我们漫步海港村(Seaport Village)。这里昔日只是圣地亚哥港口的工业用地,


傍晚路过中途岛号航空母舰博物馆(USS Midway Museum),这艘曾服役长达 47 年的航母,是美国二战末期建造的重要战舰,冷战、 越南战争乃至海湾战争中都有它的身影。退役后, 它被改造成博物馆,游客可以登上飞行甲板和指挥塔, 感受航母上生活的震撼与历史的厚重。


博物馆旁的“胜利之吻”雕像(Unconditional Surrender)再现了 1945 年 V-J Day 那天纽约时代广场的经典瞬间——一名水兵热烈亲吻护士, 庆祝二战胜利。


雕像象征和平与解放,也记录了青春与喜悦的瞬间。 夕阳下,我们在雕像前驻足,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 又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浪漫。


博物馆旁的“胜利之吻”雕像(Unconditional Surrender)再现了 1945 年 V-J Day 那天纽约时代广场的经典瞬间——一名水兵热烈亲吻护士,


雕像象征和平与解放,也记录了青春与喜悦的瞬间。





香槟的气泡映照着城市的灯火,



甲板上,




走下邮轮,
【第三日 · 海湾与家的味道】
8 月 23 日,清晨晴空万里,远眺大海,我提议去海边走走。

驱车五分钟便到拉霍亚海湾(La Jolla Cove)。




海湾宁静而碧蓝,是海狮和海豹的栖息地, 常见它们懒洋洋晒太阳,或在浪花中追逐嬉戏。






“La Jolla”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宝石”, 早期西班牙探险者因这里如宝石般的美景而得名。20 世纪初,这里吸引了艺术家、作家与学者,形成独特的文艺氛围, 附近还有海洋研究所、画廊和精品店。冬季风大时,海浪拍打礁石, 形成“海上烟雾”,偶尔海狮会爬上海边的人行道,与游客互动, 让人流连忘返。




我们并肩而坐,海风吹起发丝, 这一刻仿佛回到最年轻的时光。




海湾宁静而碧蓝,是海狮和海豹的栖息地,






“La Jolla”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宝石”,




我们并肩而坐,海风吹起发丝,





一路上,毛毛给我们讲解La Jolla的著名建筑和背后的故事,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

我们经过 La Jolla 现代艺术博物馆(MCASD)。可惜要到12:00 才开门,遗憾离开。


博物馆始建于 1941 年,最初名为“拉霍亚艺术中心”,由社区艺术家发起,位于慈善家 Ellen Browning Scripps 的海滨住宅内。经过多次扩建与翻新,如今展览空间达到 40,000 平方英尺,馆藏涵盖 20 世纪及以后的当代艺术作品。现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返程途中,我们顺便进了超市。加州的白水蜜桃咬一口,甘甜沁人心脾,好吃。

午后,毛家的厨房热闹非凡,面粉与蔬菜的芬芳弥漫。揉面机轰鸣,

我们从三岁在大连同上长托幼儿园,同在姚老师的班上,

饺子在沸水中翻滚,如同岁月的浮沉,最终都化作团圆的滋味。


【第四日 · 离别与约定】
8 月 24 日,离别的日子终于来临。毛家的小狗 Sunny 也在这天随着方先生结束摄影旅程回家。

(与方先生一起旅行的Sunny)
它安静地趴在钢琴下,

(Sunny 友好又可爱,摄影:Simon)
晨光格外温柔,

这几日,我们的谈笑如海浪般此起彼伏,往事在回忆中熠熠生辉。

(特别补上徽的照片,2025年6月与徽在伦敦相见 )
告别时的拥抱格外用力。但我们都知道,这次重聚不是终点,

荣开车送我和谨去机场,车窗外的圣地亚哥阳光依旧灿烂。
感谢毛毛同学的精心策划与盛情款待,感谢方先生的鼎力支持,
圣地重逢四十年,
海风吹逸上华颠。
笑声犹回书声远,
白云悠记旧青衫。
杯里夕阳腾作浪,
文中字迹已生缘。
今日且跨长鲸去,
夕阳把盏天涯还。
(完稿于2025年8月26日,美国亚特兰大)
(摄影:若敏,感谢毛毛、谨、荣、冰等提供摄影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