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便是归处

心安便是归处

尘封的代号:山城702

心安便是归处 (2025-07-23 19:09:13) 评论 (0)

提到“702工程”,如今已极少有人记得这个名字。即便是重庆南山老兵疗养院中那些白发苍苍、神情木讷的退伍老人,也很少有人再提及。可在1972年的春天,这个代号,却关系到整个西南地区的安危,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中“第三次世界大战预案”的一环。

故事要从一个人说起,他叫白孟良,是重庆南岸区粮油供应所的一名普通仓库管理员。那一年,他34岁,穿着早已褪色的中山装,骑着二八大杠,每天往返于米面仓和行政楼之间。他的名字,在当年的任何公开资料里都查不到,但他的代号,是“702-14”。

这一切的起点,是1969年,当时中苏边境爆发冲突,珍宝岛事件震惊全国,中央决定以最坏的可能预判局势,秘密启动多条“战略纵深转移方案”。代号为“702工程”的,是一项代价巨大的“西南大撤离”预案——若战争爆发,将在重庆及川贵地区,设立地下粮食、药品、武器和科研物资的多层级隐秘仓储体系。

白孟良,就是702工程西南区“第四粮储点”的负责人——当然,在明面上,他仍是个普通的仓库管理员。

粮仓设于南山老茶山的后坡,伪装成一处退役火药库,四周是密林与崖壁,中间则是一座三进三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半地下建筑。

据当时未公开的军方内参显示,1972年3月15日晚,一架带有美军编号的侦察气球坠落于重庆涪陵与南川交界的无人区。解放军第六侦察中队曾试图回收残骸,却发现其搭载了新型微型成像设备,疑似已拍摄多张南山区域的地貌图像。

三天后,702工程重庆分部进入“高度警戒状态”。白孟良接到指令,销毁两批编号为“C-12”的紧急应急口粮——这意味着,一旦开启C级预案,就已接近“疏散启动”门槛。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后来的事就更鲜有人知了。

据传,1997年南山修高速隧道时,某施工队误入一处异常坚固的“混凝土结构体”,内部发现锈蚀严重的金属货架,残存“中央备用粮库”字样标签。但几小时后,施工现场即被军方接管,所有施工人员签署保密协议,从此对外封口。

再之后,整个南山区域被划为“生态涵养林区”,严禁开采、建筑及任何深度挖掘。那片林地如今长满厚厚的藤蔓与灌木,仿佛从未存在过那一段冷战阴影下的秘密。

有些历史,不会被写进教科书,但它的存在,为风雨欲来的年代点亮了一盏小小的灯。它照亮的,是那些“没什么了不起”,却守了多年仓库、不曾开口的无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