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是它的教义“全球化“, “巴哈伊信仰(The Baha‘i Faith)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宗教,由巴孛(Bab,意为「门」)先生于1844年在波斯(现在的伊朗)起源,而后又由伊朗人巴哈欧拉所传承,后者于1863年宣称自己是神的最新启示者,是神派遣的”先知,由此创立了巴哈伊教。巴哈拉教宣称所有宗教来源于同一个神, 并被信徒称为“巴哈欧拉”,意思是“上帝的荣耀”。他的宣示招致了波斯和奥斯曼帝国的迫害和监禁,并被囚禁于巴勒斯坦(今以色列)长达24年,最终在那里去世。这两位先知的陵寝都在今日的以色列。 相对于其他宗教,巴哈伊教最年轻,迄今只有150年历史,目前在全球拥有八百至一千万信徒。
该教主张“一神多教“,它要建立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或说汇集所有宗教的宗教。 他们宣称上帝先后派遣了九位”先知“来到人间,并创立了不同的宗教:亞伯拉罕是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共同的先知或祖先;摩西创立了犹太教、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琐罗亚斯德创立了拜火教,基督创立了基督教,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巴孛和巴哈欧拉则共同创立了巴哈伊教。(上帝向一个教连续派遣了两位先知,可见对此宗教的重视 – 笔者)
巴哈伊教沒有专门的神职人员和地方教堂,也不定期做礼拜,它只是一种信仰,所以又自称“巴哈伊信仰”。该教的仪式也非常简单,沒有固定的地点,信徒们只是聚集在一起朗诵巴哈欧拉的著作。在当今全球化的年代,巴哈伊教可说是开宗教“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之先河。它的核心教旨有三条: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家。它认为世界各大宗教虽然对神的称谓不同,如上帝、安拉、佛、主等,但神灵本身是统一的。认为世界九大宗教同宗同源,应融为一体。除规定的教义外, 它还反对任何战争,主张消除各种偏见、两性间完全平等、消除贫穷极端、普及教育、科学与宗教之和谐、政教分离、服从当地政府、天下一家、人类团结等实现世界大同的各项宗旨。巴哈欧拉的根本教义是“团结“:上帝只有一个,人类无分种族,所有世界性宗教都是上帝对人类授意的不同阶段。巴哈欧拉认为,现代人类已经集体进入成熟期,正如世界各族的经典中所预言过的,将所有民族团结于一个和平统一的全球社会的时代已经到来, 这些教义当然有点全球化的意思,甚至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相一致。



三是教义符号的“全球化“,由于其创始人来自伊朗,所有的教堂建筑都带有伊斯兰建筑风格,让人联想起印度的泰姬陵。教堂高三层,搂空的拱顶划分为九页花瓣,下接九扇大窗。 在第二层又配以九个柱头;底层是九个大门,大门之间的石质角柱雕刻着美丽的花纹图案。每座大门外是九个扇型展开的花坛。每个花坛靠近大门处,又有九个喷泉。所有的建筑元素都以“九”为单元,在美丽肃穆庄重典雅之余,透露出一点神秘信息。所有的巴哈伊教堂都采用九边形的设计,象征着巴哈伊教的信仰核心——九大宗旨。 在教堂外的廊柱上,最上面刻了巴哈伊教的正式符号九角星,其下依次是伊斯兰教的五角星,基督教的十字架,犹太教的六角星,和佛教印度教的符号。所有这些宗教都被刻在一根廊柱上,统一于巴哈伊教的符号下面,可见其全球化的宗旨。
教堂大厅内无神像,无佛雕,无香火,无神父,无祈祷声,一片安宁。九扇落地大窗上有一个九角星,左右配以雅致的花纹图案,正前方是安放在讲坛上的大花篮。一排排的坐椅整洁排放。游客们有些静静端坐,有些默默祈祷,还有人打坐沉思。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大厅穹顶灿若星空,雕刻精美繁复,但让人感觉到和谐圣洁。 整个教堂通体和谐对称、大气磅礴,是难得的建筑范例,令像我们这些游客都对此地肃穆庄严的氛围产生景仰。




引起我兴趣的是该教也有来自中国的信仰者。 如清华学校第5任校长曹云祥(1881-1937)就是一名巴哈伊信徒, 他于1900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07年考取清政府官费留美,曾求学于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1914年获得哈佛大学商业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外交界,曾任中国驻英国代总领事、驻丹麦代公使、外交部参事等职,1922年起担任清华学校校长。除了教育领域的建树,曹先生还将巴哈伊教翻译为“大同教”,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演讲并撰写大量文章,介绍和赞扬巴哈伊信仰及其教义。
笔者无意深究巴哈伊教的教义,也无意追随这些“先知”的脚印。笔者认为对任何宗教,首先要“信”,其次才能“仰”, 无信不成仰。但笔者绝对尊重这一“全球化宗教”的理想和行动,无论其他宗教对其的看法。
附:其他七座教堂的照片 (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