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与一位华人朋友一起到我的加拿大同事家里参加聚会。忽然,我朋友神情诡异地轻声对我说:“我好像来过这里!眼前的一切,似曾相识。但我怎么可能来过呢?我根本不认识他们。梦里来过?”当时人多,我与大家应酬着,没有听我朋友细说。
一会儿,我朋友又拉着我说道:“他们楼下有个儿童玩具室。墙是紫色的。”我看着我朋友,她一脸的严肃,全然不是开玩笑的样子。
我同事见我俩站在楼梯口,马上热情地带我们到下面的地库房内看看。我同事说: “楼下是我孩子的活动室,经常是乱糟糟的,不好意思。” 同事的语音未落,我们就看见那间堆满玩具的儿童活动室,那墙是深红色,有点偏紫!我转头看了看我的那位华人朋友,只见她瞪大眼睛,张着嘴,一脸惊讶。
回家的路上,朋友的全部思虑都围绕着那个似曾相识的经历之中。她问:“你们学心理学的,怎么解释这种怪异现象?
“似曾相识”是一种心理现象,也被称为既视感,或幻觉记忆,源自法语:Déjà vu。它指人们在面对某种情境、场景或经历时,产生一种强烈的熟悉感,仿佛以前经历过或见过。这种熟悉感可能来自于梦境、想象、记忆或者其他来源。
“似曾相识”的现象常常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神秘,超自然,令人着迷。
我们到了一个自己从没去过的新地方,但感觉自己以前来过,或梦中来过?
我们见到一个陌生人,有着某种非常熟悉的印象。以前见过?梦里见过?
听到一段对话,好像以前听过。梦里听过?
最早提出“似曾相识”概念的是法国科学家埃米尔·博瓦拉克 (Émile Boirac)。
Émile Boirac in1917
他在1917年出版的《心理学的未来》一本书中,引入了“似曾相似”(déjà vu,既视感)一词。
《心理学的未来》
博瓦拉克推测,也许是长期被遗忘的感知残留物触发了“似曾相识”这一现象。他认为,人类有潜力超越目前的状态,并发展出新的能力,包括心灵感应、千里眼和念力。
对“似曾相识”这一心理现象的解释林林总总。
一些宗教神谕者认为,既视感是神谕。很多宗教领袖具有先知的超自然的力量,他们能够提前调用未来的记忆。
平行宇宙论者的解说超越了时空。他们认为世界上有许多平行宇宙,同一个人可以在不同的平行宇宙活动。只是,在正常情况下,不同宇宙中的那个人的分身彼此毫无关系。然而,“梦”是不同宇宙间的沟通桥梁。个体可以在梦中可以和另外一个时空里的自己连接,发生现实宇宙中遇见的情境和平行预知中已经遇见的记忆进行交流。平行宇宙论者认为,个体只需要通过长期持久的每日冥想,令自己处于放空状态,再以最快的速度入眠,就可以出现似曾相识的状况。虽然他们曾反复尝试,但目前仍然没有科学的证据表明他们有办法“主动”做到。
“似曾相识” 的潜意识记忆之说曾获得很多人的推崇。这部分心理学家指出,“似曾相识”是由于以前见过类似的情景,但它没有在大脑的意识层面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就滑入了潜意识。以后再次见到类似的情景,潜意识中的记忆被激活,导致似曾相识的感觉。
《似曾相识的经历》,艾伦·布朗著
美国心理学家艾伦·布朗( Alan Brown)在《似曾相识的经历》一书中写到,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会经历似曾相似的感觉,而且我们大多数人有过多次经历。他认为,似曾相识最常见的触发因素是场景或地点,其次为对话。
心理学家还使用催眠来触发一个人对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产生一种熟悉感。研究人员向志愿者展示了24个常用单词,然后对他们进行催眠,并告诉他们,当他们下次看到一个红框中的单词时,他们会觉得这个单词很熟悉,尽管他们不知道最后一次看到它是什么时候。
志愿者从催眠状态中醒来后,看到了一系列装在不同颜色框中的单词,其中包括催眠前呈现过的 24个单词和另外没有呈现过的单词。
结果,在18名研究对象中,有10人报告称,当他们看到红框中的单词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5 人表示绝对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英国心理学家 阿基拉·奥康纳(Akira O'Connor) 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国际记忆会议上介绍了这一发现。
2009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安妮·克利里(Anne Cleary)和她的同事进行了有关“似曾相识”的研究。在实验时,参与者先看了许多场景的图片,例如,室内放有沙发、桌子等家具的图片。随后参与者被带到一些新场所。新场所中一些場景与先前看的图片略有相似,但是所有家具和物件与图片上的物品有所不同。
实验发现,一个场景与另一个场景之间的模糊相似性会导致似曾相识的感觉。
迄今为止,现代科学尚未对“似曾相识”的产生原因做出明确的科学解释。
尽管“似曾相识”产生的缘由还没有定论,但这一现象仍然引人瞩目。
探究神秘的心灵(21) - 似曾相识
海伦HH (2025-07-23 21:35:28) 评论 (3)有一次,我与一位华人朋友一起到我的加拿大同事家里参加聚会。忽然,我朋友神情诡异地轻声对我说:“我好像来过这里!眼前的一切,似曾相识。但我怎么可能来过呢?我根本不认识他们。梦里来过?”当时人多,我与大家应酬着,没有听我朋友细说。
一会儿,我朋友又拉着我说道:“他们楼下有个儿童玩具室。墙是紫色的。”我看着我朋友,她一脸的严肃,全然不是开玩笑的样子。
我同事见我俩站在楼梯口,马上热情地带我们到下面的地库房内看看。我同事说: “楼下是我孩子的活动室,经常是乱糟糟的,不好意思。” 同事的语音未落,我们就看见那间堆满玩具的儿童活动室,那墙是深红色,有点偏紫!我转头看了看我的那位华人朋友,只见她瞪大眼睛,张着嘴,一脸惊讶。
回家的路上,朋友的全部思虑都围绕着那个似曾相识的经历之中。她问:“你们学心理学的,怎么解释这种怪异现象?
“似曾相识”是一种心理现象,也被称为既视感,或幻觉记忆,源自法语:Déjà vu。它指人们在面对某种情境、场景或经历时,产生一种强烈的熟悉感,仿佛以前经历过或见过。这种熟悉感可能来自于梦境、想象、记忆或者其他来源。
“似曾相识”的现象常常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神秘,超自然,令人着迷。
我们到了一个自己从没去过的新地方,但感觉自己以前来过,或梦中来过?
我们见到一个陌生人,有着某种非常熟悉的印象。以前见过?梦里见过?
听到一段对话,好像以前听过。梦里听过?
最早提出“似曾相识”概念的是法国科学家埃米尔·博瓦拉克 (Émile Boirac)。
Émile Boirac in1917
他在1917年出版的《心理学的未来》一本书中,引入了“似曾相似”(déjà vu,既视感)一词。
《心理学的未来》
博瓦拉克推测,也许是长期被遗忘的感知残留物触发了“似曾相识”这一现象。他认为,人类有潜力超越目前的状态,并发展出新的能力,包括心灵感应、千里眼和念力。
对“似曾相识”这一心理现象的解释林林总总。
一些宗教神谕者认为,既视感是神谕。很多宗教领袖具有先知的超自然的力量,他们能够提前调用未来的记忆。
平行宇宙论者的解说超越了时空。他们认为世界上有许多平行宇宙,同一个人可以在不同的平行宇宙活动。只是,在正常情况下,不同宇宙中的那个人的分身彼此毫无关系。然而,“梦”是不同宇宙间的沟通桥梁。个体可以在梦中可以和另外一个时空里的自己连接,发生现实宇宙中遇见的情境和平行预知中已经遇见的记忆进行交流。平行宇宙论者认为,个体只需要通过长期持久的每日冥想,令自己处于放空状态,再以最快的速度入眠,就可以出现似曾相识的状况。虽然他们曾反复尝试,但目前仍然没有科学的证据表明他们有办法“主动”做到。
“似曾相识” 的潜意识记忆之说曾获得很多人的推崇。这部分心理学家指出,“似曾相识”是由于以前见过类似的情景,但它没有在大脑的意识层面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就滑入了潜意识。以后再次见到类似的情景,潜意识中的记忆被激活,导致似曾相识的感觉。
《似曾相识的经历》,艾伦·布朗著
美国心理学家艾伦·布朗( Alan Brown)在《似曾相识的经历》一书中写到,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会经历似曾相似的感觉,而且我们大多数人有过多次经历。他认为,似曾相识最常见的触发因素是场景或地点,其次为对话。
心理学家还使用催眠来触发一个人对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产生一种熟悉感。研究人员向志愿者展示了24个常用单词,然后对他们进行催眠,并告诉他们,当他们下次看到一个红框中的单词时,他们会觉得这个单词很熟悉,尽管他们不知道最后一次看到它是什么时候。
志愿者从催眠状态中醒来后,看到了一系列装在不同颜色框中的单词,其中包括催眠前呈现过的 24个单词和另外没有呈现过的单词。
结果,在18名研究对象中,有10人报告称,当他们看到红框中的单词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5 人表示绝对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英国心理学家 阿基拉·奥康纳(Akira O'Connor) 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国际记忆会议上介绍了这一发现。
2009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安妮·克利里(Anne Cleary)和她的同事进行了有关“似曾相识”的研究。在实验时,参与者先看了许多场景的图片,例如,室内放有沙发、桌子等家具的图片。随后参与者被带到一些新场所。新场所中一些場景与先前看的图片略有相似,但是所有家具和物件与图片上的物品有所不同。
实验发现,一个场景与另一个场景之间的模糊相似性会导致似曾相识的感觉。
迄今为止,现代科学尚未对“似曾相识”的产生原因做出明确的科学解释。
尽管“似曾相识”产生的缘由还没有定论,但这一现象仍然引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