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12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唐宋韵 (2025-07-01 18:08:09) 评论 (2)
《永遇乐(1)-京口(2)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3)处。

舞榭歌台(4),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5)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6)草草,封狼居胥(7),赢得(8)仓皇北顾(9)。

四十三年(10),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11)。

可堪(12)回首,佛狸祠(13)下,一片神鸦社鼓(14)。

凭谁问(15),廉颇(16)老矣,尚能饭否?

 

  1. 永遇乐(le4):词牌名,又名“消息”,由柳永创调。此调有平、仄两体。此处为双调一百零四字,上下片各十一句四仄韵。

  2. 京口:今江苏镇江。

  3. 孙仲谋:即东吴大帝孙权(182—252年),字仲谋。

  4. 舞榭(xie4)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5.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6. 元嘉:刘裕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这里代指刘义隆本人。

  7. 狼居胥: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

  8. 赢得:落得。

  9. 北顾:向北观望。

  10. 四十三年:词人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从北方南归,至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写这首词时,相隔43年。

  11. 扬州路:指宋朝时淮南东路那一片地区。

  12. 可堪:岂堪、哪堪、不堪。

  13. 佛(bì)狸祠:魏太武帝拓跋焘,鲜卑名佛狸。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反击刘宋北伐,一直打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今属南京六合区)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14. 神鸦社鼓:庙里吃祭品的乌鸦和祭祀时的鼓声。

  15. 凭谁问:谁会来问。

  16.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辛弃疾(1140 — 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区)人。生于金国(前北宋被金国占领地区),他21岁时参加起义,回归南宋,首任江阴签判。虽然朝廷对他恢复中原的策论反应冷淡,但也欣赏其才干。从乾道四年(1168年)年始,辛弃疾历任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又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后历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遭弹劾,被罢去所有职务。 此后十几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光宗绍熙三年至绍熙五年(1192—1194年),辛弃疾再被启用,出任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其间一度归朝任太府卿,又被罢官奉祠(领俸禄但无职权)。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宰相韩侂胄任命六十四岁的辛弃疾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1204年)他又差知镇江府。 辛弃疾于1207年9月卒于江西铅山家中。享寿67岁。朝廷后加赠辛弃疾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词中之龙。他与北宋的苏轼合称“苏辛”。辛词多豪放之作,意境宏大,慷慨炽烈。这类风格多见于其伤时及主张恢复中原的作品。辛词中也不乏自然闲淡和缠绵细腻的作品。他的田园山水词反映了对大好河山和农村生活的热爱。辛弃疾的婉约词常有所寄托,借风花雪月来反映身世之感,暗喻政治现实。。辛弃疾的词,打破了词和诗,词和散文的界限,融合诗、词、散文、辞赋的表现手法,丰富了词的内涵,扩大了词的表现力和境界。辛词海纳百川,将民间口语、典故、骚、经、史融为一体,挥洒自如。

辛弃疾现存词626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词家。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其诗集《稼轩集》已佚。《全宋诗》录有其诗130余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8.

 

唐风:我们过去就说过,要理解好古诗词,最好是从三个维度上都能理解透彻。首先是字、词的字面意思,然后是作者在创作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第三点是那个时代的大背景。我们现在欣赏的这首稼轩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他特别重要的一首作品。从上述三个方面去全面理解它非常重要。在某些地方,读者还可能有不同解读。

宋雨:这首词,与南宋的“开禧北伐”有关。公元1127年发生了“靖康之变”,钦宗、徽宗二帝被金人虏至北方,北宋灭亡。此后南宋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北伐。第一次发生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史称“绍兴北伐”,又称“岳飞北伐”,因为此次北伐的主要将领是岳飞。公元1140 - 1141年,岳飞领兵痛击金军名将完颜宗弼(即金兀术),在中原地区战果巨大。但他却被宋高宗下诏召回,致使北伐功亏一篑。

唐风:第二次北伐发生在宋孝宗隆兴年间,史称“隆兴北伐”。宋孝宗是宋高宗的养子,也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不甘偏安一隅,于1163年4月下诏北伐。虽然在先期的战役中南宋军队颇有斩获,但因指挥协调等方面的原因,宋军在金军反击下溃败,北伐失利。

宋雨:“绍兴北伐”开始时那一年(1140年),辛弃疾出生,他生于金人统治下的北方。而“隆兴北伐”之前两年,年轻的辛弃疾率领北方起义军回归南宋,其英雄气概名动京城。在随后的约20年时间里,他主要被朝廷作为地方官员使用。他撰写的有关恢复中原的军事战略论著《美芹十论》、《九议》等,均未引起朝廷的重视。更令他伤感的是,他42岁以后被弹劾(主要罪名是所谓“贪腐”),在江西上饶和铅山的家中几乎赋闲了20年。

唐风:然而,到了公元1204年辛弃疾64岁的时候,他突然被启用了。那时已经是南宋第三位皇帝宋光宗被迫内禅、让位于赵扩(即宋宁宗)后的第十个年头了。这些年里,权臣韩侂(tuo1)胄在朝中搞了许多政治斗争,清除了对手,成了权倾朝野的宰相。现在提起这个人,人们往往有“北伐的失败者”和“奸臣”两种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宋雨:元朝人编的《宋史》,将韩侂胄与秦桧、史弥远,贾似道放在一起称“南宋四大奸相”,这恐怕是有点冤枉的。他玩权术不假,但没有干什么大奸大恶的事情。他在《宋史》中被写入《奸臣传》,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搞庆元党禁,沉重打击朱熹的理学。而元代的编史官,很多是理学传人,所以韩侂胄得到报应是可以想见的。

唐风:韩侂胄是北宋名臣韩琦的玄孙。他的确是志在收复山河。其实,当时金国也进入治世,而且要面对北方崛起的蒙古国,并没有与南宋打仗或吞并南宋的愿望。但韩侂胄在宁宗的支持下主动开始作北伐准备,并给岳飞加谥号“武穆”,追封“鄂王”,并削去秦桧的王爵,谥号改为“缪丑”。这些举措让当时许多主战派人士如辛弃疾、陆游、叶适等都很振奋。

宋雨:在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正月,根据韩侂胄的建议,宋宁宗招辛弃疾入宫。根据《宋史》:“辛弃疾入见,言金国必乱必亡,陈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然而,他是说立刻用兵就会有利,还是说将来合适的时候用兵有好处呢?中文的缺点之一是没有时态,难解。至于后一句,意思是请求交给元老大臣来筹划。但“元老大臣”是谁呢?

唐风:也许辛弃疾认为他就是元老之一,应参与筹谋。而韩侂胄却是一手统管。但不管怎么说,闲置已久的辛弃疾被起用了。他先被任命为浙东安抚使,很快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至少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辛弃疾也很振奋和感激。他甚至写下一首《六州歌头·西湖万顷》,内有“保赵须韩”这样的句子。后世有人说,这有溜须拍马之嫌,你对此怎么看呢?

宋雨:这就吹毛求疵了。陆游也写过赞颂韩侂胄的文章。我觉得这些都是因为韩侂胄北伐抗金的决心与他们恢复中原的心愿相一致。他们对韩侂胄的赞扬,既不能给他们带来私利,也不表明他们对韩侂胄的人品和学识有什么膜拜。事实上辛弃疾是朱熹的朋友,对韩侂胄打击理学是很不满的。

唐风:很快他对韩侂胄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镇江知府任上,辛弃疾挑选各地壮丁,积极进行北伐的准备。然而几个月后,他却又因“举荐失察”,连降两级,随后被派往不在前线的隆兴当知府。还未到任,他又被人举报 “好色贪财,淫刑聚敛”,于是被革去实职,回铅山去了。没过几个月,又让他复职。这回他彻底看穿了,韩侂胄用他不过是拿他这个主战派元老作为招牌而已。所以他坚决不干。他说:“侂胄岂能用稼轩以立功名者乎?稼轩岂肯依侂胄以求富贵者乎?”(《宋史》)

宋雨:本篇《永遇乐》,创作于稼轩任镇江知府、上述的折腾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虽然长期闲置后又被起用,朝廷也将有大动作,但以他对历史经验的认识和自己过花甲之年的阅历,不论对个人还是国家前途,特别是即将开始的北伐,他的感情是复杂的。

唐风:京口(今江苏镇江)是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它也是南朝第一个皇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北固亭又称北固楼,建于东晋咸康年间(335年-342年),它是江东最早的一座名楼。建在形胜之地北固山上,北临长江。景象壮观。稼轩登临此处,怀古之情油然而生。下面我们来赏析这首柳永创调的《永遇乐(le4)-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宋雨:开篇“千古江山”,给人以悠远的时代感。词人登高临远,瞭望锦绣山河,自忖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他们的踪迹在哪儿呢?时代久远,已经无从寻觅了,但他们的事迹却代代流传。稼轩首先提到了东吴大帝孙权。在有些人看来,孙权在同时期的英雄人物中并不是特别突出者,可为什么词人那么看重他呢?

唐风:孙权在稼轩心中确实有光环,比如在《南乡子》中他也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年轻时候就威武豪迈,兵多将广,与蜀汉和曹魏战事不断,是三分天下中威名远扬的人物。我猜想稼轩钦佩孙权,可能有一种心理上的“投射”。自从自己20出头率众南归之后,因种种原因无法染指南宋的兵权,心中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无奈。因此他心中特别敬佩孙权这种建功立业的豪杰。

宋雨:后三句,对“无觅”作进一步的扩展。“舞榭歌台”这里指英雄豪杰大显身手的场所,尤其是建立功勋的疆场。词人感叹道,这一切无论当年怎样轰轰烈烈、不同凡响,也不过是历史的烟云,终将随风而去。这几句尽显沧桑感和“怀古”的韵味。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唐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化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引出与京口有关的另一位历史人物刘裕。刘裕小名“寄奴”,他是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刘裕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生于京口。他自幼家贫,后投身东晋的北府军,成为功勋卓著的大将。

宋雨:东汉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统一于西晋。但西晋是一个仅有50年历史的短命王朝。其后期因为“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皇室被迫迁至江南,建立东晋。在东晋103年的历史中,有志之士念念不忘北方国土,出现过多次类似于南宋的北伐,希望恢复汉民族统一的国家。

唐风:刘裕领导的北伐,是东晋后期非常波澜壮阔的一次。他领军消灭了南燕、后秦等国,收复了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以及洛阳、长安两都。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来形容刘裕的威武十分贴切。凭借卓越的军功,刘裕总揽东晋军政大权,拜相国、封宋王。最终他代晋自立,定都建康(今南京),国号宋。这是南北朝时期南方第一个政权,史称“刘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宋雨:如果说词的上片作者还是相对直抒胸臆的话,下片的意思则比较隐晦和复杂,需要仔细推敲和品味。“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是比较罕见的“ 典中套典”的表述。如果换成一般词人,可能是要被批评“掉书袋”了。但这里(包括整个下片),作者要表达丰富而多层次的内容,在很少的文字里,只有合理用典,才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而且稼轩的文字驾驭能力非同寻常,所以这么表述还是受到广泛认可的。

唐风:狼居胥山位于今天蒙古国的东部。“封”意为筑坛祭天。据《史记》记载,西汉大将霍去病打败匈奴后,登上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后来,“封狼居胥”成为一个成语,表示建立了显赫功勋。

宋雨:这里“封狼居胥”是套在与 “元嘉草草” 有关的另一个典故之中的。刘裕建立刘宋王朝以后,仅做了两年皇帝就病逝了,他的儿子刘义隆即位,是为宋文帝,年号“元嘉”。说起来他也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在他治下,刘宋的经济、文化都比较繁荣,史称“元嘉之治”。然而,在位30年间,他领导的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

唐风:这里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说的是第二次北伐。用兵之前,彭城太守王玄谟对刘义隆高谈阔论,刘义隆说王玄谟的一席话“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他有些飘飘然,好像名留青史就在眼前了。然而他在屯兵、粮草和用人方面准备不充分。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勇武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结果刘宋军队溃败,北魏军队则一路南进,“饮马长江”。虽然长江天险阻挡了拓跋焘继续南侵,也着实让刘义隆心惊胆战。“赢得仓皇北顾”正是形象地刻画了他惶恐地隔江北望。

宋雨:由此可见,下阙一开始,词人的语气有了变化,不再继续上阕“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气,而是回顾历史,字里行间透着焦虑和不确信。语气暗示词人对南宋北伐缺乏必胜的信心。最起码,他是希望朝廷在用兵之前,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吸取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教训。

唐风:稼轩从金国回朝已经40多年了,他对官场的“门户私计”(陈亮语)和官员的志大才疏显然了然于心。比如在南宋进行北伐准备的时候,韩侂胄时常派遣小股部队侵入北方,劫掠百姓,制造混乱。金人为此照会南宋,对此提出抗议。这些小动作本身并无意义,反倒引起了金人的警觉,为防止入侵作了准备。

宋雨:另外,北伐前一年,宋宁宗将年号由“嘉泰”改为“开禧”。改变年号对古代皇帝来讲,是个很有讲究的面子工程。皇帝试图起一个响亮的年号彰显自己“受命于天”。而年号的字面意思,往往反映其治国理念和愿望。注意,“开禧”二字中“禧”取自宋真宗的“天禧”,而“开”取自宋太祖的“开宝”,甚至取自唐玄宗的“开元”— 都是前朝叱咤风云的皇帝。所以这相当于通报金人,南宋准备“办大事儿”了。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唐风: “四十三年” 是一个时间的跨度。词人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在北方率众起义,加入耿京的队伍,次年又率一众人马,渡江回归南宋。距创作这首词时的嘉泰四年(1204年),相隔43年。很多词解都说本词创作于开禧元年(1205年),这恐怕是不对的。因为开禧元年初春,辛弃疾便遭弹劾,很快就离任镇江知府了

宋雨:词人遥望北方,当年烽烟四起、江淮地区人民对金朝的统治的反抗此起彼伏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此外,自己回归朝廷四十多年,对金的政略不受重视,为国效力的愿望也未能得到满足,不胜身世之感。另外,在理解上须注意的是,“扬州路”并不是“扬州的街道”,而是泛指那一片江淮地区。扬州在宋朝属于淮南东路。当时是实行三级行政区划,“路”是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唐风: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追昔”的话,这几句就是“抚今”了。“可堪回首”是个疑问句,其实是说,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简直是不堪回首啊。这里又用了典故。“佛(bi4)狸”是前面说过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他当年击败刘义隆北伐军后追击至瓜步山(在今南京江北的六合区),建了一所行宫。该建筑后来成为一座庙宇,称佛狸祠。

宋雨:而40多年前,金国皇帝完颜亮发兵南侵,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监督金兵抢渡长江。所以在词人看来,佛狸祠便是异族奴役的象征。这几句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被占领区的人民居然忘记了耻辱,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实在让人痛心呢?

唐风:理解成老百姓膜拜拓跋焘和完颜亮,这恐怕是过度解读了。词人只是说北方已经风平浪静。1161年即位的金世宗重视发展经济、扩大汉化,缓和了社会矛盾。到了金章宗的时代(即元好问出生和成长的时期),他又进一步废除奴隶制,限制女真特权,实行蕃汉通婚,全国大修孔庙。金世宗和金章宗创造的这个盛世,史称“大定明昌之治”。“神鸦社鼓”只是描述老百姓的祭祀活动,表明这个时候他们有了比较安定的生活。他们应该不是去膜拜拓跋焘、完颜亮的。

宋雨:这就引出一个严肃的问题:恢复中原的北伐战争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北伐不可避免地要把中原作为战场。如果那里的老百姓已经安居乐业,却让他们经历金戈铁马、生灵涂炭,这是不是合理呢?老百姓不过是要吃饭、要生存、要过安定的生活。因此指责他们忘记国耻、麻木沉沦,进而认为收复北方神圣正义、刻不容缓,你这真是辛弃疾的思路吗?

唐风: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皇帝当然是希望大一统的,因为江山是他的。稼轩是一个爱国者,但他爱的归根到底是皇帝的国。如果这个目标与某些老百姓的生计和福祉有矛盾的话,百姓恐怕还是要被牺牲的。在中国社会,人权的思想从来就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当然也就不能以此标准去要求稼轩了。

宋雨:其实从战略角度讲,这个时候北伐也是值得商榷的。当时北方的蒙古国已经兴起,开始横扫欧亚大陆。金国的防御重点也在北方。此时就算南宋把金国给灭了,那它将直接面对强悍的蒙古铁骑,毫无胜算。因此,在那个时刻,保持一个战略缓冲区才是明智的。仅仅过几天“光复”的瘾,只有一时面子上的意义,“里子”是愚蠢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唐风:在本词的歇拍,词人以廉颇自比。这个典故来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将战功卓著的廉颇免职。赵王后来想再用他,派人去打探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了使者,他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认为廉颇太老了,就不再用他。

宋雨:词人这么写,显然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自己虽然已经年迈,但老当益壮。在这次北伐的前夕,非常盼望能够被朝廷重用,作为大将领军北伐。然而他对此是不报太大希望的,所以写“凭谁问”— 谁会来问?果不其然,不要说作为大将统兵,很快连镇江知府都做不了了。他被弹劾后完全边缘化,空有一番豪情。

唐风:尽管准备不充分(或者说无法充分), “开禧北伐”还是在开禧二年(1206年)开始了。三路宋军在攻占了河南、陕西等地后,与金军相持。此时四川宣抚副使吴曦暗中投敌,金兵攻陷大散关,北伐战局逆转。金军大举反攻,宋军溃败。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与金国签订了《嘉定和议》。南宋大臣史弥远与杨皇后勾结诛杀了韩侂胄,将其首级献给金国。至此,南宋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就这样屈辱地收场了。

 

宋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豪放悲壮、用典贴切、意境高远,从几个层面反映了辛弃疾恢复中原的拳拳之心和那个时刻的复杂心情。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也有人认为,该词是宋代豪放词的压卷之作,这些都是有道理的。

唐风:然而历史自有它的轨迹。词人热望的开禧北伐,不过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发动的一场失败的战争。从战略上讲,这次战争无论成败,南宋都难以得到长久的裨益。而对于用兵本身,明末清初学人王夫之对南宋三次北伐均告失败有一个非常中肯的总结 — “高宗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照此而论,宁宗朝既无恢复之臣又无恢复之君。宁宗之为君,韩侂胄之为相,岂是用兵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