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128.《竹枝词二首》刘禹锡

唐宋韵 (2025-07-29 10:05:49) 评论 (6)
《竹枝词(1)二首》

刘禹锡

 

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二

楚水巴山(2)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3)思归去,回入(4)纥那(5)披绿罗(6)。

1.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原是巴渝(今重庆一带)地区的民歌。

2. 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3. 北客:作者自指。

4. 回入:回乡。

5. 纥那(he2nuo2):即纥那曲,原为民间曲调,后作词牌。

6. 绿罗:绿色的丝衣。 

刘禹锡(772 — 842年),字梦得,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但一说他是匈奴后裔)。刘禹锡是中晚唐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大臣,有“诗豪”之称。刘禹锡出生于小官吏家庭,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刘禹锡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杜牧的祖父)的幕府任掌书记。杜佑拜相后,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 “永贞革新” 失败后,刘禹锡屡遭贬谪。后历官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刘禹锡于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卒于洛阳,享年70岁,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刘禹锡在诗,文、赋、哲学的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他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刘禹锡的诗明快俊朗,兼有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艺术表现力。刘禹锡的咏史诗蕴含深刻的哲理,历代为人称道。刘禹锡的仿民歌作品朴素清新,风格独特。刘禹锡的辞赋量少质高,以《秋声赋》最受后人推崇。他的《陋室铭》也是流传千古的骈体文名篇。

刘禹锡自编其著述《四十通》,今已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剩余30卷。而后北宋学者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0卷。这些著作中包括诗集18卷,刘禹锡现存诗词800余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5. 

宋雨: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他父亲是小官吏。他出生以前,他家庭为避战乱而迁居苏州,他在江南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刘禹锡天资聪颖,又在江南得到名师的指点,很早就显露出才华。刘禹锡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21岁时就进士及第,比与他同岁的白居易早了7年。他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唐风:进士及第后不久,刘禹锡加入淮南节度使杜佑(杜牧的祖父)的幕府,深得杜佑的器重。德宗末年(805年)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也入京任监察御史。他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人结交王叔文。王叔文是东宫的宠臣,与皇太子李诵很近。德宗驾崩后李诵即位,是为顺宗。随后朝中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其中刘禹锡任屯田员外郎,柳宗元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刘禹锡和柳宗元是这个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

宋雨:然而,这个集团只持续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即遭整肃。顺宗即位前已经中风,口不能言。当年八月,顺宗病危,传位于皇太子李纯,即唐宪宗。宪宗即位后,立即贬斥这一集团。于是所谓“永贞革新”即遭失败。由于这一集团触动了宦官和藩镇集团的利益,王叔文被赐死,其他人悉数被贬。这就是唐朝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风:在这场朝廷内部的的权力斗争中,刘禹锡站队有误。他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做了十年司马。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还,朝廷本打算任命他做省郎(大约相当于今天某个部的部长)。这时他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讥讽朝官,于是又被放逐,去做连州刺史。后来改夔州刺史,又改和州刺史。直到大和二年(828年)才再次被召还,拜主客郎中。

宋雨:今天我们常称赞北宋的苏轼豁达,他一生仕途不顺,多次被贬,却始终积极乐观。在逆境中,东坡在诗词创作上依然保持很高的热情和水准。其实,比他早260多年的刘禹锡也毫不逊色。他被贬边远地区23年,也是随遇而安、乐观豁达。他一生中重要的作品大多也是在他被贬时创作的。白居易称刘禹锡为“诗豪”,可能不仅赞赏他的水平,更钦佩他性格中的豪气。

唐风:是的,恐怕正是因为心态好,刘禹锡身体也好,活到七十多岁。他早年是跟柳宗元齐名的文学家,合称“刘柳”,但柳宗元早逝。到了中晚年,他又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二人并称“刘白”,同为那个时期的诗坛领袖。相比较而言,白居易其实并不那么达观。他被贬至江州四年间,是比较郁闷的,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民乐等都不习惯。要不是偶然遇见了琵琶女,写出了千古名篇《琵琶行》,他在贬谪几年中的创作恐怕是乏善可陈的。

宋雨:刘禹锡在被贬时期的创作非常活跃。这其中意义很大、颇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在夔州任刺史期间创作的十几首《竹枝词》。刘禹锡在穆宗长庆元年至长庆四年(821—824年)任夔州刺史约3年时间。当时夔州辖境相当今重庆市奉节、云阳、巫山、巫溪等地。治所在今奉节,它位于瞿塘峡口。著名的白帝城就在其境内,位于长江北岸。杜甫在晚年时曾在夔州居住近两年(时代比刘禹锡早50多年),写下了《登高》、《秋兴八首》等不朽诗篇。李白路过此地时,也写下了著名的七绝《早发白帝城》。

唐风:虽然再次被贬出京,且夔州当时属于不开化地区,但刘禹锡却有相当积极的心态。他努力感受风景地貌之美和当地民风的特色。他特别注意体味当地的民间歌谣,吸收其题材和风格,创作了来源于“竹枝歌”的几组诗篇,成为唐诗中别开生面的体裁。这些诗包括《竹枝词九首》、《竹枝词二首》(我们后面主要介绍)、《堤上行三首》和《踏歌词四首》,后两者其实也是“竹枝词”,都是民歌风格的七言小诗。

宋雨:《竹枝词九首》是最初的作品。刘禹锡在序中说:“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雎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意思是说:正月我去秭归,听到年轻人联唱《竹枝》歌,吹短笛伴奏,击鼓作节拍,歌者扬袖起舞。谁能唱得多,谁就是胜者。听其音,平和中带有激昂。歌曲结束处激昂部分,很象苏州的民歌。可见刘禹锡对这种民歌进行了仔细的了解和品味。

唐风:他在序的后半部又解释道,当年屈原在楚地把巫师诵咏神灵的鄙俗的歌词,改为文雅的《九歌》。自己也有意借鉴这种传统,在俚俗的的“竹枝歌”中,加入文人诗的元素。刘禹锡这第一次尝试的九首《竹枝词》是非常成功的。它们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如同风俗的连环画。而且这九首竹枝词虽然形式上与七绝一样,但不讲究平仄格律,即这些诗是所谓的“拗体”。对这九首竹枝词你熟悉吗?

宋雨:我熟悉其中的三、四首。比如《其一》写道: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白盐山位于长江南岸,与白帝城隔江相望。南人,即当地人,他们上山唱山歌,其乐融融。而诗人说我这个北方人就不要去凑这个热闹了,否则会想念家乡的。这诗通过风光和民俗,很自然地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末句“动”字用得很传神。

唐风:《其二》是一首爱情诗,也很优美。它以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薄情郎,并表现自己对爱情的珍惜: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前两句以景物起兴。后两句说男子的爱情如花朵般不能长久,而我的忧伤似流水般连绵不绝。“侬”现今在江南方言中是“你”的意思,但在古诗词中(包括本处)意思经常是“我”。后两句是对仗的。但两个“似”字在同一位置,诗人也不在乎。

宋雨:你看,这样的作品既反映浓郁的民风民俗、语言平易,又有几分文人诗的构思和典雅,怎么能不雅俗共赏呢?今天我们重点赏析的《竹枝词二首》,作于《竹枝词九首》之后。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另外创作完成的,所以不放在一起。也许诗人是希望起先那九首是对应于屈原的《九歌》吧。

唐风:另一点,一般鉴赏文章都没有提到 — 我注意了一下,尽管《竹枝词九首》是不拘平仄的拗体七绝,《竹枝词二首》(以及后面创作的《堤上行三首》和《踏歌词四首》)都是遵循平仄格律的近体七绝。也许,刘禹锡想进一步加入文人诗的成分。从效果来看,后来的这些作品并没有弱化竹枝词的民歌特色,但格律更为讲究。

宋雨:好,现在我们来看看《竹枝词二首》其一。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用民歌常见的借景起兴手法。第二句“闻郎江上踏歌声”中,踏歌是不用伴奏、踏地为节拍的徒歌(清唱)。在有的版本,“踏歌声”作“唱歌声”。我感觉“踏歌”有身体的动作,更为生动。这是一句不带评论的叙事,但暗示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心绪难平。

唐风: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比喻传神、谐音双关的妙句,千百年来被人传颂。“东边日出西边雨”这种“太阳雨”的情境,我们偶尔能够遇见。这里诗人以多变的天气来暗示对感情的不确定。小伙子的歌声从远处传过来,少女听了,一阵的忐忑不安,不知道那船上情歌是不是对自己唱的。

宋雨:这里隐喻和双关用得十分巧妙。“东边日出”是“有晴”的,“西边雨”是“无晴”的。而“晴”与“情”谐音。于是,歌声中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的确破费思量。后来,也许是船驶近了看见了对方的表情,也许歌词更有所指,姑娘辨明了小伙子对她是有情的…… 你有时也写两句诗。你尝试过这种双关的写法吗?

唐风:你既然问到,我就献个丑,我还真模仿过一回。大约在2019年,我感觉当时的总统川普任性过头了,就写了一首打油诗。后两句是“妄使白宫为川厦,道是有财却无财。”我本意是说即使他再有钱,白宫(总统权力)也不会是他的私产。川普是富翁,但坐在总统位子上,言行不能像私企老总。否则即使“有财”(有钱),也“无才”(不聪明)。这里“财”与“才”也是谐音双关的。我倒不是一个处处反川的左派,但我对他的一些做法有意见。

宋雨:哈,很好的尝试,掌声鼓励。谐音双关语在古诗词里是一种生动而含蓄的表达,对诗人的语言艺术有较高的要求。这首《竹枝词》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正是因为后两句的巧妙。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也是谐音双关的例子。此外李白《春思》一诗写道: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其中“丝”谐“思”,“枝”谐“知”, 整诗色彩、音韵、意境俱美。

唐风:《竹枝词》第二首名气不如第一首。它不像第一首那样起兴,而是直接描摹思乡的感情。“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一句大白话,却暗示诗人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刘禹锡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却因为朝廷的政治斗争,十几年被排挤于京城之外。长期在山高水远的地方,政治理想无从实现,诗人即便豁达,也难免是不甘且有怨言的。

宋雨:第二句“巴人能唱本乡歌”,又是不言自明的事情。诗人将其写入诗中,进一步反映他不平的心情。“巴”原指先秦时期的巴国,地域大约是今天的重庆一带,包括了诗人所在的夔州。人们习惯上经常将“巴蜀”放在一起说。三国时蜀汉政权的范围,比今天的四川和重庆的总和要大得多。它北至陕西、陇南,南至今天的越南和缅甸。

唐风:于是自然引出后两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在淅淅沥沥的雨水中,听到巴人唱歌,我这个北方人想回去了。至于是回到自己的家乡洛阳,还是回到长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呢?我们不得而知。

宋雨:有意思的是,刘禹锡出生于江南,而且20岁以前基本上也生活在江南,但他似乎对南方没有任何归属感,甚至还曾用贬义词称江南人。这恐怕也显示在刘禹锡那个时代,南方尽管是鱼米之乡,但还没有足够的政治地位。

唐风:“回入纥那披绿罗”这一句,各处的理解不太相同。比如有人解释“纥那”是诗人家乡的曲子的名称。说这句意思是人们载歌载舞欢迎自己回乡。还有人说“纥那”是踏歌的和声。我的理解是,这像是描绘希冀和幻想之中情形:诗人兴高采烈地回到北方,如唱山歌的年轻人一般,穿着绿色的丝衣,高歌 “纥那曲”。“纥那曲”与“竹枝词”近似,但它是五言诗,四句共20字。

宋雨:这是两首很有韵味的文人竹枝词。第一首诗写怀春少女忐忑的心情。诗人用非常巧妙的比喻和双关,将少女微妙的心理刻画得非常传神。也使得本诗成为唐诗中的一首名篇。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样含蓄,而是直言巴山蜀雨和南人的山歌,引发了自己怀乡的幽思。两首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他们也带具有有文人诗的典雅和平仄格律。

唐风:刘禹锡不仅仅写了十几首竹枝词,他在其发展和普及过程中贡献巨大。正是因为他,“竹枝词”这种巴蜀地区的民间歌词,得以进入诗歌的殿堂。此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在全国各地甚至日本、朝鲜等地,竹枝词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格式像七绝但又一种不同于七绝的诗歌形式。在刘禹锡身后约三百年,南宋学人胡仔乘船经过今浙江的苕溪,夜闻舟人唱吴歌,歌词中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也有情。”于是他感叹道:“岂非梦得之歌,自巴渝流传至此乎?”(《苕溪渔隐丛话》)

宋雨:清代文人王士稹总结说:“竹枝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人,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带经堂诗话》)据专家估计,从唐至今,竹枝词至少有十万首以上。近年出版的《中华竹枝词》(雷梦水等编,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收竹枝词21000余首,《历代竹枝词》(王利器等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收竹枝词25000余首。今天,中国一些地方有“竹枝词学会”,并举办创作比赛。竹枝词在后世能发展到这个程度,1200年前的刘禹锡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