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女儿的女儿》推荐给几位朋友,得到反馈说,情节慢、拖很长,言下之意不好看。
现今电影讲究维持观众的肾上腺素水平。每隔十几分钟就要有一个小高潮,让人惊吓、激动、狂喜、或悲伤一把。太久平淡叙事,就抓不住观众的注意力了。这一点我在看张艺谋的《满江红》时深有体会。剧情不断出人意料、翻转再翻转。也确实抓人,想一口气看到结局,但看完之后颇无趣、甚至有些反感。太多匠心太多刻意,感觉就是编故事。毫不可信,更谈不上共情了。
回头来看《女儿的女儿》,剧情其实挺狗血的。母亲得了失忆症。爱女祖儿同性恋不说,试管婴儿又不是什么高科技,偏偏要跑去纽约做,居然还车祸双双离世。前面刚说年纪大了胚胎质量欠佳,后面又是这一批胚胎优质,还免费冻存一年,给足时间让你们思想斗争去。长女艾玛随口一句,把她生下来呀,祖儿的女儿!准准的就是女儿。金妈一直反对祖儿要孩子,最后64岁再做母亲。这么多事情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其实挺离谱,但看完就是可信,而且有共鸣有理解。
为什么?因为影片着眼的不是变幻莫测的情节,而是实实在在的人性。
影片一开始,艾玛送外婆回台湾养老,金妈摔断了腿。艾玛想予以照顾时,金妈急匆匆的“你休息一下、你不要管”,客气生分得拒人千里之外,难怪艾玛连怀孕的消息都说不出口。金妈不想手术,赶来的祖儿瞪起眼睛,咬牙切齿三个字,“妈,开刀!”截然不同的母女关系,活灵活现。
姐妹俩到天台抽烟,祖儿起初还以“蒙在鼓里受了委屈的妹妹”自居,等着姐姐来关心问候,艾玛视若无物。祖儿只好凑过去,改以地主的身份,招呼一下美国客人。艾玛评价了一句,“你和我想象的一样,能随随便便让金妈抓狂”。一句话揭示了二人的关系因金妈而连接。其中又有些悲凉,“我渴望母亲的爱不得,你得到了却不珍惜,这就是所谓一物降一物吧,报应不爽。”
到纽约打排卵针、被激素搞得情绪动荡的祖儿,和金妈在电话中诉苦。事业型的金妈在意的是得到许可处理掉一人多高的绒毛玩具大企鹅。祖儿不悦道,这个时候说企鹅?不许丢,我要回去看到它!金妈初闻车祸,急匆匆赴美前,抱抱大企鹅,自我安慰一句老天保佑,没事没事。很多细节都是有心有爱的,在在展示人物性格与关系。
影片也有值得思索的地方。金妈唠叨祖儿,妳们两个人过就好了,干嘛还要弄个孩子出来。祖儿反唇相讥,两个成熟的同性恋人生孩子,两个稀里糊涂的青少年十几岁生孩子,谁更不负责任?
我几乎是看完电影,意犹未尽,第二天又重看了一遍,故事清楚了,更加享受演员的表演。好电影不是借着剧中人物的口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直接把人拉进她们的生活中,带着疑问好奇,陪剧中人经历一段人生。塑造人物、情节发展,都是表层的。更深一层是对每个人物的理解、尊重、爱与悲悯。做到这一点,即便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构成一部好电影。因为人性永恒,爱与牺牲是永恒的渴望、终极的满足。因着剧中人的经历,想想自己如何能做得更好,让关系更少遗憾;而不是一场热闹,一笑了之。何况有时还笑不出来。
《女儿的女儿》也有翻转,草蛇灰线、前后呼应。金妈和她的舞伴,轻描淡写的两句话,将来你可得包容我,我不是一直在疼你吗?喔,原来金妈有可能是不出柜的同性恋者?祖儿是来自遗传吗?金妈离婚是这个原因吗?很多故事发生在暗处。表面风平浪静,内心已不知交战了多少回,这才是大多数人的一生吧。
十五年前写了第一部小说给老爸看,老爸给了两句评语,文字很老练,戏剧冲突不够。也许自己的写作方式,使得我如此喜爱这部电影。
继续推荐,欢迎大家留言分享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