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游记《西南欧埃及三周游》第七篇:埃及-尼罗河游轮

安主 (2025-07-07 08:51:43) 评论 (0)
老安游记《西南欧埃及三周游》第七篇:埃及-尼罗河游轮


上一篇讲我们在埃及阿布辛贝的旅游经历,本篇讲我们在尼罗河游轮上的旅游行程。2025年5月7日,我们的游轮将从阿斯旺出发,沿着尼罗河顺流而下,开往卢克索。所以今天的大部分时间将在游轮上度过。首先让我们先多了解一下尼罗河吧。

尼罗河是一条流经非洲东北部的河流,从南向北流贯苏丹草原和撒哈拉沙漠,注入地中海。全长665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335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11个国家,占非洲大陆面积的九分之一。尼罗河的名字来自古希腊语(Νε?λος,Neilos)。

下面是尼罗河地图,看起来比较复杂,讲起来也比较费事。

图1. 尼罗河地图

非洲的尼罗河(Nile River)是天下第一长河,全长6650公里,与下面的三条河流合称为世界四大长河:南美洲的亚马逊河(Amazon River,6437公里),中国的长江(Yangtze River,6300公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6021公里)。

尼罗河流域北边是地中海,东边是红海和埃塞俄比亚高原,南边是东非高原,西边是山地,西北是撒哈拉沙漠。尼罗河分上中下游。下游最简单,由南(阿布辛贝)向北(亚历山大)流,只有主流,没有支流。

尼罗河的中游比较复杂,在苏丹首都“喀土穆”(Khartoum)附近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西边较长的“白尼罗”(White Nile),传统上,被认为是主流。另一个是东边较短的“青尼罗”(Blue Nile)。“青尼罗”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Lake Tana)。

尼罗河的上游最复杂,“白尼罗”可以通过南苏丹和乌干达,追朔到“东非大湖区”(Great Lakes of Eastern Africa),包括“维多利亚湖”(Lake Vitoria)。维多利亚湖是东非高原上的高山湖(海拔1135米)。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淡水湖(面积为6万平方公里),仅仅次于北美洲五大湖中,面积为8万多平方公里的“苏必利尔湖”(Lake Superior)。维多利亚湖的水源主要来自直接降雨及数千条河流与小溪流。

在流进维多利亚湖的河流与小溪流中,最大的是海拔更高的“卡盖拉河”(Kagera River)。卡盖拉河沿卢旺达和坦桑尼亚边界,由南向北流至乌干达边境,再折向东流,从维多利亚湖的西岸注入维多利亚湖。传统上,卡盖拉河被认为是尼罗河的总源头。

维多利亚湖水由湖北岸的“金贾”(Jinja),流进白尼罗河。“青白两尼罗”汇合之后,始称“尼罗河”(Nile River)。喀土穆以后的尼罗河,流经气候干旱的热带沙漠。由于河床基岩软硬不同,形成一系列瀑布和峡谷。

尼罗河在接纳支流“阿特巴拉河”(Atbarah)后,流量达到最大。自此以后,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加上渗漏和灌溉用水,河水流量渐减。“青尼罗”,“白尼罗”和“阿特巴拉河”,分别提供尼罗河总流量的58%,28%和14%。

洪水期,“青尼罗”68%,“白尼罗”10%,“阿特巴拉河”22%。枯水期,“青尼罗”17%,“白尼罗”83%,“阿特巴拉河”断流。在第一瀑布处,1971年修建的阿斯旺大坝形成纳赛尔湖纳赛尔湖达到足够高的稳定湖水,洪水期蓄水防涝,枯水期放水抗旱。

阿斯旺至开罗段切入砂岩石灰岩地层,沿岸分布狭长的河谷平原,形成埃及主要农业基地。开罗以下河口段,河流分岔,经两条河道注入地中海,形成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的尼罗河三角洲

尼罗河的洪水在每年四月开始影响南苏丹,每年七月埃塞俄比亚的雨水导致青尼罗河暴涨,随后开始影响埃及。洪水峰值出现在九月中旬,在开罗则延迟到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然后河水水位迅速下降,从三月到五月,尼罗河的水位处于最低点。

尼罗河流域是非洲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尼罗河下游谷地和三角洲是古埃及文明的发祥地,古埃及人一直利用尼罗河洪水进行灌溉。从19世纪年代中期以来,开始建造常年灌溉系统。好了,关于尼罗河的叙述,到此为止。

我们的游轮离开阿斯旺之后,在埃德福停靠了一段时间,导游带领我们参观埃德福神庙。“埃德福神庙”(Temple of Edfu),又称“荷鲁斯神庙”(Temple of Horus),或称“老鹰神庙”,是位于埃及尼罗河西岸城市埃德福的一座古埃及神庙。

菲莱神庙和科翁坡神庙一样,埃德福神庙也是在托勒密王朝期间兴建的。从神庙的规模上可见,当时的埃及是颇为繁荣的。神庙由公元前237年开始兴建(在位者为托勒密三世),直至公元前57年完成(在位者为托勒密十二世,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之父)。

多个世纪以来,埃德福神庙一直埋在12米的沙土以及由尼罗河沉淀的淤泥下。而当地居民直接的在埋藏着神庙的土地上兴建家园。当法国1798年远征队到来时,神庙塔门的顶部,才被发现。1860年,法国的埃及学家奥古斯特-马里埃特开始发掘神庙的工作。

时至今日,埃德福神庙几乎完好无缺,因为神庙多年来长埋沙土之下,得以好好保存下来。埃德福神庙成为埃及的一个旅游景点,不少沿着尼罗河行驶的内河游轮,都会在此处附近停泊,让游客们到神庙参观。下图是埃德福神庙的正面。

图2. 埃德福神庙的正面

2025年5月7日清晨5点,导游喊我们起来去参观埃德福神庙。我儿脚伤不能去,第一次“自由”地不参观,不用买票。去神庙时没有别的交通工具,只能坐马车,每人LE300(埃镑)。下图是往返于神庙的马车,再下图是晨曦中的神庙,第三图是神庙前的游人。

图3. 往返于埃德福神庙的马车

图4. 晨曦中的埃德福神庙

图5. 埃德福神庙门前的游人

往返于神庙的马车车票是双程的,马车车夫在指定的马车站等我们。尽管我们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大亮,他们依然耐心地等在那里,下图是马车夫在马车站等着接回游客。

图6. 马车车夫在马车站等着接回游客

下图是我们的导游在神庙大门前回答游客的问题。

图7. 我们的导游在神庙大门前回答游客的问题

下图(左)是埃德福神庙大门左半边的墙壁,下图(右)是埃德福神庙大门右半边的墙壁。显而易见,埃德福神庙大门两边的墙壁是左右对称的。

图8. 埃德福神庙的大门左右对称

下图(左)是埃德福神庙大门左半边墙上的壁画,下图(右)是埃德福神庙大门右半边墙上的壁画,壁画描述鹰首人身的荷鲁斯正在打击敌人。由图可见,埃德福神庙大门外墙上的壁画,也是对称的。

图9. 埃德福神庙大门外墙上的壁画左右对称

下图是埃德福神庙庭院大门两旁神鹰荷鲁斯的雕像。由图可见,埃德福神庙庭院大门两旁神鹰荷鲁斯的雕像,还是对称的。不过,左边的神鹰荷鲁斯雕像,头部已经严重损坏。

图10. 埃德福神庙庭院大门两旁的神鹰荷鲁斯雕像左右对称

下图是埃德福神庙的庭院,一个旅游团的导游正在对团员讲话。

 

图11. 一个导游在埃德福神庙的庭院里对团员讲话

下图是我在埃德福神庙庭院里的留影。

图12. 我在埃德福神庙庭院里的留影

下图是埃德福神庙里的一个大门(左),与大门里的祭坛(右)。

图13. 庭院里的一个大门(左),与大门里的祭坛(右)

下图是埃德福神庙里的立柱(左),与立柱上的浮雕(右)。



图13. 埃德福神庙庭院里的一个大门(左),与大门里的祭坛(右)

下面的几张图是埃德福神庙里的壁画。

图15. 埃德福神庙里的壁画-1

图15. 埃德福神庙里的壁画-2

图17. 埃德福神庙里的壁画-3

图18. 埃德福神庙里的壁画-4

图19. 埃德福神庙里的壁画-5

图20. 埃德福神庙里的壁画-6

图21. 埃德福神庙里的壁画-7

图22. 埃德福神庙里的壁画-8

图23. 埃德福神庙里的壁画-9

图24. 埃德福神庙里的壁画-1011

图25. 埃德福神庙里的壁画-1213

现在已经7点了,该回到船上去吃早饭了,我们开始往回走。这时太阳已经出来,天空也比较明亮了。下图是我在后面拍摄的埃德福神庙大门。很明显,从后面看,庭院和大门都是左右对称的。

图26. 我在后面拍摄的埃德福神大门左右对称庙

下面的两张图是三小姐在埃德福神庙庭院里为我拍摄的照片。



图27. 三小姐在埃德福神庙的庭院里为我照相-1(逆光)

图28. 三小姐在埃德福神庙的庭院里为我照相-2(逆光)

虽然当时是逆光,但是画面横平竖直,人头在浅色背景下,十分清晰。三小姐的摄影技术还是不错的,不愧叫她“摄影师”。后来我在吃早饭时,还特地表扬了她。

在庭院里看埃德福神庙大门的背面,该建筑的对称性更加明显。从下图看出,埃德福神庙的大门左右对称。

图29. 从埃德福神庙庭院里看大门是对称的

从下图看出,埃德福神庙庭院大门两旁墙上的浮雕,也是左右对称的。



图30. 埃德福神庙庭院大门两旁墙上的浮雕,也是左右对称的

我们在埃德福神庙逗留了一个多小时,7点半,回到船上吃早饭,饭后回房休息。这时恰好,游轮为游客拍摄的纪念照挂出来了,我看质量不错,就买下来,LE500(10美元),不算贵。

2025年5月7日中午12点,我们的游轮将穿过尼罗河水闸(Nile Locks)。我儿因为脚伤,躺在房间里休息。小姑娘们也累了,不愿出房门,对于岸上风光也不太感兴趣。我虽然也很累,但还是坚持观看了一个多小时。下面的几张图是我在船头按时间顺序拍摄的照片。

图31. 前边的船还在水闸里-1

图32. 前边的船开走了,水闸前门关闭,后门打开-2

图33. 水闸里水位升高,我们进闸-3

图34. 我们后面的船也跟着进闸-4



图35. 水闸旁边叫卖的小贩-5



图36. 小船一直跟着我们,可能也是小贩-6

图37. 水闸里水位降低,前门打开,准备出闸-7

图38. 水闸前门大开,我们出闸-8

图39. 最后我们通过水闸-9

我们在船上休息时,导游来问:“你们谁看过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大家面面相觑,默不做声。电影上演的1978年,小姑娘们还没有出生呢,“温老弟”还是个农村的孩子,不可能花钱到城里去看一个“即看不懂,又莫名其妙”的电影。

于是我说:“我看过”。导游又问:“什么感觉?”我说:“一个大侦探在尼罗河游轮上侦破杀人案的故事,紧张惊险得很”。小姑娘们大感兴趣,我粗略讲了一下比利时大侦探“波洛”,如何凭“逻辑推理”破案的过程。

小姑娘们啧啧地感到惊奇:会不会在我们的船上也发生这样的事?导游笑道:“当然不会,那是虚构的故事”。我又说:“类似的电影有三个,《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美索不达米亚谋杀案》。是同一个作者,同一个主演,同一个公司拍摄的电影”。

小姑娘们问:“你都看过”?我说:“只看过前两个,第三个中国没引进,没翻译,没上演”,“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外国电影很热门,如果上演,我绝不会放过”。下图是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Death on the Nile)宣传广告。

图40.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宣传广告

下图是同名小说的作者,英国著名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图41. 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玛丽-克莱丽莎-克里斯蒂(Agatha Mary Clarissa Christie),简称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 -1976),另外又称马洛温爵士夫人(Lady Mallowan),原姓氏为米勒(Miller),是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

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而将所有形式的著作算入,只有圣经威廉-莎士比亚著作的总销售量在她之上。至今其著作曾经翻译成103多种语言,总销量突破20亿本。

导游插话说:“当年她就住在岸边的一个酒店里,看着尼罗河上的游轮,激发她的灵感写下了这本举世闻名的著作,《尼罗河上的惨案》”。他说的酒店,我后来查到了,叫做“卡塔拉科特酒店”(Cataract Hotel),是一座维多利亚式的建筑。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个非常传奇的女人。从小就是个贪婪的读者。她最早的记忆,是读过儿童读物。长大一点后,开始阅读沃尔特-斯科特,查尔斯-狄更斯大仲马的文学作品。1901年,父亲死于肺炎肾病。她后来说,11岁时父亲的去世,标志她童年的结束。

1902年,她开始在女子学校就读,但发现很难适应这种有纪律的氛围。1905年,她的母亲把她送到巴黎,在那里接受了一系列寄宿学校的教育,重点是声乐训练和钢琴演奏。由于缺乏气质和天赋,她放弃了作为钢琴家或歌剧演唱家的目标。

学业结束后,克里斯蒂回到英国,发现母亲生病了。他们决定在1907年至1908年的冬天在埃及的温暖气候中度过,当时,埃及是英国富人常规旅游的目的地。他们在开罗一个酒店住了三个月。1912年,她认识了一名皇家炮兵军官阿奇博尔德-克里斯蒂,简称阿奇。

这对男女很快坠入爱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阿奇被派往法国作战。1914年,阿奇正在休回籍假时,在圣诞节前夕结婚。阿奇于1918年被调回英国,担任空军部上校。克里斯蒂作为英国红十字会志愿援助分队的一员参与了战争。

首先是一名护士(无薪),然后是一名配药员,从1917年开始,她有资格成为药剂师助理。她的战事服务,于1918年9月结束,阿奇被重新分配到伦敦,他们在伦敦租了一套公寓。这段经历对她日后的写作起了很大的影响:她所写的谋杀案,受害人多是被毒杀的。

1916年,她写了她的第一部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它以赫尔克里-波洛(Hercule Poirot)为主角,他是一名前比利时警察,留着“华丽的胡子”,在德国入侵比利时后,他在英国避难。克里斯蒂这个角色的灵感,来自她周围的比利时难民。

克里斯蒂的母亲于1926年4月去世。她们非常亲近,丧母让克里斯蒂陷入了深深的沮丧。1926年8月,阿奇爱上了南希-尼尔,向克里斯蒂提出离婚。两人发生了争吵。晚些时候,克里斯蒂从他们的家中消失了。

克里斯蒂的失踪成为国际头条新闻,登上《纽约时报》的头版。尽管进行了广泛的搜寻,还是在接下来的10天内没有被找到。1926年12月14日,她住在约克郡的天鹅水疗酒店,注册为“Cape Town,S.A.”(南非)的“特蕾萨-尼尔夫人”(她丈夫情人的姓氏)。

1927年1月,克里斯蒂脸色“非常苍白”,带着女儿和秘书乘船前往加那利群岛拉斯帕尔马斯“完成康复”。三个月后回国。克里斯蒂请求离婚,判令于1928年10月成立。一周后,阿奇与南希-尼尔结婚。

克里斯蒂保留他们女儿罗莎琳的监护权,并保留“克里斯蒂”的姓氏用于写作。1928年,克里斯蒂离开英国,乘坐“东方快车”前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然后转往伊拉克巴格达。在那里她遇到了比她小13岁的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洛温

克里斯蒂和马洛温于1930年9月在爱丁堡结婚。他们的婚姻一直持续到1976年克里斯蒂去世。她陪同马洛温进行考古探险,她们的旅行为她的以中东为背景的小说提供了背景。克里斯蒂在写1934年的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时,借鉴了她在国际火车旅行的经验。

1976年1月12日,阿加莎-克里斯蒂在牛津郡“冬溪屋”(Winterbrook House)安详去世,享年85岁。阿加莎-克里斯蒂唯一的孩子罗莎琳-希克斯,在2004年10月28日安详去世,同样享年85岁。

克里斯蒂外孙,马修-普里查德(Matthew Prichard,1943-)至今仍活着。1930年代末,当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事业正值高峰期,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克里斯蒂有感自己可能活不长,特意写两本小说,分别是两位主角波洛与马普尔小姐的最后一案,存到银行保险箱。

结果克里斯蒂晚年封笔后,于1975年授权出版这两本小说。首先在1975年出版的小说《》,大侦探波洛在小说中身故。小说《》出版后,美国的《纽约时报》还在1975年破天荒在头版刊登波洛的讣告,这是该报第一次刊登虚构人物的逝世消息。

克里斯蒂在1976年1月逝世后,马普尔小姐的最后一案《沉睡谋杀案》才出版。克里斯蒂对马普尔小姐则宠爱有加,因为这个角色几乎都是参照她祖母写成的。《沉睡谋杀案》中,让马普尔小姐结束最后一案后,便回到故乡安享晚年。

克里斯蒂经常被称为“犯罪女王”或“神秘女王”。被认为是悬疑阴谋和人物塑造的大师。1955年,她成为“美国神秘作家大师奖”的第一位获得者。她被评为“本世纪最佳作家”。在她全盛时期,克里斯蒂很少跌出畅销书排行榜。

截至2020年,她的小说以44种语言售出了20多亿册。一半的销售额是英文版,一半是其他语言的翻译版。她也是英国最畅销的口语书作家。2002年,售出117,696本克里斯蒂系列有声读物。2020年,她的英文书籍销量超过200万册。

好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当天下午,我们的游轮到达卢克索,正好赶上晚餐。因为明天要下船,所以结算船上小费。 对于旅行社,我们两人四天40美元,游轮小费,两人三天,14美元。我因受中文导游哈桑很多关照,所以给他额外感谢费26美元,总共80美元。他非常感动,连说“谢谢”。

明天是重头戏,卢克索的四个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