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买美国国债,看中美关系走向

诚哥 (2025-07-06 07:58:39) 评论 (2)

两天前美国独立日,川普总统签署了大美丽法案,使之成为法律。可以预期,美国的国债将迎来一个接一个的新高。而中国无疑是这些新增国债的主要潜在买家。本文拟以中国对美债的投资为切入点,探讨其背后所体现的中美经济互嵌、利益共生的逻辑,并论证中美关系在经历周期性摩擦后,存在走向缓和甚至改善的必然性。



一、中美之间:远不只是“对手”

自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一直在“竞争与合作”之间徘徊。近年来,美国提出“战略竞争”“去风险”“供应链重组”等一系列对华政策,使双边关系紧张加剧。然而,倘若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两国关系远非零和博弈,更接近于一种复杂的合作—竞争型关系。

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与美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也是彼此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仍持有约77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虽然较高峰期有所下降,但依然是美债的主要海外持有国之一。反观美国,其对中国出口依赖也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中保持显著。

为什么在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科技封锁等领域纷争不断的情况下,中国还要持续持有美债?这是一个反映两国关系现实层次的窗口。

二、购买美债的逻辑:不是“政治输诚”,而是“理性选择”

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其实质是外汇储备的资产配置问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顺差国之一,需将所获得的美元进行安全、流动性强的投资,而美国国债正是全球最具深度、最可信赖的金融资产之一。

从战略角度看,持有美债不代表向美国“低头”,而是一种理性对冲风险的方式:

  1. 安全性优先:美债具有极高的信用等级,违约风险极低,符合中国“稳健”投资原则;
  2. 美元主导地位尚未动摇:当前全球交易和储备体系仍以美元为主,人民币国际化尚处于初期,替代尚需时日;
  3. 市场深度巨大:美债市场容量足够大,能够承载数千亿美元级别的操作,且便于快速买卖调仓。
因此,中国持续买入或持有美债,并非出于对美国的依赖,而是基于对全球金融结构的理性适应。这种适应本身,就反映出中美之间的深层次“互锁结构”。

三、金融互嵌意味着“脱钩论”的虚弱

近年来,“中美脱钩”频频成为舆论热词,但现实中却屡屡遭遇“结构刚性”的反噬。中国持有美债,是金融互嵌的一种体现,而美国对中国出口高科技元件、依赖中国产业链生产能力,亦是一种“功能互依”。

经济学上有一种“复杂相互依赖理论”(Complex Interdependence Theory),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高频率、多维度互依关系,会使战争风险下降、合作概率上升,国家间的矛盾更可能通过谈判而非对抗来解决。中美关系恰是这一理论的典型范例。

例如:

  • 虽有“芯片限制”,但美国部分半导体公司依然将中国作为主要市场;
  • 美国出口的农产品、飞机、高端机械等对中国依赖度不减;
  • 中国大量企业赴美上市,美国资本市场从中获益颇丰;
  • 科技巨头如苹果、特斯拉,全球价值链深植中国。
这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纽带,正是中美关系不会完全脱钩,反而有调适空间的重要基础。

四、中美关系向好的动因与前景

1. 现实利益驱动对话回暖

随着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日趋成熟,一种“竞争中合作”“护栏式管控”的务实思维逐渐显现。2023年起,美财长耶伦、国务卿布林肯、商务部长雷蒙多等陆续访华,2024年两国更重启多个经贸和科技工作机制,表明“管控分歧、防止误判”成为共识。

2. 全球性挑战需要中美协作

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地区冲突、金融稳定、AI治理等全球议题,无一能在中美孤立对抗中解决。拜登曾明确表示,“应对21世纪挑战,美国不能没有中国合作。”而中国也在多个国际场合表态:“中美应加强战略沟通、管控分歧、扩大合作。”

3. 民间与产业界的压力

美国企业界、大学、智库普遍反对与中国全面脱钩。苹果、英特尔、高盛等公司不止一次表达对华市场的重视。中国也在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开放,以吸引更多美资继续深耕市场。

五、结语:中美关系好不了?未必;会变好?有迹可循

通过观察中国持续持有美债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是中美之间高度交织的金融现实,是经济利益所决定的互动刚性。这种深层次的相互嵌套,使中美即便在某些领域出现对抗,其关系总体仍处于“竞合”状态,而非彻底决裂。

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不会一帆风顺,但也绝非不可逆转。历史告诉我们,大国关系的演变,往往受制于结构性力量而非一时情绪。只要双方保持沟通机制、避免极端政策、坚持利益导向,就能逐步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在分歧中重建合作。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中美之间,真正的“善政”,也许不是喊口号,而是在平静地买入国债、签署协议、开放市场中,默默地让合作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