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盛开

杜鹃盛开 名博

差不多得了 vs 差不多不能得了

杜鹃盛开 (2025-07-11 07:38:08) 评论 (31)
差不多得了

                             

年少时喜欢去姨姨家,除了与表姐表哥玩之外,最念念不忘的一件事情就是听姨夫讲故事,所有的故事里百听不厌的则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

那些个寒冷的冬夜,一盏十五瓦的电灯,从房顶洒下晕黄的光圈,人影在墙壁上夸张地被放大。我和表哥表姐围坐一处,听姨夫讲故事。故事很短,姨夫却总是讲的绘声绘色:山间的一间破败茅草屋里,住着旷世奇才诸葛亮,刘备三次登门拜访,请诸葛亮出山。头两次均被拒之门外,直到第三次才感动诸葛亮。年幼的我,对于刘备为何而来,请诸葛亮干什么,概不关心。心心念念的总是纳闷为何要请三次?姨夫解释三次才显得刘备有诚意。随即又担心地问假如三请也不见会怎样,难不成要一直请下去吗?姨夫回答诸葛亮本来也想出山,刘备的三请给足其面子。再多就过了,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事不过三。」

自此「事不过三」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三次既显示了刘备的诚意,又凸显了诸葛亮的进退有序,古人的智慧在此可见一斑。故乡也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有再一再二,难有再三再四。」意即到了三,就差不多了,应该适可而止了。由此可见,三在华人传统文化里可算是一个极限,一而再,再而三,再多就过分了。

记得小时候淘气,撒娇耍赖,以不吃饭威胁爸爸,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爸爸最初哄一哄、劝一劝,我们则哭一哭、闹一闹。一番较量后,爸爸被逼急了,一拍大腿,大声说一句「差不多得了。」或者妈妈在一旁轻描淡写地来一句,「差不多了哦。」心里即刻明白,再闹,就过了。

事不过三,适可而止,见好就收,诸多成语,被家乡人用一句简单的口头语「差不多得了」所概括。意思是差不多了,无须得理不饶人,凡事要有个度。再闹,有理也变成无理了。

结婚后,和丈夫争执闹意见,一旦一方喋喋不休,非要论出个对错输赢来,另一方只须淡定的说一句,「差不多了啊!」便犹如醒壶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再争、再闹、再辩,除了让争执升级,还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这么多年的婚姻生活里,学会的最大智慧就是凡事适可而止,差不多就行了。因为继续下去只会两败俱伤,根本没有输家和赢家。夫妻本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伤害的不是一个人的感情,而是两个人以及一家人的感情。

儿子小时候,「差不多得了」,也成了我的口头禅。儿子一旦哭闹的时间长了,只要我刻意压低声音,一字一顿,慢慢地说一句「差不多得了啊!」儿子即刻收起嚎啕,小嘴一扁,眼泪汪汪地看着我,满是委屈。

再大一点,可以犟嘴了,会气愤的大声抗议,“没有差不多,不能得了。”不过,抗议过后,最终还是偃旗息鼓。

长大了,有时被我念叨的多了,儿子也会笑嘻嘻地说一句,「妈妈,差不多了啊!」老妈便即刻停止叨咕。

其实,事不过三,点到为止,何仅止于父母、夫妻、子女之间,适度适时不过分,凡事无须穷追猛打,非要论出个输赢,两败俱伤。人和人之间的相处,皆可用「差不多得了」概括之。

(05022025发表于世界日报上下古今版)

俺的花花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