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日本富山市城址公园的鹭鸶原因不明而突然大量死去引发市民的恐慌。后经过学者调查这件事的原因排除了禽流感会传染的可能性,原来前段时间富山市政府因鸟粪投诉问题而砍伐了6棵鹭鸶习惯生活的松树,导致鹭鸶无法生存,上百只鹭鸶先后死去。为此富山市公开向市民道歉(謝罪)......。本来应该向死去的鹭鸶谢罪才是道理。
乙巳炎炎閏六天,
遗骸惨睹彩湖边。
松株刈切鱼儿少,
百羽饥衰保命悬。

鹭兰(Pecteilis radiata (Thunb.) Raf.)别名狭叶白蝶兰、白鹭花等,是兰科、白蝶兰属植物。模式标本采自日本称鹭草。
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据东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后世诗人在咏兰时,也有许多的名句,比如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刘克庄的“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涛”。诗人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联系起来,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兰花以高洁、清雅、幽香而著称,叶姿优美,花香幽远。自古以来,兰花都被誉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已广泛在民间人格化了。
兰花对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父母以兰命名以表心,画家取兰作画以寓意,诗人咏兰赋诗以言志。兰花的形象和气质久已深入人心,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剧以“兰步”、“兰指”为优美动作,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称为“兰章”,把真挚的友谊叫做“兰交”,把人的芳洁、美慧喻为“兰心蕙质”。又把杰出人物的去世比作“兰摧玉折”。兰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征。
白鹭花的花瓣边缘长出许多细长花丝,形似白鹭翅膀上长着的羽毛,整朵花的形状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白鹭鸟。









还陈殿丞原人论
司马光
品物芸芸游太虚,不知谁氏宰洪炉。一株花落分荣辱,万窍风号见有无。觉后共占犹是梦,衣中所得亦非珠。何如鼓瑟浴沂水,春服成时咏舞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