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马耳他度假之旅 (二)

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早晨乘坐渡轮从马耳他本岛出发,前往戈佐岛(Gozo)。渡轮在姆加尔港(Mgarr Harbour)靠岸后,我们开车直奔吉干提亚巨石庙(Ggantija Temples)。车窗外的田野安静地延展,橄榄树、低矮的石墙与不时闪现的教堂尖塔交织成一幅纯净的乡村画卷。喜欢考古的女儿,老早就做了功课。一路顺利,约莫二十来分钟,我们便抵达目的地。

抵达吉干提亚的那一刻,阳光正烈,戈佐岛上的风却一如既往地温柔。停车场外,一段短短的步道引领我们通往神庙的入口。还没看到庙宇,就能感受到远方传来的某种召唤,那座几千年的神庙,在等你走近。

停车场边是低矮的围墙,墙后是一块块巨大的石灰岩,斑驳之中透着某种沉默的庄严。

A stone wall with plants in the background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吉干提亚神庙的建造年代比埃及金字塔和英国巨石阵还早,它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自由立柱式宗教建筑,已有超过5600年历史。巨石垒砌的庙宇,见证了史前人类文明的智慧。一些石块高达 5米,重达 50吨。这些石头并非由帝王将相下令建造,而是出自部落与农耕社会的集体力量。他们没有金属工具,也没有轮子,却能将几十吨重的石块从远处搬来,并巧妙如此宏伟的庙宇,这种技术与信念的结合,令人肃然。

女儿站在一块五米高的石墙前拍照,说:“他们一定是巨人。”我微笑不语。也许他们不是身形的巨人,却是精神的巨人。

A stone structure with columns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站在吉干提亚巨石庙的主体建筑前,不由得屏住了呼吸。这不是一处普通的遗址,而是一段时间本身的凝固。5600年的风雨早已磨去其表面的棱角,但石块中那种凝重而不朽的力量,却仍在延续。置身废墟之中,不禁思绪飞扬,虽然想象不出古人在这里建造庙宇的场面,却生出对庙宇本身的一种敬畏。

People standing in a cave looking out to the ocean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参观完古庙,我们沿着蜿蜒小路驶往戈佐岛东北角的拉姆拉湾(Ramla Bay)。车子最后停在Nadur村外的尽头,再步行五六分钟,忽见一洞,隐在山腰。这便是Tal-Mixta岩洞。走进洞内,凉爽宜人,宛若另一时空。向外望去,拉姆拉湾,景色壮丽。一弯半月形的沙滩,呈现罕见的橙红色,在阳光下泛着金红微光。湛蓝的海水在边缘轻轻拍岸,显得静谧而炽热。

我们坐在洞口的石头上,不说话,只听海风低声送爽。人生许多所谓值得的片刻,大抵就是这样,没剧情,有风景。

中午的戈佐岛,阳光更加炙热。我们从Tal-Mixta岩洞下山,沿着起伏的乡间小路驶入岛上的心脏地带——维多利亚(Victoria)。这座小城也是戈佐的首府,旧称拉巴特(Rabat),却因维多利亚女王而得今名。

城不大,却安安静静地坐在阳光下,像一位上了年纪但保养得体的贵族老太太,不张扬,却有故事。

我们按图索骥,在一条转角街边找了家小餐馆。没什么显眼的招牌,没有堂吃,只接受点餐外卖。点菜时我们毫不犹豫地选了Ftira——这是马耳他人自豪的传统美食,也许你可以说它是“披萨的远房亲戚”,但咬上一口后,便知它自成一格。

Ftira是种发酵酵母面饼,呈圆形而略扁,表面常带孔洞。表皮烤得焦黄酥脆,内部却松软带韧,里面夹着土豆片、腌金枪鱼、番茄干、橄榄、洋葱、腊肠……香气在空气中慢慢散开,还没定完餐,肚子已经开始欢腾。

A street with buildings and cars on the side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趁着Ftira还没烤熟的等候时间,我们在餐馆附近的小巷子里转了转,感受到一种中世纪的老城街巷风情。

A stone walkway with a clock tower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饱餐一顿Ftira后,顶着烈日,我们前往岛上最具代表性的地标——维多利亚要塞(The Victoria Citadel)。这座城堡傲然矗立在戈佐岛的至高点,千百年来,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制高点,更是岛民心中的安全堡垒和文化象征。

初抵要塞脚下,便能看到一整片金黄色的石灰石墙体在阳光下泛着斑驳的光泽。厚重的城门提醒着我们这座要塞曾肩负的防御使命。在历史上,它是岛民躲避海盗侵袭的重要避难所,也是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踏入城门,一种历史的氛围扑面而来,仿佛穿越回中世纪。

随着台阶逐层攀升,眼前的视野逐渐开阔。当我们登上城墙,整个戈佐岛便如一幅展开的画卷,绿意盎然的田野与湛蓝海岸线交织成一幅风景画面。远处的村庄、教堂钟楼、甚至是海天相接处的轮廓都清晰可见,让人不禁感叹这座小岛今日的静谧与和谐。

A group of people walking up stairs to a building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要塞里坐落着戈佐岛最重要的教堂 - 圣母玛利亚升天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Assumption of St. Mary),但因为行色匆匆,我们未能进去参观。

要塞内还有旧监狱、博物馆等设施,但此行我们更愿意徜徉在古老的城墙之上,感受风从海上吹来,带着海盐与岁月的味道。黄色石墙诉说着被围困、祈祷与重建的历史,而脚下踏着的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无数代岛民的故事。

离开时回望这座要塞,它不仅仅是一座军事建筑,更是一部活的历史,一处让人心灵沉静的所在。站在这座岛屿的高处,心中满是敬意,也多了一份对马耳他群岛坚韧文化的理解。

马耳他是个教堂之国。走在它的城市、乡村、港口、山丘之间,总不愁遇不到一座教堂,旧的、古的、巴洛克的、哥特的,每一座都沉甸甸地镌刻着信仰与岁月的印痕。但今天,我们在戈佐岛上造访的塔庇努圣殿(Ta’ Pinu Basilica),却给了我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A large building with a clock on the front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塔庇努圣殿并不古老,落成于1931年,采用的是新罗曼式建筑风格。比起岛上那些建于十七、十八世纪的教堂,它还算年轻,甚至算得上是现代的作品。

远远望去,塔庇努坐落于田野之间,四周空旷寂静。教堂以金黄色石灰岩建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高耸的钟楼像是一只指向天堂的手,而整座教堂的轮廓线条平稳而庄严,带着一种近乎宁静的美。

这座国家圣殿,供奉圣母玛利亚,是马耳他最神圣、最著名的朝拜圣地之一。

传说这座圣殿之所以神圣,是因为一位农妇曾在此听到圣母的声音。消息传开后,这里便成为马耳他人的朝圣圣地。无数信徒在此跪拜,感谢康复、祈求平安。即使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难免会被这种集体的虔敬情感所感召。

A church with many benches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走进殿内,顿觉空气变得凝重而清澈。教堂内部装饰并不奢华,甚至称得上朴素,但那种从中渗出的神圣感,却能不言自明地触动人心。

我站在教堂前的广场上,远处是戈佐岛起伏的丘陵与安静的天空,耳边传来教堂钟声的余音。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信仰的力量”。这种力量不只是宗教的归属,更是人们在生活不确定中所寻找的安定之光。

塔庇努圣殿,是一座写着当代故事的教堂,也是一座承载古老心愿的殿堂。在马耳他众多教堂中,它不以历史取胜,却以心灵取人。

离开了庄严肃穆的塔庇努圣殿,大地仍在下午的阳光下暴晒,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跳进水里避暑。于是,我们驱车前往戈佐岛西海岸的蓝窗遗址与蓝洞(Blue Window & Blue Hole)。尽管那座著名的蓝窗已在2017年倒塌,但它的神秘余韵仍吸引着游客前来凭吊,而孩子们要去的地方,则是它附近迷人的蓝洞。

A group of people swimming in a pool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蓝洞是一个天然海蚀洞,清澈见底的湛蓝海水宛如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入口。孩子们在水中畅游,欢笑声在岩石之间回荡。我坐在岩壁上,看着阳光在水面跳跃,水下的岩层清晰可见,奇形怪状的鱼在波光中穿梭。突然,几个黑色庞然大物从水里钻了出来,吓我一跳,原来是深潜的游客凯旋归来。

A water tanks on a rocky beach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游罢蓝洞,我们沿着海岸北上,前往戈佐岛的另一处奇景——盐田(Salt Pans)。一排排几何状的石池沿海岸线铺展开来,宛如古老文明的密码阵。夕阳洒下时,盐田在阳光照耀下泛出银白的光泽,像一面面细碎的镜子镶嵌在大地上。盐田背后,是粗犷嶙峋的岩岸和一望无际的蔚蓝大海,风吹来一丝丝咸味,那是大自然最原始的味道。

登录后才可评论.